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集約化發展不充分等因素制約著內蒙古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內蒙古既不能走傳統資源型經濟發展的老路,也不可能像發達地區那樣大規模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經濟轉型發展,如何從傳統資源型經濟轉變為更加注重資源特色效益、注重產業特色優勢的綜合資源經濟是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切入點。本文試圖從轉變傳統資源觀念,創新資源意識,發展特色經濟的視角考察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優勢,探索其資源開發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著力點。
一、內蒙古轉變資源觀念,發展特色經濟的必要性
本文認為,轉變資源觀念要從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發展看待資源,從生產生活領域不同價值視角確定資源形式,把資源觀念視為一種綜合性觀念。樹立綜合資源觀念就要以新的資源視角審視內蒙古的資源優勢,以新的資源價值、資源經營理念看待資源,全面評估內蒙古傳統資源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找依托資源發展經濟的新聚集點、著力點和結合點,即更加關注發展特色經濟,以新的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方式凸顯內蒙古資源優勢,實現新型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切實把內蒙古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
首先,內蒙古豐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軟環境資源等,為其轉變資源觀念,發展特色經濟奠定了客觀基礎。
其次,強調轉變資源觀念,發展特色經濟是為克服內蒙古傳統資源型經濟發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內蒙古傳統資源型經濟的資源意識存在局限性,集中表現在狹隘的傳統資源意識和資源經營觀念。其二,資源統籌、產業結構和布局問題。內蒙古經濟發展主要依托礦產資源開采及資源產品粗加工,經濟發展總體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合理,集約化程度較低,經濟增長整體科技含量及貢獻率不高,市場持續核心競爭力不足。其三,市場風險抵御能力較差。內蒙古在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方面缺乏優勢,資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較低,經濟運行產業鏈條形不成良性循環,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其四,資源循環利用及資源效益問題。內蒙古經濟總體產業規模不夠大、技術含量不夠高,產業鏈比較短,資源消耗大,單位資源效益不佳,長期來看制約著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其五,資源優化配置與生態保護問題。內蒙古因地質、地理氣候等因素,大部分地區生態植被狀況比較差,生態環境脆弱。然而,內蒙古資源型經濟不可避免造成相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可見,轉變傳統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是內蒙古走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困境,實現資源優化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最后,轉變資源觀念,發展特色經濟是由內蒙古產業經濟發展基礎決定的。
1.資源型產業經濟內在蘊含著不可持續的因素。內蒙古經濟基本上依靠資源型產業驅動,而資源型產業對經濟增長一方面表現出積極影響,但同時也會對外來資金、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等產業要素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從而削弱提升產業持續競爭力的動力。
2.資源型經濟仍是內蒙古經濟發展之路?,F代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是資金、技術及人力資源,這三個因素決定經濟的總體有機構成,決定產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而內蒙古產業經濟這三方面都比較弱。因此,突出地域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以特色創品牌、以特色求發展則不失為可行之策。
內蒙古經濟是整個中國市場經濟乃至世界市場經濟的一部分。要關注培育內蒙古經濟競爭力,就要客觀面對內蒙古資源型經濟現代化素質較低的現實。隨著資源型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經濟呈現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經濟功能格局僵化和區域整體經濟效益下滑趨勢。事實說明,促進內蒙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走出傳統資源型經濟面臨的困境,內蒙古經濟發展就要另辟蹊徑,即以特色求發展是內蒙古資源型經濟優化發展的可行之路。
(一)內蒙古礦產資源與礦產特色產業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其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基礎,尤其是煤炭化工類、有色金屬類、建筑材料類資源和稀土資源等構成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從內蒙古近年來經濟拉動及貢獻比例看,礦產資源產業在內蒙古產業經濟結構及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區域布局政策的調整, 內蒙古將迎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資源開發與環境壓力的現實問題。因此,轉變內蒙古傳統礦產產業經濟發展路徑,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發展特色產業經濟相結合,走節約、集約化資源產業經營的路子,是內蒙古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從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情況看,能源類礦產及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類、稀土及稀有金屬類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內蒙古應該依托能源、冶金資源、材料資源和化工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冶金產業、材料產業、化工產業、稀土產業、能源產業等,積極培育內蒙古特色資源型產業優勢。
(二)內蒙古新能源與特色能源產業優勢
隨著能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開發新能源工藝技術水平日益成熟,變革傳統能源生產結構已經成為能源發展大趨勢。事實上,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產業發展方向,太陽能、風能逐步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化,相關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內蒙古雖然有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傳統能源資源,國家也把內蒙古確定為西部能源基地,但傳統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造成環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著眼于內蒙古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內蒙古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是調整內蒙古能源經濟結構和轉變能源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之一。
