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正式啟動,2005年7月中國與東盟根據《貨物貿易協議》開始相互實施全面降稅。隨著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關稅不斷減讓,中國與東盟相互貿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與東盟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是中國與東盟相互貿易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通過對中國與東盟五國2002-2011年10年間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數據的計算,并進一步分析中國與東盟五國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現狀及其原因,由此得出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仍為產業間貿易,10年間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有所下降的結論。
關鍵詞:中國 東盟 制造業 產業內貿易
一、引言
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歐美各國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各國對異質產品的需求逐漸旺盛,歐美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不斷擴大。為解釋相似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的貿易流動,產業內貿易理論應運而生。由于對于異質產品的需求及規模經濟是產業內貿易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時,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提升貿易地位,優化貿易結構,因此發展產業內貿易對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自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實現突破式發展。截止到2012年,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突破4000億。從經濟規模上看,它也成為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其中制造業產品貿易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中占主要地位。中國與東盟如果能在相似的產業結構中進行恰當的產業內分工,推動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則雙方均能從擴大的產業內貿易中獲益。自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以來,制造業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是否帶來了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建立自由貿易區對產業內貿易發展有什么影響?本文通過對2002年-2011年的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研究近十年來中國與東盟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是否得到發展。
二、文獻和理論綜述
(一)產業內貿易理論的概念
雖然自巴拉薩(balassa,1966)首次使用“產業內貿易”概念已經近50年,但時至今日,學術界對何為產業內貿易仍沒有統一的界定,甚至有學者認為產業內貿易只是一種“人為的統計現象”。對產業內貿易認同度較高的是格林納韋和米爾納(Greenaway & Milner,1987)的觀點,即 “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定時期內某一給定產業內產品同時發生的輸入和輸出的活動。”該產業內貿易定義之所以認同度較高,主要原因在于它以“給定產業”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產業的區分在與如何確定“給定產業”。對于給定產業的界定,主要分為三種方法:1.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把至少前3位編碼相同的產業定義為“給定產業”;2.按照《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將至少前四類編碼相同定義為“給定產業”;3.按照《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將至少前四類編碼相同定義為“給定產業”。
本文采用定義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IIT)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給定產業內產品發生的輸入和輸出活動。”對于“給定產業”的界定,本文采用第一種方法,按照國際貨物標準分類(SITC)前三類編碼相同作為給定產業,即相同產業。
對于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計算,國際上較為普遍采用的是1975年格魯貝爾和勞埃德(Grubel & Lloyd)在《產業內貿易:異質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及測度》一書中提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方法,國內通常稱為“GL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GLi表示某一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Xi代表該產業的出口額,Mi代表該產業的進口額。如果Xi=Mi,即GLi=1,則所有貿易均為產業內貿易,若Xi=0或者Mi=0,則GLi=0,所有貿易均為產業間貿易。
以每個產業進出口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作為權重,我們可以計算出一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j,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GLj代表j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指數,n代表j國的產業數,Xi和Mi分別代表i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j越大,說明產業內貿易指數越高,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
(二)有關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的研究
近些年來,有國內外學者對不同階段的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指數及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測算,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李梅(2005)通過對影響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因素,運用實證方法重點分析人均GDP、FDI和經濟開放程度,得出中國與東盟制成品貿易已經從產業間貿易為主向產業內貿易為主轉移,并且趨勢在不斷加強。王娟(2005)重點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產業內貿易的整體水平和結構,以及對彼此貿易的貢獻率,揭示了中國與東盟貿易逐漸由產業間貿易向產業內貿易過渡的發展趨勢。鄭寧(2007)通過對1992-2005年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分析,計算出1992-2002年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上升,2002-2005年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下降。并進一步揭示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動因,最后提出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基本途徑。代保華(2007)在其碩士論文中通過對中國和東盟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動因、影響因素的分析,得出由于入市及CAFTA的建立,短時間內對以價格為競爭優勢的產業間貿易更為有利,預計產業內貿易將處于下降趨勢。劉永康(2010)對1997-2006年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測算,并通過計量模型對影響我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與東盟呈現明顯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趨勢,人均收入及我國對東盟的投資對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有正相關關系。
