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集群發展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是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作為旅游發展走向成熟階段的旅游地區張家界市,大力發展旅游商品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升級,利用龐大游客市場,充分挖掘旅游購物消費潛力,提升旅游購物在旅游六要素收入中的占比,是帶動本地相關產業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張家界需要用好生態資源、民族文化、區域合作三張牌,通過區域塊狀經濟發展和服務平臺的完善推動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塊狀經濟 張家界 產業集群 旅游商品
作為旅游發展走向成熟階段的張家界市,大力發展旅游商品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升級,利用龐大游客市場,充分挖掘旅游購物消費潛力,提升旅游購物在旅游六要素收入中的占比,是帶動本地相關產業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地方產業集群升級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覺尋求資源縱向整合;二是基于地方性資源整合從區域集群內部尋找升級路徑。從旅游商品市場需求的特殊屬性和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現實發展階段來看,基于旅游商品資源整合,發展塊狀旅游商品生產,從區域集群內部尋找升級路徑,實現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式發展是可行的選擇。
一、張家界市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集群發展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十一五”期間湖南省確定重點培育發展50個產業集群,張家界市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納入其中。由此,旅游商品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成為張家界市工業發展的三個主攻方向。據世界旅游組織對旅游業拉動相關產業作用測算,旅游直接收入1元,會給相關產業帶來4.3元的增值效益。2012年,張家界市接待旅游人數35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8.7億元,按此計算,GDP規模應該達到897.4億元以上,實際上2012年我市GDP總量為339億元,為應有經濟規模的38%。按照2007年制定的《張家界市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十一五”及2020年遠景發展規劃》 ,“到2010年,旅游商品產業集群主營收入要達到50億元,旅游商品收入慈利達18億元,永定區15億元,桑植縣12億元,武陵源區5億元。旅游商品市場上本地產品占70%以上,生產企業達200家,規模企業50戶以上,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2戶,過億元企業10戶以上。”2012年張家界市實現情況是:實現旅游商品銷售收入35.23億元,其中慈利縣15.9億元,永定區12.5億元,桑植縣6.46億元,武陵源區0.35億元。市域生產企業148家(永定區87家,慈利縣22家,桑植縣28家,武陵源區11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僅5家。2007年以來,全市用于發展旅游商品產業的各級財政投入上億元,2012年旅游商品企業納稅1.02億元。
張家界市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沒有實現預期目標,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總量問題:產業總量小、企業規模小,發展速度不快。產品問題:表現為“三多三少”:同質產品多,特色產品少;大眾化產品多,品牌產品少;初級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市場問題:旅游購物環境不佳,市場監管乏力,導致市場價格混亂,假劣產品市場擾亂,游客購物意愿低。企業問題:旅游商品生產區域內布局雷同,旅游商品生產和營銷沒有專業化分工,對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研發、產業化文化等軟要素重要性認識不夠,存在低端化鎖定狀況。
二、張家界市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產業集群理論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領域研究權威學者麥克爾·波特創立的。其涵義是:在一個特定區域的一個特別領域,集聚著一組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通過這種區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構建出專業化生產要素優化集聚洼地,使企業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根據麥克爾·波特對旅游產業集群的闡述可以將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定義為:在旅游商品生產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地里位置上集中的、具備一定數量和整體規模的生產營銷企業和相關機構在功能配套上的系統集合。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形成的首要條件是相關企業的集聚,企業集聚有兩大影響因素,即經濟因素和人文社會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有資本因素、資源因素、消費市場因素。人文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環境因素、政策因素。
(一)資本因素
