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我區面對新環境新機遇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戰略突破口。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把體制機制的完善作為重要著力點,盡快開展“擴權強縣”改革試點,逐步探索創新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行政管理體制,加強縣級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增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一、“擴權強縣”十分必要、條件已經具備
(一)實施“擴權強縣”是提高縣域發展效率的客觀需要
“擴權強縣”是發揮縣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基礎性作用的需要。通過擴大旗(縣、市)的經濟管理權限,可以為經濟實力較強和發展潛力較大的旗(縣、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改革財政體制,可以增強經濟弱旗(縣、市)的財政實力,提高公共服務的資金保障,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縮小城鄉差距。
擴權強縣是提高縣域發展效率的需要。國際上政府管理的層級結構正向扁平化方向發展。我國二級行政區平均管理幅度僅為8.6個,我區也僅為8.4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地方政府的管理幅度。實施“擴權強縣”改革,可以通過財政體制的“扁平化”漸進帶動行政體制的“扁平化”,實現行政體制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轉變,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緩解旗(縣、市)事權與財權不相稱的矛盾。
(二)實施“擴權強縣”的條件已經成熟
國家大政方針為我區“擴權強縣”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縣級財政作為最基本的財政層級,在公共財政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通過擴權強縣,促進縣級財政功能的完善,是題中應有之意,這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綱中“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的要求是一致的。
區內外的成功實踐為我區“擴權強縣”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1992年以來,我國陸續有浙江、吉林、河北、湖北、江蘇、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進行了擴權強縣或“省管旗(縣)”試點,建立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區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市先后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計劃單列市,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這些經驗可以為我區實施擴權強縣提供有益借鑒。
我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擴權強縣改革提供了經濟基礎。我區經濟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2012年地方財政總收入是2005年的 7.5 倍。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這些都為推進“擴權強縣”試點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
基礎設施的改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撐。我區鐵路、高速公路、民航等現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自治區與旗縣之間的空間距離變得越來越短。隨著計算機、遠程通訊等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及提高,政府間傳遞信息的流程明顯縮短,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大大增強,從技術上為扁平化行政管理創造了條件。
(一)總體思想
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制定標準,選擇試點;制定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以“審批權和財權”為核心,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擴大部分旗(縣、市)行政管理權限,減少管理層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進形成一批經濟活力強、發展速度快、綜合素質高、帶動作用大的旗(縣、市),促進城鄉經濟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二)試點旗縣的選擇
考慮到我區實際,有必要按照不同類型旗(縣、市)的特點,按照不同類型選擇試點旗(縣、市)。
類型一:選擇經濟強旗(縣、市)作為試點,支持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旗(縣、市)加快發展。一方面可以加強其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能夠與中心城市形成合力。如準格爾旗、霍林河等。
類型二:選擇目前經濟優勢并不明顯,但擁有土地、資源、區位等潛在發展條件的旗(縣、市)作為試點。如東烏旗等。
類型三:按照“幫強扶弱”的原則,選擇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旗(縣、市),重點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如阿爾山市等。
(三)改革方向和內容
在統籌考慮各旗(縣、市)經濟總量、財政狀況、工業基礎、產業結構、城鎮化水平、發展潛力并對各主要指標進行綜合比較的基礎上,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是對經濟強旗(縣、市)賦予更大的發展自主權,重點在計劃報送、項目申報、規費、土地、機構設置和干部任用、社會管理等領域下放審批權。除國家法律、法規有明文規定之外,須經盟(市)審批或管理的,由擴權旗(縣、市)自行審批、管理;須經盟(市)審核、報自治區審批的,由擴權旗(縣、市)直接報自治區審批,報盟(市)備案;對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須經盟(市)審核、審批的事項,采取委托或授權等辦法,由試點旗(縣、市)審核、審批。
二是對經濟欠發達旗(縣、市)實行扶持政策,以事權確定財權,理順旗(縣、市)政府與盟(市)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傾斜力度,國家和自治區對交通、通信、能源、環保、流通、旅游、農牧業、林業、水利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投資重點向欠發達旗(縣、市)傾斜,在融資擔保、干部交流、人才引進和勞務培訓等方面實行特殊的政策,賦予盟市級稅收管理權限。
(四)盟市與試點旗(縣、市)關系的處理
擴權強縣是盟(市)與旗(縣、市)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 。因此,在推行“擴權強縣”時要兼顧盟(市)與旗(縣、市)關系,協調好中心城市的擴張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旗(縣、市)與中心城市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競爭—合作—分工關系,使城市和區域共生共榮,相互依托,合作發展。
從盟(市)財政的統籌能力和調控能力看,一般來說,如果盟(市)財力較弱,基本上沒有能力幫扶旗(縣、市)甚至需要從旗(縣、市)財政“抽血”才能滿足自身需要,則應以納入“擴權強縣”范圍為宜;如果盟(市)財力較強,能夠帶動和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則不納入“擴權強縣”范圍。
(五)試點旗縣的管理
“擴權”所獲得的自由度不應沒有約束,“擴權強縣”需要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有效銜接。 因此,必須建立以自治區政府有效監管機制為核心的“擴權”約束機制,加強自治區對旗(縣、市)轉移支付的要求,合理指導縣域經濟發展,提高監管水平,使縣域經濟在良性軌道上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是設立組織推進機構。 建議設立由自治區主席牽頭的推進機構,認真搞好經濟管理權限和政策調整后的工作銜接,確保改革試點工作扎實穩步推進。
二是針對我區區情,積極開展前期研究,為開展“擴權強縣”試點提供理論支持。
三是制定詳細的篩選辦法和具體的實施意見,制定一套完整的選擇指標體系,在充分考慮旗(縣、市)的經濟基礎、配套服務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基礎上,分區域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旗(縣、市)。
四是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開展擴權強縣試點工作的意見》,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指導。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