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人才培養中還存在著諸如過分強調理論與書本知識、缺少與社會互動等問題,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不足。本文從可雇傭性視角對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改變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專業技能與通用技能的融合,將可雇傭性融入課程體系,實施開放式、互動教學。
關鍵詞:可雇傭性 工商管理 人才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對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光是在獨立學院中,就有134所學校開設了工商管理專業。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過多地強調理論與書本知識,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培養目標的定位與社會需求脫節,課程體系缺乏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等,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不足。反映在勞動力市場上,一方面,社會急需的具有良好創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感覺就業好像萬金油,只能被動求職。因此,必須以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為導向,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高校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
一、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特點
大學與社會非常密切,鑒別大學教育是否成功的一個主要標志就是其能否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并與之相適應的專門人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學術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能夠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創造利益的應用型人才。這些既具有大學層次的知識與智能水平,又能把所學知識和技術很好的應用到實踐中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應用型人才正是廣大企業所需要的,也應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心。
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實踐性
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能在實踐中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結合行業的特性進行綜合分析,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付諸實施。因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靠紙上談兵是培養不出來的,必須要在實踐中驗證理論。同時行業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等,單靠課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講解是完全不夠的,只有付諸實踐,才能有效地培養綜合能力。
(二)能力導向性
應用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注重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而不局限于為某個具體職業或職業技能做培訓。
一方面,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要以行業要求為本,其知識結構應該既具有學科的基礎理論,又有屬于行業的普遍適用性,同時還應適當兼顧行業中不同崗位或單位的個性。比如,工商管理專業必定要開設一些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使學生掌握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工商業管理的普遍規律,能夠到各個不同的單位就職;同時要開設專業方向(選修)課,使學生能把握行業的特殊規律,處理不同行業的一些特殊事物,而這些課程的設置應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不應一味追求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而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行業的最新發展要求來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又具有較強的行業適應性和創造力,能適應變化發展的社會。
基于上述兩個特點,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適應企業雇傭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它的培養應該由知識導向轉向能力導向,由著重輸入知識轉向如何運用知識,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可以總結為培養學生的變化適應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具體包括邏輯思維能力、綜合大量信息的能力、掌握語言技巧、批判性閱讀能力、有效的寫作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等。正如美國卡耐基教育促進基金會發表的《學院:美國大學本科生教育的經驗》中指出:“今天大學教育最成功之處是培養能力”。
二、可雇用性人才培養邏輯的思考
(一)可雇用性的人才培養邏輯
可雇傭性(Employability)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可雇傭性就已經作為歐美勞動力市場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廣泛用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1997年,歐盟委員會在《為了建設一個知識歐洲》的白皮書中提出了可雇用性的概念,并指出它的主要內涵是:要想被人雇傭,就得創造被雇傭的條件(能力)。希拉吉和波拉德(1998)在為英國教育與技能部(DFES)所做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可雇用性涉及三個方面的能力:獲得最初的職業,保持職業,必要時獲得新的職業。2002年,DFES在其報告中將可雇用性及其開發確定為其戰略導向的核心,并將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界定為:幫助大學生提高較高層次的能力和技能,以提高長期的可雇用性。因此,可雇用性的人才培養邏輯適合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
(二)可雇傭性能力的構成
國外的研究者對可雇傭性的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998年,美國Michigan州出版了關于職業與可就業能力的課程標準,包括應用學術知識的能力、職業生涯策劃、發展和陳述信息的能力等十個方面的標準。米切爾(Mitchell. A)則認為可雇傭性能力包括:智能能力、社會和人際交往能力、經營和創業能力、多元技術技能。
約科等提出的USEM模型則將可雇傭性分成了四個部分,即: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表現為自信心)、元認知(Meta-cognition)。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可雇傭性能力分成四個部分:知識:更強調專業相關知識;基本技能:強調聽、說、讀、寫等能力;高層次技能: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技能:包括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三、基于可雇用性視角的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結合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人才培養觀念的改變
