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北京,競園藝術中心。方太全新一代風魔方吸油煙機發(fā)布會,茅忠群在會上再次強調:“追求速度和規(guī)模不是我想要的,方太需要的是品牌,而品牌需要時間的積累。”
18年來,在他的領導下,方太理想單純而美好:不過度重視規(guī)模、利潤、效益,專注于打造中國廚電第一品牌。與熱情似火、曾經是“世界點火槍大王”的父親茅理翔不同,恬靜如水的茅忠群在用行動拓展自己的人生寬度。
受國際國內惡劣的經濟環(huán)境影響,廚電領域頻現(xiàn) “產能過剩”,而方太卻逆市爭上,憑借新一代風魔方持續(xù)熱銷。總結其中的企業(yè)管理經驗,國學推崇者茅忠群將之概括為“不需要通過收購、上市、品牌輸出、代工這樣的途徑來盲目地急速擴張。”
他不收購其他企業(yè)。在江浙一帶,企業(yè)擴大規(guī)模的通行做法是“大魚吃小魚”,即并購小企業(yè)、迅速涉及其他行業(yè)以獲得快速成長。而面對其他企業(yè)的迅速擴張,茅忠群只專注于廚電行業(yè),“要做高端廚電專家,就要抵住短期的利益誘惑和做到長期的堅持。”
他不上市。資本的特性有短期行為,外來資本的加入勢必會影響其決策,而他認為方太當前的任務是專注于高端品牌,專注于產品質量以及經營管理的品質。他不打價格戰(zhàn),“太多的利益回報要求會擾亂企業(yè)的戰(zhàn)略方向,我想讓方太按照我的想法成長。”
他不做品牌輸出、代工,不賣牌。在方太成功以后,一度有許多茅家的親戚、朋友想做貼牌生產,都被茅忠群一一回絕,“因為擔心他們把我們方太這個品牌給搞砸了。”而內心里,他也不愿做第二個鄭永剛,為其他廚電企業(yè)貼牌生產,而是想打造一個真正來自本土的高端廚電品牌。
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茅忠群也說:“在我有所動搖的時候,我會用‘無為’自我告誡,只有順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妄為,不亂為,最終成就了方太今天的‘無不為’。”
如今,茅忠群一般9點前會趕到公司,每天工作約9小時。在他的辦公室內,有一副匾額,上面寫著“無為而無不為”,而在其案頭上放著《論語》。非工作時間里,茅忠群多半會閱讀關于國學方面的書籍。當然,他也會這么要求他的員工。
方太的“孔子堂”落成時,曾引起企業(yè)界的強烈關注:一家民營企業(yè)在現(xiàn)代化的廠房中建起一所古色古香的儒家講堂,通過吸納中國古代文化精髓,來討論企業(yè)的變革及自我變革,如此作法無疑很“另類”。茅忠群的初衷是:“推行一種本土的文化和思想,需要一個平臺。”
2007年,方太開設孔子堂。所有新入職的員工,不論職別高低,都必須在國學課堂上滿規(guī)定學時,才能轉為專業(yè)培訓。2008年,方太開始系統(tǒng)講授《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除了讀經,方太還組織員工觀看《和諧拯救危機》等光盤,寫讀書筆記。
2009年,方太成立了儒家文化推進小組,茅忠群親自出任組長,計劃用流程化的做法,把儒家思想打造成一種模式、一種管理制度去實施。在所有的國學類別中,茅最推崇儒家,“因為儒家是入世的”。但同時,他強調孔子堂不是“一言堂”,而是思想碰撞爭鳴之所。
在推行孔子堂的教育模式上,他有一句名言:“思想道德的教育模式與科學技能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夠灌輸,也不能強制執(zhí)行。”他提倡“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引導模式:不給員工施加壓力、不實行日常考核、不要求員工寫學習心得、不做結業(yè)測評,而是要讓員工從內心深處樂于接受。
如今,孔子堂已經成為方太企業(yè)文化交流的最佳場所——高管們會定期來這里交流心得并做書目推薦;公司每個部門也會在固定時間召集員工學習《弟子規(guī)》、《三字經》、《論語》等,他們中的許多人甚至可以背誦;許多時候,茅忠群還會請來國學專家,給員工傳道授業(yè)解惑。
