以往私人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簡稱“PE”)備案在發改委還是證監會,爭執了很長時間,后來似乎發改委略占上風。按理,這根本不是個需要討論的事,基金備案由協會做,監管由證監會做,礙得著發改委什么事?可是,發改委插手了,對強制備案、資金募集方式與對象、個人投資最低額度、合伙制基金資本等,事無巨細做出詳盡規范。
于是,PE紛紛跑到發改委備案,一塊最有生機的金融市場就此掌握到無比龐大的發改委手中,而利益輸送現象并未因此改觀,PE成為一塊人人欲染指的唐僧肉。金融市場因此被分割,發改委與證監會全都對PE虎視眈眈,政出多門初見雛形,最活躍市場的行政化顯示資本市場前景的黯淡。

爭奪大戰在今年6月落下帷幕,中央編辦將包括創業投資基金在內的私募股權基金監管職能賦予證監會,資本市場終于歸位。這不僅是證監會的勝利,也是資本市場一個小小的勝利。政出多門不如政出一門,由專業資本市場監管者進行監管,是專業時代的題中應有之義。
PE卻遭遇幸福的煩惱,由于發改委系統不再進行備案,企業申請IPO時,沒有來得及到發改委備案的PE基金,是否為合規的投資主體缺少認定,律師事務所需要企業大股東提交PE股東作為規范經營投資主體的相關材料,否則很難出具法律意見書,沒有法律認定書,發改委絕對不會讓企業上市,由此進入死循環。
證監會馬上打補丁。8月23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證監會受理和審核企業IPO申請時,如果申請企業的股東存在PE基金,視同一般股東對待,該PE基金是否已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或地方政府部門備案與企業IPO發行條件無關。這是一塊及時的補丁,否則PE就得在灰色地帶補內褲了,比如找當地金融辦開證明等辦法。
證監會有必要更進一步,取消對PE嚴苛而繁瑣的規定,釋放市場的內地動力。
如許小年所說,私人投資讓私人負責,政府不必看管他們的錢袋。私人股權投資是私人出資進行股權投資,或者合伙人進行風險投資,他們面臨著巨大的收益,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幾個投資打水漂蝕了老本,就只能關門大吉。發改委與證監會都不必咸吃蘿卜淡操心。
不要說大型企業幾乎都涉足房地產與股權投資,小企業主更是多如過江之鯽。幾個人的資金攥在一起進行投資的基金著實不少,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很多從事實業的企業家有了一定資本后就轉向投資界,名片正面印著某某企業,背面則是某某風險投資基金合伙人,如火如荼的基金市場,發改委或者證監會想管,管得過來嗎?要求最低出資額簡直是笑話,企業家一句話就把千萬資金頭寸調到賬面上,企業的虛假出資還少嗎?一方造假,一方眼開眼閉,規章漏洞百出,還不如直接取消這些中看不中用的監管,真正監管應該監管的、懲處應該懲處的,如利益輸送、內幕交易、欺詐上市等。
中國都有自貿區了,利率都一半市場化了,PE也該市場化了——喂,政府的手,請挪一挪,那真的不是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