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治區在確定內蒙古發展戰略地位時,提出要加快建設“五個基地”,鞏固和發展“兩個屏障”,打造“一個橋堡和沿邊經濟帶”。“兩個屏障”其一就是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一、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三北”,毗鄰八個省區,臨近京津,屬內蒙古高原,海拔較高,處于東北和華北水源地上游,全區大部分地區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帶,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境內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而且又是大陸北方季風的主要通道,風蝕沙化十分嚴重,既是沙塵暴的路徑區,又是重要的沙塵源區。因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態區位,決定了建設保護好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不僅關系到自治區的生態安全,而且也關系到“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
我區在全國來講,即是森林資源大區,又是荒漠化大區,全區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以及經過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全區森林面積3.55億畝,占全國的12.1%,居全國第一位;林木蓄積13.6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6%,居全國第五位;森林覆蓋率20%。分布有陸生野生動物712種,野生植物2178種。有河流、湖泊、沼澤、人工濕地4大類13種類型濕地,面積6368萬畝,占全國濕地面積的11%,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三位。林業系統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有143處,總面積1.6億畝,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處,面積4242萬畝,居全國前列。全區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巴音溫都爾等五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烏珠穆沁五大沙地,以及大面積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9.26億畝,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52.2%,占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3.5%。沙化土地面積6.22億畝,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35.05%,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23.95%,沙化土地遍布全區12個盟市,2個計劃單列市和90個旗縣。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居全國第二位。我區有宜林地2.37億畝,占全國的1/3,全區每年林業生態建設任務1000多萬畝,約占全國的1/9,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在全國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全國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區域。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承擔著重要責任。《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21號),在戰略定位中,第一條就將我區確定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因此,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不僅是自治區的自身需要,而且也是國家對我區的要求。
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我區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來抓,全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造林補貼試點、森林經營撫育試點、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國家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工程和項目,切實加大了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取得了“整體惡化趨勢趨緩,局部地區明顯改善”的良好效果。據2008年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我區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實現了持續“雙增長”,與2003年比較,森林面積增加了4736萬畝,林木蓄積量增加了727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2.43個百分點。據2009年全國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持續了“雙減少”,與第三次監測結果比較,荒漠化土地減少700萬畝,沙化土地減少188萬畝。五大沙漠周邊重點治理區沙漠擴展現象得到了遏制,沙漠面積相對穩定;五大沙地林草蓋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內收縮;重點治理的科爾沁和毛烏素沙地生態狀況已呈現持續向好逆轉態勢。
我區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形勢仍然嚴峻,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仍很艱巨和繁重。
一是我區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功能不完備,生態還很脆弱,局部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我區大部分地區處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自然條件差、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而且隨著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建設地點正在向交通不便、自然條件較差的遠山大沙推進,立地條件越來越差,治理難度越來越大,治理成本越來越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是經過保護和治理,治理區林草植被不斷擴展,蓋度逐步提高,但總體上仍處于初步恢復階段,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具有脆弱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鞏固建設成果、保護林草植被任務繁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點
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結合自治區的實際情況,今后一個時期,我區林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緊緊圍繞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這一戰略目標 ,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堅持全區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推進現代林業進程,為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美麗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工作重點:一是要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繼續實施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不斷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和成效,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要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大力推進部門綠化和社會造林,加強道路、村屯、城鎮周邊地區、廠礦園區、黃河沿線綠化美化工作,進一步優化生態建設布局,在呼倫貝爾、科爾沁、毛烏素沙地突出樟子松基地建設;在渾善達克沙地突出沙地榆基地建設;在沙漠周邊突出鎖邊防護林建設;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突出農田林網建設;在陰山北麓嚴重風蝕沙化區突出封禁保護區建設;在黃土丘陵區突出水土保持林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5%。
二是要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嚴格落實林地、沙地、濕地“三地”保護管理制度和禁止濫開墾、濫放牧、濫樵采“三禁制度”,以及自治區生態保護“五個嚴格”制度,加大封禁保護力度,促進生態的自我修復。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堅決杜絕邊治理邊破壞現象的發生。加強森林草原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及濕地保護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