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外交,中國對全球治理、貿易及投資的支持,其軟實力,其軍事觸角,已經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國際化?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最杰出的中國觀察家之一沈大偉通過采訪中國及世界上的多位關鍵人物,并輔之以詳盡的研究,寫成了一部學術圈外的人們都可大快朵頤的佳作。
在多數場景下,這本書都把中國形容為一個“不完全大國”(partial power),這也就成了書的副題。意思是中國缺乏擔當,稱不上是一個大國。在詳盡分析中國對外政策及與主要國家、地區的關系之后,沈大偉將中國定性為一個“謹慎的外交角色”。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是“溫和的修正主義者”,對二戰后國際關系協調機構的運作方式構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然而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看,中國沒有興趣處理全球治理中的問題,除非是在這些問題影響其國內利益的時候。
在一個詳細分析中國軍事觸角的章節里面,沈大偉提到,由于缺少遠程飛機和船只,中國不得不雇用外國企業來將3.5萬名中國公民撤離戰火中的利比亞。他認為,這說明中國還沒有注重它在遙遠海外的利益。在書中有關“軟實力”的章節,沈大偉發現 “軟實力赤字”,而形成這種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威權政治體制給其他國家造成的印象。另外,“和諧世界”、“和平崛起”等說法,在東亞很多地方都沒有造成什么影響,因為中國從2010年以來在領土爭端中的強硬行為讓外界更加擔心其崛起造成的波折將大于其宣傳所說。在沈大偉看來,行勝于言,中國“收買軟實力而非建設軟實力”的做法可以休矣。
沈大偉認為,如果中國的“制度性融合”(加入國際組織)不以“規范性融合”(接受這些多邊安排背后的世界規則)為補充,那么它就“沒有為發揮國際領導者角色做好準備”。

過去十年可以算是跨國制藥廠商在中國的淘金期。但中國官方本周對制藥領域展開的最新調查,對這些企業而言,無疑是一陣寒風。中國國家發改委表示,正在對60家制藥企業的藥品定價展開調查。這些企業中包括日本安斯泰來、美國默克以及英國葛蘭素史克等6家跨國集團的中國子公司。
此舉可能意味著中國藥品降價趨勢將會加快,未來藥價將會出現范圍更廣、幅度更大的下調。
巴克萊銀行上周創造出了新詞“李克強經濟學”。回顧中國新國家領導班子上任至今的3個多月,習李二人營造了改革氛圍,展示“敢與前人不同”的決心,也看準了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案還需要更清晰。
有消息說,高層將從本月開始舉行一系列的討論會,討論下半年的經濟工作與政策,當局將在八九十月份釋出一系列改革信號,改革思路將明朗化。不過,改革如何落實,可能也不用說得這么玄,一些直接方法也能產生立竿見影的作用。與其“批評與自我批評”,政治局不如發揮“從我做起”的精神,公示財產接受社會監督;打擊銀行投機的同時,也不妨考慮對民眾與企業大幅減稅,通過讓利于民刺激消費。最終,改革是否推進,大眾的判斷標準很簡單:改革的結果是不是讓權、讓利給市場和老百姓?部分的權與利,有沒有從政府、國企轉移到民眾與社會手中?領導人一再展示改革決心,它能否克服阻力“觸動利益”,才是外界檢驗本屆政府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