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內蒙古地區社會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和產值比重都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仍表現為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協調。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就業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內蒙古 就業 產業結構 現狀分析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我國西部具有很強代表性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經濟總量和工業產值增速都處于西部地區前列。目前,內蒙古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裝備制造基地,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已經超過全國總體水平??梢哉f,內蒙古地區社會經濟正處于迅速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而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會直接帶動就業結構的演進變化,這就要求二者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和相互協調,以保障地方社會經濟的和諧健康發展。因此,深入分析內蒙古地區勞動就業和產業結構現狀,對于正確判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實現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內蒙古地區勞動力規模和就業現狀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到2010年內蒙古總人口為2470.63萬人。其中,15-64歲的人口為1935萬人,占總人口的78.3%;65歲以上的人口為186萬人,占總人口的7.5%。所以從數量和結構上看,內蒙古的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年齡結構很輕。這一方面表明,內蒙古正處于人口的紅利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內蒙古就業壓力是比較大的,如果經濟不能保持較快增長,或者經濟結構不夠合理,都會使社會就業出現較大困難。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10年,全區就業人口總計1184.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0.81萬人,兩者相加約1205.51萬人。2010年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就業總體水平還是比較好的。但是,我國目前關于失業和就業的統計數據是不完全的,自由從業者和未登記失業者都未包括在就業或失業人口之內。所以,內蒙古地區2010年的勞動力規模應該大于1205.51萬人,城鎮實際失業率與登記失業率也有一定差距。
從勞動力的就業結構來看,2010年,內蒙古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構成比例為48.20:17.41:34.39。如果按城鄉來劃分,城鎮就業人口465.2萬人,鄉村就業人口719.5萬人,二者之比為1:1.55。也就是說,約有39.2%的就業人口在城鎮,而約有60.8%的就業人口在鄉村。詳見表1所示。
表1 2005-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就業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將逐漸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即所謂的配第-克拉克(Petty-Clark)定理,且被各國實踐所證明。根據經濟理論的劃分,就業人口在三次產業的結構水平上可以分成傳統型、發展型和現代型三種類型,如表2所示。當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在50%以下,而第二產業在25%以上時,產業結構處于發展型水平,標志著社會經濟進入較高的工業化水平。據此可以看到,內蒙古的現有就業結構已經實現由傳統型向發展型歷史性轉變,但距離現代型就業結構還有較大差距。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還很高,比現代型標準高出30%以上;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較低。因此,內蒙古地區總體就業結構水平還是比較低的。
表2 就業人口結構類型
資料來源:王春枝. 內蒙古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05(2)
另外,近幾年來內蒙古地區勞動就業的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也在發生較大變化,如表1所示。與2005年相比,就業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非常明顯,第一產業下降5.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3.9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在下降,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在上升,而第三產業上升速度較快。在就業的所有制結構方面,城鎮就業人口中,國有單位就業比重下降9.8個百分點,但是鄉村中的私營和個體就業比重在下降。這主要是由于鄉村二、三產業發展不足,年輕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造成的。與全國比較來看,2010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為36.7:28.7:34.6,內蒙古地區勞動就業的第一產業比重高出全國11.7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要低1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則低了0.2個百分點。如圖1所示。
圖1 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生產總值構成比較
資料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
以上情況說明,內蒙古地區社會就業表現出兩大有利趨勢,一是第一產業在下降,二、三產業在上升,就業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二是國有單位就業比重在下降,非國有單位在上升,就業的所有制結構在優化。這表明,內蒙古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就業的市場化水平也明顯改善。但是,內蒙古社會就業水平仍然低于全國總體水平,而且差距還比較大。
二、內蒙古地區產業結構現狀
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72.0億元,第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為9.4:54.6:36.0,與2005年的15.1:45.5:39.4相比,第一產業比重進一步下降,第二產業上升較多,而第三產業則出現了下降局面。2010年,全國的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為10.1:46.8:43.1,相互比較可以發現,內蒙古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略低于全國總體水平,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高于全國7.8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低于全國整體水平7.1個百分點。如圖2所示。
圖2 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生產總值構成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http://www.nmgtj.gov.cn/NianDu.asp