自2002年11月,朱 基總理和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正式啟動,中國與東盟的相互開放水平不斷提高。10年來中國與東盟的制造業貿易發展迅速,本文希望通過對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2002-2011年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進行測算,找出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變化的原因,以引導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正確發展。
三、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根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制造業包括SITC中的第五類、第六類、第七類和第八類。其中第六類和第八類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第五類和第七類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本文所分析的制造業即為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的第五、六、七、八類產品。由于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五國是東盟經濟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同時也是與中國貿易最為密切的國家,因此,本文在分析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的過程中,選取東盟五國作為東盟的代表國,具體分析中國與東盟五國十年來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發展現狀。
首先,由圖1可知,2002年在中國與東盟制造業貿易中,占比前三位的國家分別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到2011年前三位分別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十年中新加坡占比逐漸減少,由2002年的33%減少到23%;馬來西亞占比在波動中逐漸增加,由2002年的25%增加到2011年的30%。泰國占比逐漸增加,由2002年18%增加到2011年的23%,占比與新加坡相同。由于在計算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總體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時候是按加權計算的,因此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變化就決定了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總體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變化。
圖1 2002-2011年中國與東盟五國制造業貿易額占比(%)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統計署UNcomtrade數據庫(http://comtrade.un.org/)數據計算。
其次,從中國與東盟五國總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來看(見表1),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2002年到2007年下降,2007年到2009年上升,2009年到2011年下降,十年來總體呈下降趨勢,且下降年份多于上升年份;從數值大小來看,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在0.32到0.39范圍內波動,其產業內貿易指數較低。因此,中國與東盟制造業仍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最后,從國別來看,中國與新加坡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在0.42到0.49范圍內波動,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但仍未超過0.5,仍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中泰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在0.36到0.43范圍內波動,稍低于中新產業內貿易指數。中新、中泰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均高于中國與東盟總體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水平。其次是中馬、中印,兩者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均在0.3左右波動。中國與東盟五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最低的是中菲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其在0.19到0.32范圍內波動,且大部分年份低于0.25,產業間貿易顯著。相對于2002年各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2011年除中菲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上升以外,其余四國均下降。
表1 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制造產業內貿易指數 (2002-2011)
數據來源:根據聯合國統計署UNcomtrade數據庫(http://comtrade.un.org/)數據計算。
四、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對于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指數變化的原因,本文使用回歸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
(一)變量選擇
1.收入水平的差異
根據產業內貿易理論,消費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是雙邊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動因。而需求偏好主要取決于收入。如果貿易雙方的收入差距較大,則雙方消費者的需求偏好差距較大,需求結構也就會不同,因而對于相似產品貿易就會較少,產業內貿易發展水平會比較低;貿易雙方的收入差距越小,則需求結構越相似,雙方消費者對于相似產品的需求擴大,則產業內貿易就能夠得到發展。
2.外商直接投資
外商直接投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外商直接投資在投資所在地生產產品,產品主要在當地或者國外其他國家銷售;其次,外商在投資所在地生產產品,將生產的產品運回國內銷售。外商直接投資對于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二個方面。外商直接投資通過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進口和出口來影響產業內貿易,這也表現在公司內貿易的發展。
3.關稅減免
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前的關稅減免主要體現在最惠國關稅稅率的降低,在中國與東盟宣布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后,主要體現在自由貿易區稅率的降低。一般來說,關稅減免能夠增加雙邊的進口和出口,促進經濟發展,對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根據以上對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分析,本文選取下變量:
IIT:代表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情況,以中國與東盟歷年制造業GL指數來衡量;
CGDP:代表中國與東盟收入水平的差異,以中國與東盟五國平均收入水平的差額來衡量;
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資,以東盟五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來衡量;
TARIFF:代表中國與東盟關稅稅率的變化,以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率來衡量;