企業的集聚首先是資本的集聚。但資本總是會投向預期利潤高、風險相對較小的產業,形成產業集聚。因此資本的集聚不一定能形成旅游商品生產的集聚。張家界市投資主要分為政府投資、市外引資、本地企業投資。由于處于經濟欠發達的落后地區,政府有限投資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市外引資主要投向利潤相對較高的旅游地產和商品房開發,旅游商品企業多是本地民營資本。民營企業多是白手起家,資金嚴重不足,企業融資擔保難是制約企業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由于企業自身規模小、實力弱、管理水平低,企業信譽沒保證,銀行信貸資金難向中小企業傾斜,旅游商品生產企業長期處于發展壯大的不利地位。
(二)資源因素
張家界市旅游商品主要有食品類,如酒類、茶葉、葛根粉、蕨根粉、紅薯粉絲、辣椒、臘肉制品、巖耳、山野菜等;保健品有茅巖莓茶、杜仲茶等;工藝品有砂石畫、木雕、根雕、竹制品、土家刺繡、飾品等;服飾類有土家織錦、民族服飾、旅游鞋等;紀念品有以張家界山水為題材的字畫、畫冊等出版物。以上旅游商品原材料均來自于武陵山區動植物資源及民族人文資源。珠寶、玉石、水晶、龜紋石、菊花石、竹制品、民族服裝、旅游帽大部分來自湘西州、貴州、云南等地。張家界市旅游商品與周邊旅游地區也存在低質雷同現象,缺乏獨特性、差異性、品牌性,除珠寶、玉石外,急需對根植于武陵山區動植物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商品深度研究、挖掘和基地化開發利用。
(三)消費市場因素
本地旅游消費市場潛力大,但地方產品知名度不夠,市場占有率不高;購物場所分散,市場秩序不佳,影響游客購物信心;綜合購物平臺缺失,不利于市場秩序監管;低價惡性競爭制約旅游商品生產銷售品牌化、高端化進程,影響區域旅游商品市場開拓。
(四)人文社會因素
張家界市和湘西其他地方一樣,自給自足的山區傳統小農經濟占主導,文化教育事業相對落后,市場意識和商業文化傳統缺失,民營經濟發展不足,本土企業起點低、基礎差。因人才、資術、技術缺乏,生產管理、產品創新、市場開拓水平低,因小農意識和封閉觀念,普遍存在不善于和高校、外資聯合,不善于引資引智,導致產品研發不夠,企業生產工藝裝備差,技術含量低,過于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為,企業難以發展壯大。從政府政策引導來看,政府的集中關注點和有限資源配置仍在旅游產品促銷方面,對張家界市工業發展及走向的認識存在分歧,對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清晰發展方向,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平臺不完善,政府對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引導和培育不夠,導致發展規劃目標難落實。張家界市各區縣至今還沒有建立一家專業化的旅游商品產業和物流園區。永定區2008年就規劃了旅游商品產業園,但由于用地問題等原因,一直沒有實質性啟動,旅游商品產業在某種程度上還處于市場自發狀態。
三、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發展機理
區域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育必需具備的基本要素條件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充足的資本資源;符合生產要求的勞動力資源;基本的技術和管理支撐;良好的地方基礎設施。核心要素條件是: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群體;較長的產業鏈;合理化的專業分工與合作;配套的市場體系;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高端要素條件是:合理的制度創新;積極的文化創新;持續的工藝流程和產品創新;區域統一的旅游商品品牌打造和營銷。從張家界市及周邊的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狀況來看,基本要素條件具備,核心要素條件需要培育和完善,高端要素條件缺失。國際上產業集群有兩大類:一是走高端道路和基于創新的集群。其現象特征是創新、高質量、功能的靈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在良好的法規制度下企業間自覺地發展合作關系。二是走低端道路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其參與競爭的基礎是低成本;在很多情況下,企業之間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企業之間信任程度低,往往惡性競爭。創新型產業集群按照不同標準還可進一步進行分類,如按照產業類型可分為傳統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按照創新類型可分為產品或技術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商業模式主導創新型產業集群。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改變走低端道路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發展道路,轉向走高端道路和基于創新的集群發展道路,通過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等,還包括商業模式創新、渠道創新、品牌營銷等,占領旅游商品生產和市場營銷中附加價值增加的高端環節。在張家界市,傳統可規模化生產的集群創新產業主要包括旅游食品業和旅游用品業。旅游食品有蔬菜類加工、肉類加工、果品加工、特色食品、茶葉、飲水系列(礦泉水、純凈水);旅游用品有環保酒店用品、旅行用品。高附加值集群創新產業包括文化創意產業、生物醫藥保健產業。文化創意產品主要有傳媒演藝衍生品、創意型書畫藝術品、民族紡繡(包括土家挑花、刺繡、織錦)、地方民族特色首飾、化石工藝品、紀念品;生物醫藥保健品主要有保健茶、保健酒、生物提取深加工產品(大鯢系列產品)。堅持傳統可規模化生產的集群產業創新和高附加值集群產業創新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促進旅游商品生產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實現從生產環節向創意設計、品牌營銷等利潤豐厚的環節跨越。要確立整合張家界市周邊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的集群發展目標,延伸產業鏈,深化專業分工與合作,要利用張家界市本地龐大游客市場優勢,利用本土旅游商品生產集群發展平臺,充分挖掘武陵山區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通過產品設計、品牌創立和營銷;在張家界市各區縣發展旅游商品生產營銷塊狀錯位,協作發展;通過制定生產、技術、質量等方面的嚴格標準,利用周邊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勞動力優勢,將加工、組裝、制造等低端價值環節外包給周邊地區,實現武陵山區旅游商品產業合作發展共贏。