(三)內蒙古農業資源與農業特色產業優勢
內蒙古雖然耕地面積大,但總體來看,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平均土地單產比較低,農業生產布局不平衡。但內蒙古土地廣袤,各地土壤條件、光照、雨水等農作物生長條件存在很大差異性,形成了內蒙古鮮明的農業資源地域特色,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農業產業經濟,造就了地方經濟富有競爭力的潛在區域經濟支柱??陀^上講,內蒙古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并不充分,核心環節上農業資源的產業化利用極其有限,農業產業化產業升級、農業產業經濟功能布局及資源整合優化配置還需作出更大努力,即從區域性農業經濟到區域性農業產業經濟還需要一個過程??傊?,內蒙古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潛力巨大,未來要以特色生態農業為重點統籌農業產業化發展,著力做好農業特色產業功能區規劃,以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帶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發展。
(四)內蒙古漁業資源與漁業特色產業優勢
地理氣候條件、水域、水質及漁業物種是決定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內蒙古由于地域廣袤,各地地理氣候條件差異較大,且多數地方屬干旱半干旱地區,自然水域面積與其整個土地面積相比比較小,漁業可利用面積不足其水域面積的3/4,而且水域分散、總體水質較差。這就決定了內蒙古漁業發展按照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在規模和產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為。但另一方面,由于內蒙古地域廣闊,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環境及地理氣候條件存在巨大差異,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動植物生長環境不同,漁業條件差異性較大,各地漁業的地方區域特色比較明顯,而且內蒙古各類適合漁業水域污染情況較少。因此,總體來看,內蒙古具有發展綠色、特色漁業優勢。充分利用內蒙古地理氣候的差異性,著力培育特色、綠色漁業品牌,發展特色生態漁業產業是內蒙古漁業轉變發展方式和漁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五)內蒙古畜牧業資源與畜牧業特色產業優勢
從內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積條件看,生態和地理氣候環境的多樣性、差異性形成內蒙古畜牧業不同地域種群和品質的多樣性。從事實來看,雖然內蒙古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但區域多樣性、差異性是其畜牧業資源優勢的核心。所以,長遠來看,發展區域生態特色畜牧業及相關產業才是內蒙古畜牧業優勢的根本所在。從目前來看,內蒙古牧業經濟發展并不充分,主要表現在畜牧產業特色資源功能區域不明顯,畜牧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全區總體畜牧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比較低。因此,內蒙古畜牧業如何通過特色功能區域建設、特色產業化經營推進區域特色生態畜牧業發展,以實現整體畜牧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發揮整體優勢,是內蒙古畜牧業產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內蒙古森林資源與森林資源產業優勢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森林面積居全國之冠,而且森林樹木種類繁多。但內蒙古發展森林產業必須面對森林資源減少、森林生態環境退化的現狀,總結過去森林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教訓,轉變森林資源觀念,尊重和順應森林生態發展規律,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森林經濟相結合方針,關注和研究森林經濟的特點,變革森林經濟發展路徑。核心要以生態經濟理念為指導經營森林,培育品牌森林產業產品,增加森林資源利用附加值,提升森林生態資源效益,發展森林生態產業經濟。
(七)內蒙古生態物種資源與發展特色種養加產業優勢
內蒙古廣袤的地域及各地迥異的氣候地理環境,造就其植被物種及動物物種的多樣性,形成豐富的生態物種資源。內蒙古的生態物種資源在我國的生物資源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也為內蒙古發展地方區域特色產業經濟奠定了基礎條件。目前,內蒙古利用特色物種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經濟范例不在少數。因此,內蒙古培育特色種養殖業及發展相關產業經濟潛力巨大,充分開發利用內蒙古豐富的物種資源勢必成為打造地方特色產業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八)內蒙古旅游文化資源與特色旅游文化產業優勢
“特色是旅游業的靈魂”。內蒙古地域幾乎橫跨中國北部東西,從西到東豐富的自然景觀、民族歷史文化及名勝古跡資源為發展旅游業奠定了基礎。同時,內蒙古自治區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長期的共同生活勞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發展文化產業經濟的比較優勢所在,特別是創意文化產業經濟的精神寶庫,它成為內蒙古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的豐厚基礎和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經濟的潛在增長點。
(九)內蒙古區域環境資源與發展特色經濟優勢
其一,內蒙古具有對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結合的區位優勢和產品物流資源優勢。首先,內蒙古橫跨祖國東西,外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內跨三北依托京津,交通運輸條件便利,其內聯條件和區位口岸條件優越。其次,內蒙古不僅是國家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而且近年來又依托鐵路、公路建立起來各種專業物流園區。這就形成其打造國家級邊貿區域的獨特區位優勢和物流優勢,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其二,區域軟環境資源與發展特色經濟優勢。內蒙古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規等政治優勢;同時,內蒙古是國家經濟發展重要功能性戰略基地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具有享受國家經濟和生態雙重政策優勢。
三、優化資源開發利用,著力推進內蒙古特色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
優化資源開發利用,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經濟,是加快內蒙古構建現代多元產業體系、建設國家戰略資源支撐基地、Mkmt2r2ERQKiPuvp8X9JYw==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發展戰略。
如何落實這一戰略,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傳統資源觀念,明確特色經濟發展戰略
《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著力點,堅持用發展的辦法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在經濟發展戰略上進行調整,即明確特色經濟發展戰略,統籌兼顧,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轉變傳統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促進資源轉化、資源綜合效益增加和發展力提升為指導思想,以培育區域經濟功能區為基礎、特色經濟產業園區為平臺、特色產業集群為紐帶、特色企業為龍頭,規劃落實內蒙古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布局。