這表明,內蒙古近幾年第二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工業化腳步加快,產業結構正在迅速向較高水平提升,但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滯后。這對于內蒙古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是不利的,也會制約就業水平提高及就業結構的優化。如果與就業結構相對比,就可以發現內蒙古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遠高于全國,而產值比重相當;第二產業則相反,就業比重低而產值比重明顯高于全國。這充分說明內蒙古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而第二產業多屬于資本密集型,吸納勞動力就業十分有限,表現為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這與近年來內蒙古煤炭、電力和機械制造等產業的迅速發展是一致的。根據統計資料發現,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內蒙古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了一半以上,其后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大。2005年,已經達到了69.7%,2010年重工業產值為11374.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1%,重工業比重進一步上升,這對于社會就業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內蒙古人均草場和耕地面積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重要的農牧業產品生產基地,并且隨著現代農牧業的發展,內蒙古第一產業具有很好的發展勢頭和前景,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會進一步下降,而在產值比重上高于全國水平應該是正常合理的。工業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內蒙古的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已經遠高于第一產業,并且還會進一步提高。
三、內蒙古就業結構現狀的國際比較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是按著一定的經濟規律演變的。產業結構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發生變化,并帶動就業結構的變化。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和世界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產值的主導地位是逐漸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同時,勞動力就業分布重心也逐漸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只是各國或地區轉變的速度和具體比重不同而已。
內蒙古的就業結構與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都存在明顯差距。根據世界銀行相關統計數據,2010年,美國人均產值47745.3美元,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僅為1.4%,第三產業為78.0%;巴西人均產值10774.7美元,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為19.3%,第三產業比重為59.1%;南非人均產值7291.8美元,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8.8%和64,9%。雖然,由于發展因素和條件的不同,就業結構存在一定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內蒙古與人均產值相當的南非相比,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低了30個百分點。與其他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內蒙古都明顯存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過低的問題。詳見表3所示。
表3 2010年內蒙古與全國及部分國家就業結構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相關統計數據整理得到。
注:美國、南非就業數據為2007年;巴西就業數據為2006年;人均產值按2009年中人口計算得到。
四、結論及建議
內蒙地區古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都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近年來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在不斷優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二者總體上還落后于全國水平,也明顯落后于世界上相對發達的國家。而且,其就業結構優化速度要滯后于產業結構升級速度,這對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內蒙古應該注意協調產業發展與勞動就業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就業與產業升級協調發展:
(一)積極增加教育投入,努力發展各類教育
教育是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就業的基礎。所以,發展教育是實現社會就業的根本保障之一。同時,要協調學校專業設置和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關系,避免結構性失業的大量存在。
(二)改革阻礙勞動力就業和轉移的制度因素
努力減少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工作的種種限制,逐步取消戶籍制度,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進一步的改革,使各類社會保險能夠在城鄉間順利地接續轉移,積極引導和創造條件使向城鎮轉移的勞動人口逐漸在城鎮安居樂業。
(三)積極支持鼓勵各類中小企業發展
企業是社會就業的最終載體,沒有大量企業的發展,就沒有社會就業的增加和改善。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最好選擇,而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成本相對較低,一般會成為社會就業的最主要載體。
(四)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研究表明,重工業發展是影響社會就業的重主要因素,雖然能夠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但是卻在總體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不過,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增加與就業量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在保持社會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應積極鼓勵第三產業投資,促進第三產業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五)大力加強勞動力培訓工作
政府要加強對勞動力的培訓工作,尤其是對低學歷和低技能的青年勞動力進行培訓。這要求盡快完善相關制度,增加公共投入,積極而持續地將培訓工作推進下去。
(六)鼓勵就業服務業發展,加強就業服務和指導工作
政府部門和各類就業服務企業要加強就業市場的調查研究和就業信息發布,促進就業信息的及時傳遞,引導就業觀念和就業方向的轉變,千方百計增加社會就業。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自治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11-5-9,2012-8-4.
[2]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EB/OL],2012-2-12, 2012-8-4.
[3]Fisher A. G. B..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 [J]. Economic Record,1939(15) .
[4]Clark Colin.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 Macmillan,1941.
[5]王春枝. 內蒙古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 [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05(2) .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EB/OL],2012-8-4.
[7]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EB/OL],2012-8-4.
[8]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EB/OL],2012-2-12, 2012-8-4.
[9]王帆.關于我國社會就業問題的中長期策略研究[J].改革與戰 略, 2011(27) .
[10]周源,馬煜天.我國產業結構演化與就業關聯性實證 研究[J].商業研究,2011(11) .
[11]李文星. 產業結構優化與就業增長x[J].當代財經, 2012(3).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