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同時具備自然壟斷性和可競爭性的天然氣產業,其管制與放松管制一直是學術界和政府關注的焦點。探尋天然氣產業合理有效的規制方法是促進該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
一、文獻綜述
傳統規制理論認為,為了保證自然壟斷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率,同時解決邊際成本定價導致企業虧損的難題,政府須對其實行嚴格的進入管制和價格管制。
可競爭市場理論認為,迫于潛在競爭者的進入壓力,產業內原有的壟斷者不能獲得超額利潤 ,從而整個市場可以實現效率。這樣,即使是在傳統的自然壟斷行業,只要能夠形成可競爭市場,那么無需政府管制,同樣可以實現效率。
管制俘獲理論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Stigler)認為,政府規制是為了滿足產業利益集團對管制的需要而產生的,經濟規制理論的中心任務是解釋誰是規制的受益者或受害者,政府規制采取什么形式和政府規制對資源分配的影響。建議放松規制,引入競爭。
信息經濟學認為,由于存在不對稱信息,效率與信息租金是一對共生的矛盾;也就是說,效率提高的同時會增加企業的信息租金,從而帶來社會成本。
我國的王俊豪認為,政府對天然氣等自然壟斷產業一直以來都采取的是高度的經濟規制,結果導致天然氣產業缺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及獨立、統一、透明、公平的法律框架。他進一步指出 ,天然氣產業只是在運輸和配送環節具有壟斷性,而在勘探、開發、工程技術服務和銷售等環節是競爭性的,這些環節都應放松管制。
二、天然氣產業的經濟特性
(一)自然壟斷性
1.規模經濟性
天然氣網絡及設備的固定投資巨大,在總成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與之相比,可變成本所占的比重較小。這樣,隨著產量的增加,固定成本被不斷攤薄,平均成本呈現出下降的狀態。這就意味著,由一家廠商大規模提供的成本要低于由多家廠商分散地小規模供應的成本之和(成本弱增性),即
C(q) 因此,獨家壟斷有利于節約社會資源。 2.范圍經濟性 天然氣用戶在不同時段具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特征。民用戶一日三餐用氣量大,工業用戶為了與電的供應匹配,用氣高峰常安排在晚上,而有的用戶則在晚上根本不用氣。如果每個用戶都由專門的管線供氣,每條管線的最大負荷設計都必須以該用戶的最大瞬時流量為依據。實際上,每條管線在大多數時間內所使用的負荷是很低的。所謂范圍經濟性,就是聯合生產比單獨生產更節省費用。 即 C(q1,q2) 3.資產專用性 天然氣管線的投資一旦形成就很難再將管線轉作其它用途。強專用性的存在意味著固定資產投資的風險和代價很高,投資一旦失敗,就要承擔巨額的虧損,從而形成很高的進入壁壘。 4.網絡外部性 網絡外部性是指每個網絡用戶連接到一個網絡的價值取決于己經連接到該網絡的其它用戶的數量。通常用梅卡夫法則來衡量,即網絡的價值與其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假如一個網絡的用戶數為n,由于該網絡對每個用戶的價值與網絡中其余用戶的數量成正比,因此該網絡對所有用戶總價值與nx(n-1) =n2-n成正比。如果網絡用戶數擴大100倍,網絡價值就增加10000倍。這意味著,一個網絡擁有越多的用戶,就越能吸引新用戶加入該網絡,新用戶的加入又使原有用戶在不用增加付費的情況下增加了可連接性。這樣,這位廠商就可以利用其掌握基礎網絡的優勢,通過設置障礙來增加新廠商的網絡與其所有的網絡相連接的難度和成本,以阻礙新的用戶加入新廠商的網絡,從而維持其壟斷地位。 (二)可競爭性 對于天然氣產業而言,并非在所有的環節上都是壟斷性質的。在天然氣的開采 、對大用戶的供給和城市管道燃氣供給這幾個方面都是可以引入競爭的。 1.天然氣資源雖然稀缺,但資源潛力大,潛在市場大,有能力支撐多個企業進行競爭。 2.天然氣產業價值鏈包括勘探、開發、儲運、配送、消費等環節,這些環節多數具有競爭特點。 3.天然氣產業面臨著潛在進入者、替代能源、消費者、國外資本的競爭,天然氣產業具有競爭性特點。 三、對天然氣產業實施規制的理由 正如上文所述,天然氣產業具有典型的自然壟斷性,對自然壟斷行業實施必要的管制是國內外學者的共識,這里不再贅述。本文主要闡述以下三個對天然氣產業實施規制的理由。 (一)產品必需性 天然氣的產品必需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盡管對天然氣的需求因廠商和個人而異,但保證最低數量和基本質量的供給常常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任何形式的中斷或限制供給都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二是由于天然氣對大多數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其運營者有廣泛而公平地提供基本服務的義務,無論供給成本因用戶所在區域不同而存在多大差異,經常需要按全國或區域統一的資費標準提供服務,也就是普及服務。為了防止吸脂效應,管制是必要的。 (二)防止毀滅性競爭 由于天然氣產業具有固定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大、邊際成本小的特點,如果產業中存在多家相互競爭的企業,企業有可能以回收固定成本為目標,盡量擴大銷售量,從而展開降低價格的競爭。