在管理方太的過程中,茅忠群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西方的企業(yè)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到了中國后,大多出現(xiàn)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即便是在完善管理制度的約束下,員工仍缺少了犯錯后的“羞恥心”。
茅忠群意識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由于缺乏良好的觀念和制度的引導,一大批人在經濟不均衡的滯漲與緊縮的反復下喪失了道德感。他把這種社會喪失羞恥心的現(xiàn)象稱為“信仰危機”。受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員工犯錯接受懲罰后也沒有愧疚感,因此會繼續(xù)犯錯。
與此相對,西方的企業(yè)文化中包含了社會大眾普遍存在的“羞恥心”。西方90%的社會成員均有宗教信仰,這使得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與“羞恥心”在形成的過程中也逐步規(guī)范。“羞恥心”與敬畏感的共同作用是西方管理體制在本土成功的關鍵因素。
基于這種觀點,茅忠群認為,制度起到的是震懾作用,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來源于內心的自我約束,國內長期關于企業(yè)文化的建設都僅是停留在口號上,員工沒有“羞恥心”,就沒有了來自內心的自我約束。
“制度不管多么先進永遠是滯后并且有漏洞的”,于是,“中學明道,西學優(yōu)術”成為了受儒學影響的茅忠群進行企業(yè)管理變革的新方向。他堅持儒法并行,即企業(yè)管理中既要有以儒學為社會公序基礎的“羞恥心”,也要有來自于西方管理制度的敬畏感。
他說:“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極其危險的人,而一個沒有信仰的企業(yè)永遠也不會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yè)。”
為此,他曾要求總部所有員工,甚至包括一線的生產員工,停下手中的工作,集中在報告廳里,長時間學習凈空法師的《和諧拯救危機》,盡管這曾飽受爭議。
茅忠群有著“稻盛和夫”式的儒者情結,若用稻盛和夫來作為背景去解讀茅忠群的方法論,就會容易多了。
被日本企業(yè)界奉為圭臬、親手把京瓷和KDDI送入世界500強企業(yè)榜單中的佛商稻盛和夫,把自己在佛學上的感悟運用到企業(yè)管理之中,否定繁雜教育體制下教學課程中的內容,把敬天愛人作為判斷好壞的基準。
而無論是《方太論劍》中“正氣與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是方太實現(xiàn)遠大目標的前提”,或是《方太方法》中儒家的管理理念被細化為“以人為本、仁義至上、修己安人、以和為貴和中庸之道”,還是茅忠群在浙江大學課堂上盛贊的道德規(guī)范“五常”、“仁義禮智信”,都與稻盛和夫的觀點相吻合。
除了堅持人本思想,稻盛和夫還痛惜戰(zhàn)后的日本以選擇聰明才辯型的人做領導為潮流,忽略了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標準,導致政界、商界丑聞頻發(fā)。
21世紀的中國面臨著與戰(zhàn)后日本一樣的困境,隨著《狼道:生活中的狼性法則》、《狼圖騰》等一系列圖書的出版和熱銷,狼性文化在中國被推向制高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弱肉強食”的治企理念被推向極致。
茅忠群不認同狼性企業(yè)文化,因為“狼是不善的動物,有攻擊性”。他在方太設立“孔子堂”傳教國學,在社會上推行“青竹簡國學計劃”,其目的也和稻盛和夫一樣:恢復員工的羞恥心,重塑這個社會良好的道德倫理。
茅忠群的中學同學、大學校友回憶說:“茅忠群內向,原本被大家認定只適合做學術研究工作,不適合做企業(yè)管理。”兩年后,這位大學校友再次見到茅忠群,覺得他與員工談話時表現(xiàn)出了“足夠的威風,非常決然,雷厲風行,儼然是一副大老板”的氣場。只是,這位同學不知道,氣場之外,一位理想主義企業(yè)家已然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