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少完整聽過他的原創歌曲,但斷斷續續看過他的一些MTV和演過的電影。調侃過他以脊椎炎為由“逃避”兵役,但看過本期封面文章之后,才知道他真的有這樣的疾患,也才知道他在他的專業領域里是多么的敬業和專注。
“我世代”橫空出世,如果沒有兩岸關系的解凍和發展,相信周董與大陸歌迷的結緣,勢必和鄧麗君一樣路途坎坷,也未必能成為中國“我世代”的偶像人物。
據說,自我、個性、特立獨行,是新世紀的偶像們的共同特質,而偶像的形象,既是粉絲們的投影,也是這一代人的一個鏡像。
他們是耍酷的一代,也有耍酷的資格,他們的政治意識已經開始蘇醒,“我的地盤我做主”,耍酷之余,屌絲們也開始深層次地思考人生和社會。
周董的酷和帥,就成了“我世代”另一個鮮明符號。
這是周董始料不及的。
有些問題越是糾結就越是說不清究竟,關于周杰倫的變與沒變。周杰倫如何沒有變?他不斷向音樂中注入新的元素,他試著從音樂轉向電影,他分明希望通過不斷地創新而永遠留在人們的視線中。那么,所謂周杰倫的不變就只能是他區別于他人的某些符號了吧,他的耍帥風格,或者仍舊殘留在他周氏情歌中的某種氣質。也想問問自己,是不是如果歌手周杰倫永遠是歌手而非演員甚至導演,我就還會一直喜歡他?可惜沒有這樣的如果,被裹挾在時代的大潮中的周杰倫,他不可能也不會不變。
很喜歡這種一本正經地去玩世不恭的態度,王朔之外,鸚鵡史航也算是一個。樂呵呵地看著他毒舌看他貧嘴,然后偷師學幾個損人的絕招;之后再認真聽聽他語重心長地講講托爾斯泰,講講那些沉淀在骨子里的情懷。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每一次看到這些老兵都感覺想哭,這些男人,是爺們,深愛這個國家,為這個國家而戰斗,但是國家卻虧欠他們,像耕耘了一輩子土地,最后土地都不能埋葬他們一樣。他們是真正的戰士,為國,為家。國家呢?
他們是我們的榮光,是這個國家與民族真正的脊梁。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現在請對他們好點吧。
撇開分歧,他們是為這個國家而戰的,不是為誰!他們才是應該被贊揚的被記住的,而不是那些為了記住而記住的人。向老兵致敬,如果有可能盡自己的一份力為老兵做點事。
每天都有很多實踐反應到這個國家制度不健全,當然,只有這樣持續曝光才能暴露問題,即便不能馬上根治這些制度弊端,也能促使這個國家改變。
想不透這事兒,腦瓜兒痛!領導不是專業的,怎么能領導出公平正義的行業來!如果法律不是至高無上的,那這個社會靠什么來維系?
如果一個法官連公正斷案的權力都沒有,那法律的威嚴何在?又何談公平與正義?將正直的法官拿下是對法律的公然踐踏。
本刊記者 劉玨欣
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語文課文,講北京的橋,熱烈謳歌了北京的立交橋們,什么苜蓿葉式建國門橋、如滿月如盤龍的西直門橋、立體公園三元橋等等,把它們個個夸獎得靚麗多姿實用非凡。“每座都是一件藝術品,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字的詩,給首都增添了不盡的景觀。”引得小小的我心生無限好奇和向往。
若干年后,當我真的站在那些一個個長得差不多的大水泥墩子面前,才在心里暗罵:我擦,被騙了!原來美的只有名字。如果不站在正面看到橋上掛著的藍底牌子,你怎么可能通過外觀分辨出來這些平庸無比的水泥墩子屬于哪座橋!藝術?畫?詩?有關系嗎?
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十多年里,這樣的失望隨處可見。不過,生活在哪里又不是失望隨處可見?
聽了一首《安和橋》,出生在這座橋邊的歌者離開橋,回去,又離開。西北五環路鋪展在橋面上。曾經的村莊消失了,但有些東西還在。
很喜歡那段念白:“你是青島春天的海。你是南京路邊的梧桐。你是蘇州水灘上的姑娘。你是武漢長江上的船。你是鄭州夜晚的孩子。你是太原路邊的琴聲。”
那是歌者心中各個城市最美的東西吧。那么,你是北京的什么呢?對我來說,北京最美的是什么呢?
關于那篇課文,還有個好笑的小尾巴。新聞記者證培訓課上,一位老師坐在講臺上,對我們不無得意地說:我有兩篇文章入選了課本,不知你們記不記得,一篇是《一件珍貴的襯衫》,一篇是《北京的橋》。我激動壞了,就這樣偶遇了嗎?然后完全不顧旁邊同學們一臉“想不起來”的表情,向他們普及童年課文,心里涌動著一種多年冤仇終于找到債主的暢快感。
麻曉天
很多人習慣了以香型和香味來評定白酒。據說,現在香型都列出了15個,什么馥郁香、芝麻香、豉香都出來了,占據某香型的代表,往往就被認為是好酒了。
在中國幾千年的釀酒歷史中,按“香型”來分,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從1979年第3屆全國評酒會正式提出和確立“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四大香型,僅僅持續了10年,至1989年第5屆全國評酒會,評酒就搞不下去了。
一些白酒專家回憶,1979年之所以以香型來品評白酒,一個直接原因是,不同香味的酒,很難放在一起品評——香氣大的總是蓋住香氣小的,為方便計,開始以香型分類。但這種劃分局限顯而易見——著名白酒專家賴高淮曾說,“本來香型的劃分就是所謂的權威搞的……劃分標準之后,反倒是使很多酒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基于此,曾主持全國第2、3、4屆評酒工作的“白酒泰斗”周恒剛老先生臨終前再三呼吁:“白酒在味不在香,再這樣搞下去,中國白酒沒有希望了。”
與周先生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洋河股份董事長張雨柏,他認為,“白酒不是香水,白酒是要喝的,要喝就要在味覺上下功夫”,于是老名酒企業洋河首創推出了“綿柔型白酒”,讓酒真正回歸其核心價值——品質與口感,一舉成為引領整個行業品質升級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