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舉行的巴基斯坦國民議會選舉有了初步結果,前總理納瓦茲·謝里夫領導的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得票領先,謝里夫有望第三次出任巴基斯坦總理。
此次選舉是巴基斯坦獨立以來在議會第一次完整履行5年職責的情況下舉行的,因此舉世矚目。但從結果來看,卻難有驚喜可言。因為雖然有8個政黨參選,但由于穆沙拉夫已經被取消了資格,其所在的穆斯林聯盟(旗幟派)難有作為,因此和過去幾十年一樣,選民無非是在謝里夫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和扎爾達里領導的人民黨之間做選擇。而謝里夫和扎爾達里之前已經分別出任過總理和總統,能力都乏善可陳,國家目前的混亂狀況和他們的無能密不可分。扎爾達里的貪腐名聲盡人皆知,而在謝里夫前兩個總理任內,國家經濟一團糟,外債達到三百多億美元,謝里夫的家族卻富甲一方。
但兩相比較,目前執政的人民黨在過去的5年間政績不佳,除了保持政府的運作之外,其他方面碌碌無為。近期崛起的由退役板球明星伊姆蘭·漢領軍的正義運動黨,雖然在都市年輕人中有不少支持者,但該黨沒有政治經驗,除了“反腐”和“讓新人主政”外拿不出系統的執政綱領。因此,該黨的得票情況會左右選后組閣,但自身在短期內難以升做主角。
這樣一來,謝里夫就成了唯一的選擇。而之所以如此,并非因為他能力高強,而是因為在巴基斯坦的政治體制下,人們只能有這樣有限而無奈的選擇。巴基斯坦的民主制度是不折不扣的權貴體制。
所謂“競選”實際上就是候選人之間綜合實力的競賽,說白了就是拼資源、拼財富、拼勢力。沒有雄厚的家族勢力,沒有龐大的金錢支持,一般人根本玩不起競選的游戲。而布托家族是信德省的大地主,謝里夫家族則是旁遮普省的工業家,在所在的地區幾代經營,根深葉茂。靠著巨大的財富,人民黨和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就成了這兩個家族的私產。中下層出身的軍事將領穆沙拉夫,雖然依靠軍隊支持流放了謝里夫,并拒絕貝·布托回國,但兩大家族很快就卷土重來。同時,由于不曾進行過社會改革,農民和領主之間還存在著人身依附關系,領主可以強制農民按照他們的意愿投票。因此正如巴基斯坦作家阿赫邁德·拉希德所言:“在某些選區,如果封建地主讓自己的狗當候選人,這條狗肯定會以99%的選票高票當選。”
因此,巴基斯坦雖然有民主之名,但民主非但沒有成為實現有效統治的手段,反而使得現存的不合理統治模式披上了現代化的合法外衣。由于政治合法地被少數權貴家族把持,出身普通家庭的才俊在政治上向上流動的路就被堵死了。他們要出人頭地,唯一的出路就是投身軍旅。這樣一來,巴基斯坦軍隊反倒成了真正的精英機構,網羅了來自社會各界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會說英語、能夠同西方思潮密切溝通、組織性強、行政效率高、又不像民選政府那樣貪污腐化的軍人,往往在民選政府難以為繼時走上前臺,發動政變之后領導國家。巴基斯坦獨立后的65年里,有35年實行軍人統治,而且軍政府的政績似乎還好過民選政府,原因就在于此。
但時代已變,隨著巴基斯坦民主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內外環境已很難再允許軍政府的存在,軍方也對這種現狀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巴基斯坦現任陸軍參謀長基亞尼2007年11月接過軍隊最高指揮權后開始尋求轉變,要求軍隊不要干政,專注本職工作。這意味著軍方已經從政治上的傳統角色中后退,這固然是巴基斯坦民主的重大進步,但也意味著平民才俊通過軍旅晉身政治已不可能。但畢竟,除了伊姆蘭·漢之外,此次大選的參與者還包括巴基斯坦核彈之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以及為推動婦女參政而挺身而出的家庭主婦巴旦姆·扎里等人,假以時日,他們也許才是巴基斯坦克服民主病的真正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