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處于轉型和調整之中已成為國際問題研究學者的共識,但世界經濟轉型的核心是什么?轉型的動力來自何方?中國將受到什么影響?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困境,認為其調整是主要內容;也有學者從國家經濟實力消長的角度,認為新興國家的崛起是核心內容;還有學者提出世界經濟將迎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可借此獲得跳躍式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筆者認為這些都只是表象,對世界經濟的轉型,還需要從更加深刻的層面來認識,需要把握其發展規律。
就世界經濟而言,一定技術水平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決定著國際分工和各國的分工地位。隨著技術進步及其全球擴散,制造業全球生產和分工格局正發生變化,世界經濟產業結構也正發生變化和轉型。當這種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原來建立在特定分工格局上的世界經濟調控協調機制也會發生變化;這些機制的載體,即國際經濟組織也需要相應地改革和調整以適應新的力量對比和不同類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變化。如果能夠深刻認識到全球范圍內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那么對未來世界經濟轉型調整的認識也會全面和客觀得多。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吸引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和資本,利用自身人力資本優勢在制造業生產環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成為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新興大國。但對于未來世界經濟的轉型和調整,似乎不能簡單地只看到這種差距縮小的趨勢,不能盲目樂觀地看待以GDP衡量的經濟實力變化。未來的世界經濟轉型和調整將是從技術革命到國際分工以及產業結構和世界經濟治理機制的全面轉型調整。資源瓶頸、環境承載瓶頸已使以物質商品生產為核心的世界經濟生產力無法再盲目擴張。在新的科技革命取得突破之前,新的生產力增長動力將更多地轉向資源和環境友好的“新型制造業”以及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和世界經濟調控和協調機制的重新部署,如TPP和TTIP等,都將對中國構成嚴峻挑戰。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應對在這些轉型和調整中取得先機,中國經濟就難以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加快推進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是我們應對世界經濟轉型調整的唯一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