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經濟發展較快,但產業結構仍然存在產業結構失衡、第三產業落后、規模效益差等問題,本文就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促進呼和浩特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呼和浩特 產業結構 環境制約
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這幾種因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更是依賴于環境,也受到環境的約束。自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對呼和浩特市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優惠政策,呼和浩特市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產業結構依舊存在著嚴重問題。和同等收入地區的產業結構相比,呼和浩特市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偏小,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滯后,產業集中度不高,導致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和失衡;其次,高消耗、高污染的工業所占比重較大,環境容量有限。所以,呼和浩特地區受環境的制約作用很明顯,緩解環境的壓力、加快呼和浩特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環境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是多目標的,追求的是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不同的產業結構具有不同的經濟發展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續發展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最終目標。
產業結構與環境、資源的關系表現在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和資源的相互聯系上。一方面,環境與資源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環境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廢棄物的排放場所和自然凈化所。通過分解產業結構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看出各產業與各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第一產業對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比較有限。第二產業對環境的影響是三次產業中最大的,生產特點決定了其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要遠遠大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第二產業內部,由于各行業資源使用不同、工藝流程不同、資源密集度不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同。其中工業是消耗資源最多,對環境污染最嚴重的部門。第三產業對環境資源的依賴少,所以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
二、呼和浩特市環境現狀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
從地表水環境來看,呼和浩特市地表水污染呈現有機污染特征,水系以小黑河污染最重,部分指標超過農灌水標準;黃河水質除個別指標外,基本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從地下水環境來看,淺層水受到地表污染,由于持續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硬度、硝酸鹽含量逐年上升。從廢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來看,呼和浩特市工業廢氣排放總量710.44億Nm3。其中燃料燃燒廢氣排放量630.85億Nm3,生產工藝中廢氣排放量79.59億Nm3。工業廢水排放總量1451.53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1149.22萬噸。呼和浩特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202.87萬噸,其中危險廢物2.8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37.37萬噸,綜合利用率18.42%,危險廢物處置率100%。
長期以來,由于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呼和浩特市“三廢”達標排放率低、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低、土地復墾率低。水生態系統部分功能失調,許多河道已喪失生態功能,土壤污染的影響日漸突出。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地下水資源超采過度,造成大面積漏斗區。由于受氣候和開發活動影響,呼和浩特市生態功能不斷退化。森林面積恢復緩慢,土地量減質退,水土流失加重。由于生物資源保護意識淡薄,濫墾、濫伐、濫獵的現象比較嚴重,森林和動物資源趨于貧乏,一些珍貴的動植物已處于滅絕的邊緣。從呼和浩特市面臨的環境形勢來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是極其脆弱的,加上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結構型污染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等諸多因素,呼和浩特市環境形勢嚴峻,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脆弱的矛盾突出。
三、呼和浩特市產業結構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呼和浩特市三次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經歷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的轉變。
(一)產業結構失衡,第一、二產業比重較大
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是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增加值比重會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盡管也是在沿著這一規律演進,經濟建設的重點轉向工業領域,農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漸降低,但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第一產業比重占GDP比重仍然比較高,到2007年,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2.5∶51.8∶35.7。而2007年,北京市產業結構構成比重為1.1:26.8:72.1,上海市為0.8:46.6:52.6,江蘇省為7.1:55.6:37.4,浙江省為5.3:54:40.7,廣東省為5.3:51.3:43.3。
(二)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存在
高消耗、高污染的工業所占比重大,產業結構受資源與環境制約特別明顯。具體來看,作為基礎產業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發展滯后,技術含量高的高新技術產業難以形成支柱產業。呼和浩特市產業結構受資源與環境制約還表現在產業結構層次低,傳統的附加價值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所占比重大,尤其是礦產品的采選及其加工業對本地區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率很大,這說明呼和浩特市工業對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
(三)第三產業落后
2009年呼和浩特市資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第三產業比重只有26.3%,明顯低于全國43.4%的平均水平,同其他發達地區的差距更大。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水平低。傳統產業比重較大,而新興產業比重較小,發展相對緩慢,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生產型服務業發展緩慢,生活型服務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為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商業、金融、教育、交通運輸業、郵電和通訊業等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四)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制約著一、二產業的發展與升級