(二)努力實現特色經濟發展戰略整體部署,切實培育發展區域經濟功能區、特色經濟產業園區、特色產業集群、特色龍頭企業
首先,突出地區經濟功能特色,以區域經濟功能區為基礎,優化內蒙古區域經濟格局。區域經濟功能區是區域經濟協作,實現地區乃至自治區經濟資源優化的組織形式。目前,內蒙古資源型經濟仍呈現區域互補協作發展不足的狀況,整體經濟優勢得不到發揮。因此,立足優化資源配置,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整合效益,從區域經濟基礎條件謀劃區域發展,著力以突出區域經濟特色和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打造區域經濟功能,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同時,區域經濟應堅持非均衡發展戰略,推動資源富集區和經濟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地區率先發展,形成區域經濟功能區間分工合理,區域協作有力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打造經濟功能區域不是各自為戰,而是要整合內蒙古經濟資源,核心是建立區域之間及區域內部協調機制,形成區域經濟資源合理流動格局。區域協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間積極協調,但絕不能搞“大一統”,區域協作要更加注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樹立互惠互利聯合發展的雙贏思想,加快割除區域協作體制障礙。
其次,發展特色經濟園區,以特色經濟園區為平臺,發揮產業規模效應。區域資源特色需要產業化經濟園區作為轉化平臺。特色經濟園區是實現產業規模化、產業集約化組織形式,是區域功能區的重要支撐和打造特色區域經濟功能的基礎。內蒙古經濟基本表現為傳統資源型產業經濟特征。但資源型產業具有較強的延伸性,可以延伸為相當長的產業鏈,形成產業規模,成為培育帶動經濟園區發展的基礎。打造產業經濟園區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差異進行。發展特色產業園區要重點處理好幾個關系: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在重大項目上鼓勵跨地區合作共建園區,避免地區產業重構和過度競爭現象;加強自主創新,形成依靠創新能力支撐的區域品牌;加強園區產業集群內部分工協作,形成集群集聚競爭力,發揮產業集群內部規模經濟效益;強化關聯產業橫向聯結,培育產業聯合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推動產業集群成長壯大;通過引進國內外資本和技術有效推動產業集群產業升級等等。
再次,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打造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可以突破單產業的邊界,形成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和規模競爭力效應。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必須從資源利用持續性、區域產業結構合理性、產業經濟要素整合效益及對環境影響等進行多方面考察,堅持收縮集中、資源優化配置、產業鏈條完整、產業循環合理,有利于規?;⒓s化經營的指導思想進行經濟園區產業集群規劃設計,解決企業產業鏈循環發展及單位資源效益提升問題。內蒙古應抓住上升為國家經濟戰略區域的機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國產業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以產業結構戰略調整為契機發展現代特色農牧業,鞏固提升能源、鋼鐵建材傳統產業的支柱地位,大力推進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和裝備制造業發展,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圍繞促進特色產業經濟發展構筑大型特色產業集群基地。
最后,培育特色品牌龍頭企業,發展支柱產業,示范帶動特色經濟發展。企業是產業園區的基本要素,特定產業由同類企業構成,園區發展能力與產業構成密切相關,而龍頭企業是產業園區發展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領頭羊”。內蒙古工業發展要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冶金基地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目標,合理統籌調整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加快產業升級,優化生產要素空間結構配置。但調整產業結構和統籌產業布局都要以提升經濟發展力和競爭力為出發點。因此,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培育發展品牌龍頭企業,形成支柱產業,示范帶動產業園區發展是內蒙古經濟發展戰略應有之義。
(三)立足特色文明發展,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并舉
內蒙古大草原連接東北、華北、西北,跨越了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三個氣候帶,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占據著大陸北方季風主通道和東北、華北上游水源地。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草原所具有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生態調節功能,其生態狀況關系整個三北地區生態安全。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統一,就要改變傳統資源型經濟發展路徑,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并舉雙贏。第一,立足特色集約發展。內蒙古資源型經濟總體上集約化程度比較低,資源效益不高。而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內蒙古經濟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加快實施產業經濟主體功能區戰略,促進產業空間集約高效,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空間格局,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第二,立足特色循環發展。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而節約資源的根本在于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資源的循環利用率,相對減少資源消耗,就要在產業園區規劃設計及產業集群打造方面做好節約優先循環發展這篇文章。第三,立足特色綠色發展。內蒙古雖然污染吸納空間比較大,但生態環境脆弱。更加注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保護力度是內蒙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本之策。第一,培養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社會風尚;第二,著力實施重大生態修復,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第三,著力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充分利用內蒙古氣候地理資源,發展特色生態農牧漁業產業經濟;第四,立足特色低碳發展。環境保護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這就要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更加注重生產全過程污染物管理和處理,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以循環經濟理念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
(課題組成員:徐永平、包江湄 、張翔、賀崢;執筆:徐永平)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