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興產業發展現狀
回顧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國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方面堅持不懈地實施傳統產業升級,一方面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入“十二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戰略高度,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各市場主體也搶抓機遇、各顯其能。我們期待,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不僅可以提高國民經濟的總體質量,也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近年來,美國、日本等世界主要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意圖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目前,我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財稅、投融資、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人才、市場環境培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境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70億元,安排產業技術研發資金約40億元,重點支持新興產業技術升級改造。
按照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將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到2020年,有望達到15%,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基礎薄弱,規模偏小
目前我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于起步和培育階段,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技術基礎薄弱,加之配套能力差,缺乏完整的產業鏈和集群,在國際上參與競爭的能力不強。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小,遠低于發達省區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水平。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在產業鏈中充當低端加工或組裝角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行開發的高新技術成果,商品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低。高新技術的擴散性弱,同其他產業的關聯度低,改造傳統產業的作用還不顯著。
(二)企業資金不足,融資能力差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的生物制藥、新材料、節能環保、電子信息和高技術服務等領域產品技術門檻比較高,研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骨干、科研經費,批量生產也需要投入廠房、工裝、檢測裝備以及配套件采購等,需要占用大筆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而這些產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相當一批企業處于初創期和成長期,普遍規模小,資金不足,卻面臨融資渠道不暢、融資能力不強的問題。
(三)核心技術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弱
目前我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些領域在規模上雖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且有少量核心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總體上來看,組裝加工能力強而技術集成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特別是需要創新智慧解決的核心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相差較遠,可以用“硬件很硬、軟件很軟”來概括。比如,我國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儲氫合金、稀土拋光粉的產業規模在國內外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稀土新材料的總體技術及研發水平較低,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
(四)高層次人才缺乏
目前我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處于制造為主的階段,制造崗位上從業人員占絕大多數,技術開發及相關市場人員缺乏,高級人才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缺乏。加之我國在宜居環境、創業環境、人才發展環境等方面與國外相比缺乏競爭優勢,致使外面的人才難以引進,現有的人才不斷流失。
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在原創性、核心技術上有所作為。我們不僅要關注當前已經形成產業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關注下一代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在下一代產業的原創性、核心技術上有所作為。我們同時面臨資源有限和新興產業前期技術軌道不確定的難題,因此,對于技術戰略的選擇要十分慎重,既要把握在主軌道競爭中爭取突破,也不放棄在分支軌道上尋求機會,在新興技術的萌芽期、新興產業下一代分支軌道的競爭期,在加強政府資金資助的同時,鼓勵和引導更多的企業投入,進行多樣化探索,以求從中培育脫穎而出者。
(一)發揮政府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從發達國家對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歷程及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實踐看,政府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其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扶持的重點:其一,建立相關配套政策體系。制定產業政策,為新興產業發展立法,使新興產業發展中的各項政策、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穩定下來。制定和實施新興產業激勵政策,引導、鼓勵科技創新,引導、鼓勵技術成果轉化,jAB+LxKseWdQMUeaeGxYsvIz9cT1BwxRxzy86uhF2ac=引導、鼓勵人才流動,引導、鼓勵資本向新興產業流動。建立投入機制,圍繞重大產業基地、重點企業、重大項目、重點產品和關鍵技術加大支持力度,拉動社會資金有效投入。其二,加大新興產業的技術研發、支撐體系建設等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應統籌與集中各種增量資金,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前瞻性的產業關鍵性技術投入。其三,優化新興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大力促進現有產業集群與新興產業相融合,調整現有產業園區發展重點轉向新興產業領域。完善通訊、能源、電力、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并積極鼓勵設立人才、技術以及其他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網上交易平臺,以促進人才、技術、設備以及其他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流動。
(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
要主動應對技術軌道的躍遷,就必須對未來科學和技術進行前瞻性研究。技術預測的時間跨度應該是長期的,可能為5—30年,通常為10—15年。通過技術預測,為產業技術升級和企業制定發展戰略提供指導性的技術信息。同時,在開放創新中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一要廣泛開展研究開發合作,利用中國市場“籌碼”,與具有技術優勢的國外企業、研發機構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以有效地化解壁壘。二要大力發展技術并購。與此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和整合,學習和建設兼容不同文化的整合能力。三要積極引進人才。有些企業不拘一格地引進領軍型、骨干型及特長型的各類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四要積極培育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早期的行業研發合作、戰略聯盟,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產業聯盟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開展集成創新,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環節,明確技術創新路徑,優勢互補、系統集成、分工合作、統籌推進創新活動。
(三)建立健全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融資體系
以財政資金為基礎,探索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并積極吸納銀行、民間風投機構的資金,通過參股、風險補助和提供融資擔保等方式,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投入。以資本為紐帶,集中整合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拓寬融資渠道,上海紫竹科技園的資本構成與組織模式,就是成功的先例。同時,改革財政資金使用辦法,加大用于企業投資的風險保障與補償,改錦上添花為雪中送炭,有效激發與釋放企業投資潛能。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貸方式和金融產品,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營造一個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
(四)培養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要組織實施國家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充分發揮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帶領作用和中青年領軍人才的骨干作用,大力支持、大膽使用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切實加強吸收凝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工作,重視引進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引進緊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別要重視吸引出國留學人員和華人科學家。要堅持以重大工程項目為平臺,以國家重點產業為載體,培養造就大批科技創新人才。要根據創新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特殊規律,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大對頂尖科學家的宣傳力度,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激情和活力,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要統籌抓好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人才項目和載體建設力度,推進區域人才開發。
(五)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情報服務體系
政府出資并組織有關專業機構,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和政策研究,富集國內外現有研究資源、成果、信息,為企業提供服務,盡快解決企業長期面臨的信息弱勢地位。同時,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服務機制,跟蹤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重要政策、發展趨向、關鍵技術、競爭態勢等,定期發布分析報告、專題調研報告,年度分析報告,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指導和參考。
(作者單位:內蒙古高等級公路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