呼和浩特市傳統行業比重偏高,新興行業和先導產業份額相對不足,商業和運輸郵電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高達4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2.8%,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占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而一些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房地產業、旅游業、居民服務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所占比例不高。呼和浩特市第三產業流通部門、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4個層次的比例為44.2:31.6:14.7:7.5,全國平均水平為35:25:25:15。可見,流通部門所占比重過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過低,這必然會阻礙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進程,從而阻礙呼和浩特市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五)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識不夠
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增長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強調生產和生活必須與環境的承載力相協調,要求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勵清潔生產、綠色消費、環保產業正是提供保護環境和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維持和恢復生態平衡的產品和服務部門。呼和浩特市的生產方式基本上仍處于高消費、高污染的水平上,發展環保產業的意識不強。
四、呼和浩特市產業優化升級對策
(一)發展新興產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積極發展環保產業
以擴大總量、優化結構、吸納就業為目標,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旅游、房地產和社區服務等新興zJ3wNbMLWvpQSiQ1mSuXsBWxwMuwi0nvYnxDsCdwx94=服務業,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走出一條速度快、效益好、特色鮮明的第三產業發展路子,初步建立起符合呼和浩特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機制靈活的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環保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在發展中面臨著很多問題;同時,環保產業作為幼稚產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特別需要政府的保護。因此,政府要對環保企業、產業的發展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環保產業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適用性。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一是堅持引進先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增強以我為主、組合利用全球技術資源的能力,這是在開放經濟中增強自主開發能力的重要途徑。二是建立技術創新的完備體系與有效機制,大力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全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大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建設,鼓勵企業建立各種形式的技術研發機構,積極支持骨干重點企業建設國家級技術中心,成為全區產業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形成鼓勵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
(三)確定工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找到合適的、具有相對優勢的專業化部門,并以此為突破口,集中有限資金,發展城市的支柱產業以發揮資源比較優勢,是十分重要的。根據呼和浩特地區的優勢及特點,應優先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突出食品工業,特別是乳制品深加工,在擴大奶源基地的基礎上,引進先進設備,提高產品檔次,開發新品種,力爭把呼和浩特市建成全國重要的乳制品加工基地;煙草工業加工要加大技術力度,提高產品檔次,增加花色品種,形成特色產品;紡織工業要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加快資產重組步伐,優化企業組織機構,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努力開發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增強國際競爭力;機械、化工、石油等工業的發展要考慮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改造現有設備,控制污染源,配套建設各類設施,通過改進工藝技術流程、更新生產設備,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速老產品的更新換代和升級,不斷提高產業的技術檔次和水平。
(四)促進資源和能源耗費低、環境污染少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立足呼和浩特市實際,加快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的結構升級和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是調整呼和浩特市產業結構的突破口。明確服務業發展的戰略定位,科學制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規劃,把握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新機遇,把承接服務業轉移作為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消除服務業當中仍大量存在的政策障礙和體制障礙,寬領域地開放服務業市場。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服務企業,改變當前服務業領域非公有制成分發展落后的狀況,提高整個行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五)以資源、要素、環境約束為前提
呼和浩特市的產業發展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高”問題依然突出,沒有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經存在相當程度的環境透支。大量使用化學物質的現代農業和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當前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源頭,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按照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結構的要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已成當務之急。所以,必須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推廣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呼和浩特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力.環境約束下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江南大學,2009(4).
[2]李志宏,劉麗英.呼和浩特市環境現狀及其保護措施[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4).
[3]劉麗梅,呂君.呼和浩特市產業結構優化與可持續發展[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9).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