四、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發展保障構建
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是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豐富的世界級旅游資源和龐大的游客消費是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的市場需求基礎;武陵山區充足的山地自然資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是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的資源保障基礎。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式發展需要用好三張牌即生態資源牌、民族文化牌、區域合作牌。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發展保障構建包含政府服務創新和企業自我發展創新兩方面。
(一)在政府服務創新方面
1.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當地的生態文化資源,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文化建設,實現山水文化資源可持續升值利用。
2.按照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發展趨勢引進現代理念進一步完善集群發展規劃。
3.建立品牌營銷商業模式。政府專注打造區域旅游商品品牌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品牌,明確在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品牌營銷模式中政府與企業的各自分工,選擇一批具有較大經營規模、品牌知名度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建立重點企業聯系制度,明確扶大扶強的目標,從財政支持、人才培養、融資協調等方面予以支持。
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市場機制規范市場秩序,促進設計創新、生產、營銷的鏈條銜接。
5.完善投融資體系建設,打造金融誠信環境,規范投融資秩序。
6.加強引導,整合資源,構筑四大特色產業區,發展市域塊狀經濟。在市中心城區建立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研發展示中心、構建武陵山區旅游物流中心、湘西地區生物醫藥保健品生產中心、湘鄂渝黔旅游商品會展和旅游購物中心;依托慈利省級工業園區發展生物醫藥提取產業、酒店用品產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在桑植加強中藥材資源調查、監測和區域規劃,加強中醫藥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依托桑植省級工業園,打造生態農產品加工和中藥材經濟發展區。
7.建立創新服務體系組織網絡。張家界市旅游商品產業集群跨越式發展需要培育大批致力于創新、不斷開展創新活動的創新型企業、企業家和人才;需要培育集群內知識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需要建立能促進集群創新發展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協會和商會等)、中介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具體來說:一是加快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張家界市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政策,加大研發設施投入,依靠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高校師資力量建立武陵山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產品研發中心,積極為旅游商品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提供人才、科研和智囊支持;二是扶持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發展,轉變政府職能,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積極發揮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規范發展的作用;三是利用網絡宣傳平臺,依托政府公共服務機構建立張家界旅游商品產業集群網、土家文化創意產業網,提高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宣傳促銷力度和展示旅游商品生產經營企業誠信狀況,建立市場禁入制度。
(二)在企業自我發展創新方面
1.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對旅游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研究,要關注旅游商品的文化屬性、紀念性、藝術性、實用性、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風格,推進旅游商品開發、生產、銷售。
2.在傳統可規模化生產的旅游商品集群創新生產上,利用毗鄰地區資源互補與共生的關系進行并購或聯合投資生產,實現資源共享、旅游商品產地多元化、產品優化和地區協作共創品牌,發揮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以銷促產。
3.積極開拓目標市場,以往的旅游商品目標市場是針對旅游目的地旅游者,隨著市場開發的深入,銷售渠道的多樣化,旅游商品不僅在景區及周邊地區銷售,還出現了遍布各城市的旅游商品銷售商店、購物中心、旅游特色步行街銷售和網上銷售等經營模式。旅游商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將目標消費群體由旅游者擴充到大眾消費者,擴大消費群體和市場需求,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85652.htm.
[2]查志強.基于原產地多元化視角的浙江產業集群升級
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