在價格降低到邊際成本之前,價格的螺旋式下降不可避免。由于天然氣的產品同質性強,價格競爭具有容易激化的性質 。如果毀滅性競爭的結果使必需性服務的提供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引起社會混亂。因此,為了達到避免毀滅性競爭的目的,給特定企業以壟斷供給權,使它盡到穩定的供應義務,則成為規制的根據。 (三)避免重復投資和確保技術標準的兼容性 如果每個天然氣公司各自建立一套傳輸分銷網絡,技術標準的不一致可能使這些網絡難以相互連接起來,每個用戶只能在其自己的網絡范圍內得到服務。在這種情形下,不僅不能充分享受網絡外部性,而且要承擔因龐大固定資本投資的重復帶來的成本增加。因此,由一個企業壟斷經營這類產業有利于實現技術標準的一致性,避免重復投資,這是對網絡性產業實行進入規制和價格規制的傳統理由。 四、我國天然氣產業管制的現狀及問題 (一)缺少專門立法 目前,應用于天然氣行業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和石油以及其他礦產資源并行實施的綜合性法律條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勘察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沒有形成一部專門針對天然氣行業的法律,這嚴重制約了其健康發展。 (二)天然氣定價不合理 目前我國天然氣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由發改委制定基準出廠價,具體價格由供需雙方商議可上下浮動10%。這種由某個政府部門定價,一是容易造成天然氣的價格與其價值偏離太多,違背價值規律;另一方面,價格不能及時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容易造成天然氣資源的浪費。 (三)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管制職能不分 在天然氣行業的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上,我國政府部門既是政策制定部門,又是管制部門。政策制定與管制職能合一,使政府機構既不能集中精力研究行業的重大政策和戰略問題,又往往陷入紛繁復雜的管制工作之中,很容易形成“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現象。 (四)政府沒有處理好管制與放松管制的關系 由于天然氣產業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政府企圖把每一個環節都控制在理想的狀態之中,其結果是導致精力分散,顧此失彼,該管制的運輸和配送環節沒有管好,該放松管制的勘探、開采、工程技術服務和銷售等環節又管得太多太死。 五、天然氣產業可借鑒的規制方法 (一)價格規制理論 投資回報率價格規制法。投資回報率價格規制模型的操作方法是被管制企業首先向管制者提出要求提高投資回報率的申請,管制者經過一段考察期,合理確定資本投資的范圍和計量方法,根據那些影響價格的因素變化情況,對企業提出的投資回報率水平作必要調整,最后確定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作為企業在某一特定時期內訂價的依據。 最高限價價格規制法。最高限價管制采取RPI-X模型,RPI表示零售價格指數(Retail Price Index ),即通貨膨脹率,X是由管制者確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效率(如稅后利潤率)增長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某年通貨膨脹率是5%(即RPI=5%),X固定為3%(即X=3%),那么,企業提價的最高幅度是2%。這個簡單的價格管制模型意味著,企業在任何一年中制定的價格取決于RPI和X的相對值。如果RPI-X是一個負數,則企業必須降價,其幅度是RPI-X的絕對值。 (二)區域競爭理論 由于燃氣管道企業的經營范圍受不通氣的農村地區的阻隔,具有地區自然壟斷經營的特點。如何對這些企業進行規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里費(Shleifer)在1985年曾提出一個區域間比較競爭理論模型,該模型的結論是:如果管制者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要求按邊際成本決定管制價格,這就會引起企業虧損,因此,政府應給企業一定數額的一次性財政補貼。 (三)特許投標理論 德姆塞茨(Demsetz)曾提出特許投標(franchise bidding)理論。這一理論在規制中引進競爭機制,通過拍賣的形式,讓多家企業競爭在某產業中的獨家經營權(即特許經營權),在一定的質量要求下,由提供最低報價的那家企業取得特許經營權。因此,可以把特許經營權看作是對愿意以最低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的一種獎勵。采用這種方式,如果在投標階段有比較充分的競爭,那么,價格可望達到平均成本水平,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也只能得到正常利潤。 (作者單位:蘭州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