可雇傭性人才培養意味著高等教育培養方式的轉變,意味著高等教育應由過去的人才培養過程轉變為人力資源開發過程。傳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以對規定目的的達成情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標準,而可雇傭性人才培養強調的是學生能力以及創造理念的開發,承認人才培養具有無限的可開發性、可塑性以及多樣化和差異化。這將導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由此,高校應廣泛地利用與優化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與途徑,形成可以拓展的、可持續發展的培養機制,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要,盡可能開發學生的潛力。
(二)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專業技能與通用技能的融合
就業技能包括兩大類型的技能:一是專業技能,這是個人進入某個行業、從事某項職業的基礎,也是高校普遍重視的;二是通用能力,這是可雇用性概念尤為強調的,它包括個人向潛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人力資本儲備,在工作中運用和部署自己的人力資本的技能。由于中國的學生在讀大學之前普遍已經接受了系統的寫作和閱讀的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傳統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往往忽略對寫作技巧的培養和鍛煉,而這樣做的弊端在學生進入畢業論文寫作階段,往往會出現類似論文結構不合理、詞不達意等諸多問題。這也是我們在調研中,企業反映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密西根州一個研究小組對該州所有行業各種工作都需要的基本技能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理論知識、個體管理和團隊合作三種類型的26種技能,并請2500名密西根的雇主對其重要性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個體管理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要大于理論知識。應該說,專業技能和通用能力都很重要,一個求職者如果只具備專業技能,而不具備通用能力,很難順利地開展工作;如果一個求職者只具備通用能力,而自身的專業技能儲備不足,那么他的通用能力作用的發揮也缺乏基礎,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合適的做法。因此應該在繼續堅持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通用能力。
(三)整合課程體系,將可雇傭性融入課程
研究表明:“可雇傭性教育應該整合入課程中,否則就業能力是瑣碎的,不完整的”。可雇傭性人才培養要求摒棄過去那種口袋式的學習模式,而代之以一種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基于行動的創造性學習模式。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傳統的課程體系必須進行改革,這并不是簡單的建立一個獨立的課程,而是要將各種關鍵能力整合到課程體系當中。國外對此作了不少研究和實踐。如瓦倫(Warren, D, 2002)將可雇傭性培養融入課程的形式分為三種:獨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獨立式是指可雇傭性培養作為正規教學的補充,比如設置額外的能力培養模塊;半整合式包括在特定的課程學習中增加工作經歷等;整合式采用基于工作和學習設置以職業為導向的專業。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同行業的企業對工商管理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專業或情景也要求采用不同的融入形式。比如導游、會展等專業采用整合式更為有效,而對工商管理專業,獨立式和半整合式的融入模式更適應目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所面對的社會環境與需要。可以針對企業提出的基本技能、高層次技能以及人際團隊技能,將其嵌入課程,注重讓學生“知道怎樣”而不是“知道什么”,重視學習發生的過程。
(四)創新實踐環節,開展大學生企業精神培養實驗、“三明治課程”等改革活動
實踐活動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將課程教學與實踐分別進行,理論教學完成之后,再安排一定的實習或者課程設計。這種做法的好處是便于學校安排進程,但是不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不利于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在英國,有不少學生選擇“三明治”課程。學生在大三帶薪工作一年,工作結果計入學分。好處在于學生可以將課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聯系,從而獲得有價值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知識,并將其運用到最后一年的課程學習中,做出更好地職業選擇。對于目前大部分中國高校而言,完整的一年工作經歷在實施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可以考慮在課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學習內容。在課程安排上,可以由在校學習和課程相關實習兩部分組成,實習可以是一次性完成,也可以是分兩次完成。
此外,開展大學生企業精神培養,對提高畢業生的可雇傭能力尤為重要。這包括三個方面:企業家能力;個人效率;可遷移技能,即人們在范圍廣闊的任務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一般能力。為此,我們可以從4個方面開展實踐活動:積極與地方用人單位聯系,為學生提供在工作中從事真實課題的機會;通過設計活動訓練學生發展企業的精神技能;鼓勵學生創業;提倡小組課題工作,相應減少書面形式的作業,發展就業非常重視的口頭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五)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實施開放式、互動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為了實現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習能力等的培養,必須將各項可雇傭性能力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包括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等等。比如英國的Loton大學,針對信息的檢索和處理、信息的交流和陳述、計劃和問題處理、社交的發展和相互作用四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教師嘗試有利于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教學方式,學生則建立了一個意識,即自己是一個知識應用者而不僅僅是知識吸收者,從而在整個學校培養了一種創新和主動的風氣。我們可以嘗試構建開放式的網絡教學,這不是簡單的課件、作業上網,而是利用網絡資源,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以項目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完全采用“互動式”,充分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讓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管理思維,促進學生開展創新性的思考,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
參考文獻:
[1]趙穎,郝德永.可雇傭性: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邏輯[J].現代教育科學,2005(1).
[2]汪霞,崔映芬.將學生可雇傭性培養融入課程:英國經驗 [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3]宋國學.英國高校可雇傭性開發的特點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7(6).
[4]蘇敏.英國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7.
[5]Mehrens, W. Michigan Employability Skill Employer Survey. Technical Report[R].East Lansing, MI: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9.
[6]宋國學,謝晉宇.可雇傭性教育模式:理論評述與實踐應用[J].比較教育研究,2006(2).
[7]Warren, D.(2002)Curriculum Design in a Context of 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eucation,1(1):85-89.
[8]David Bound, Nicky Solomon. Work-based: A New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4-5.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