以IIT為被解釋變量,CGDP、FDI、TARIFF為解釋變量,考慮到滯后效應,對東盟對華直接投資取前一期的值為當前數值。
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數據來源:聯合國統計署UNcomtrade數據庫;中國與東盟五國的平均收入數據來源: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 DATABASE;東盟對華直接投資額來源:1998-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對東盟平均關稅率來源:WTO TARIFF DATA BSAE和中國自貿區服務網。
(二)模型分析
根據以上變量,建立回歸模型:
LNITT=C+b1LNCGDP+b2LNFDI+b3LNTARIFF
利用EVIEWS6.0進行回歸分析,樣本選擇1997-2011年,分析結果如下:
由檢驗結果可以得出:R-squared等于0.74,調整后的可決系數為0.679,說明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為67.9%,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從模型總體來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F=10.8>F(3,18)=3.29,說明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外商直接投資和中國與東盟關稅稅率對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共同影響顯著;從單個因素來看,各解釋變量均通過α=0.02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所選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性影響;DW值為2.07,大于1.54,說明不存在自相關性。由此可見,整個模型擬合效果比較理想。
回歸結果分析:
由以上回歸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回歸模型:
LNIIT=-1.675C-0.196LNCGDP+0.184LNFDI+0.07LNTARIFF
由回歸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與東盟的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與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越大,雙方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越小。由回歸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的收入差距每擴大1個百分點,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就縮小0.196個百分點。這與之前的分析是一致的,雙方的收入差距越大,則需求的相似程度越小,相似產品的貿易越少,因此產業內貿易指數就越低。
2.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與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為正相關關系,即東盟對華投資越大,雙方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越多。由回歸結果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東盟對華投資每增加1個百分點,中國與東盟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就上升0.184個百分點。這與之前分析一致,說明吸引東盟直接投資能促進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率與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中國對東盟進口產品的關稅稅率越低,則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越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中國與東盟關稅稅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中國與東盟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就下降0.07個百分點。這與之前分析存在差異,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與東盟關稅稅率的降低特別是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中國與東盟國家各自的比較優勢得到發揮,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相互貿易中的優勢更加明顯,優勢產品的進出口差額擴大,產業內貿易水平降低。
五、結論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十年來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總體呈下降趨勢,而且仍為產業間貿易。通過對中國與東盟五國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具體分析,我們發現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制造業貿易集中度較高,即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的貿易高度集中在幾個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關稅減讓、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較大和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變化有顯著性的影響。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使得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下降的最主要且最直接的原因。這說明由中國與東盟各國這種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國家建立的自由貿易區的初期,隨著逐漸削減關稅,會出現一段時間產業內貿易水平下降的情況。但是自由貿易區建立使得產業內貿易水平下降的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在促進貿易區內各國實行規模經濟、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隨著各國人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最終會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繼續深化中國與東盟在各領域的相互合作,以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帶動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反過來以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來降低構建自由貿易區的成本。
參考文獻:
[1]代保華.中國與東盟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分析[D].暨南大學, 2007.
[2]杜云蘇.中國與東盟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分析[D].山東大學, 2006.
[3]金澤虎.國際貿易學[M].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
[4]李梅.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及主要影響因素[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
[5]林琳.中國制成品進出口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D].世界經濟研究, 2005(2).
[6]王娟.中國-東盟產業內貿易的趨勢、動因與對策[D].世界經濟研究,2005(7).
[7]喻志軍.產業內貿易研究兼論中國的貿易優勢重構[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9.
[8]張天頂.中國一東盟構建自由貿易區的理論分析[D].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6).
[9]鄭寧.我國與東盟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研究[D].北方經濟, 2007(4).
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