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Auty和Gellb對資源主導型經濟國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一個廣為關注的問題,即資源的豐裕和資源型產業對經濟發展到底是“祝福”,還是“詛咒”?1993年,Auty最早提出了“資源詛咒”一詞。所謂“資源詛咒”,即豐裕的資源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條件,反而是一種限制,或者理解為豐裕的自然資源趨于阻礙而非促進經濟發展。之后,Sachs和Warner選取了97個發展中國家作為樣本,測算了1970-1989年經濟增長率與資源型產品出口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初始時期GDP中資源型產品出口占據重要地位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在隨后的20年里明顯趨緩。2000年世界銀行的實證分析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果。
支持資源詛咒假說的學者認為,由于自然資源豐裕對其他要素的擠出效應,使得資源豐裕間接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作用,造成了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更多地起著阻礙而不是促進的作用。Gylfason(2001)將這些因素稱為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常見的傳到機制包括:荷蘭病效應、經濟單一化、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論、制度質量等。
國內學者對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也進行了研究,并以此來分析國內一些資源豐裕區域陷入資源詛咒的原因。概括起來,國內認為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主要包括:人力資本缺失、外商直接投資減少、尋租與腐敗產生、制度和生態環境破壞等。
二、新興資源型地區與“資源詛咒”陷阱
美國地質學家胡貝特將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分成四個階段:預備期——資源開發前準備階段;成長期——全面投產達到設計規模階段;成熟期——生產達到設計規模階段后繼續發展,利用主導產業的前后側的聯系發展相關產業;轉型期——以礦等可耗竭能源為主體的產業地位下降,城市的發展依賴于是否有新興替代產業的形成。其中可以看到對于資源型地區的發展而言,無論處于生命周期的任何階段,都必須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錫林郭勒盟作為新興資源型地區,當前的經濟發展主要以資源開發為主,在國內資源價格高漲的環境下,自身資源儲量豐富等多重因素導致錫盟近幾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與此同時新興資源型地區也存在很多不足,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程度低,資源城市發展方式的創新探索、高科技產業引入滯后、資金積累薄弱、傳統國企企業改革緩慢、產業結構單調、產權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環境保護和治理存在缺失等,很多資源型地區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少數人變富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基礎上。如果不加以重視,新興資源型地區的發展只會走上相同的不可持續和“資源詛咒”陷阱之路。
(一)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要素稟賦
內蒙古作為煤炭資源豐裕區域,2002——2009年連續8年經濟增長速度第一,而快速的經濟增長顯然離不開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劉佳(2009)利用內蒙古自治區1986——2007年的年度數據,采用協整分析技術、誤差修正模型方法、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對內蒙古自治區煤炭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資源詛咒。
錫林郭勒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作物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清潔能源。其中礦產資源突出豐富,已發現礦種80余種,探明儲量的有30余種,其中煤炭、石油、天然堿探明儲量分別為1393億噸、1.8億噸和4500萬噸。煤炭資源尤為豐富,境內有百余個含煤盆地,探明及預測儲量1883億噸;褐煤總儲量在全國居第1位。鐵、銅、鉛、鋅、鎢、金、銀、鍺等金屬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屬于我國新興資源型地區之一。
近年來,錫盟大小煤田數量不斷增長,資源儲量大于100億噸的現發現5處,10-100億噸的煤田現發現21處,煤質大部分為中灰、低硫、低磷褐煤,是優質動力煤和化工用煤。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淺、煤層厚、易開發的特點,且結構穩定,開采條件好,適合于綜合技術的應用和集約化生產。開發錫盟豐富的煤炭資源,對于形成西電東送北通道,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對于成為對“東部經濟帶”具有直接輻射作用的戰略資源接替基地,對于振興民族地區經濟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能源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錫林郭勒盟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05年的20∶48∶32演進為10∶67∶23,工業增加值比重連續3年超過50%,國民經濟實現了由畜牧業主導向工業主導的歷史性轉變。近幾十年來,錫林郭勒盟能源產業由弱變強,終結了“貧油”、“缺電”的歷史,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柱性產業。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以及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錫林郭勒盟的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693.8萬噸猛增到2008年的4665.9萬噸,增長5.7倍,年均增加1324萬噸,原煤產量以每年近翻番的增速逐年攀升。隨著科技進步和環保政策的實施,直接消費的原煤所占比重逐年減少,投入原煤加工轉換的二次能源逐年加大。2008年錫林郭勒盟消費原煤1685.7萬噸,其中1317.9萬噸用于電、熱等加工轉換的投入,占全部消費的80%。
2009年,全盟煤炭產量達7216萬噸,目前火電投產裝機容量460萬千瓦,其中上都電廠已投產4臺60萬千瓦機組,白音華金山電廠2臺60萬千瓦機組已投入試運行。開展前期工作的火電項目16項,總裝機容量1764萬千瓦。風電已核準43項,核準裝機容量255萬千瓦,實現并網發電160萬千瓦。多倫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已基本建成,具備試車條件;烏拉蓋30萬噸尿素、查干淖爾20萬噸乙二醇等煤化工項目正在建設;勝利、白音華煤田列入國家13個大型煤炭基地;勝利和白音華礦區中的4個大型露天煤礦列入了國家重點開發的十大千萬噸以上露天煤礦序列。2009年3月,國家能源局在國家能源工作會議上提出啟動"錫林郭勒盟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確立錫盟為國家大型煤電基地,向華北、華東等負荷中心送電,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將錫盟——上海特高壓輸電線路列入國家電網公司“兩橫兩縱”的主干網架之一。錫盟——阜新——錦西和錫林浩特——多倫——北京天然氣輸送管道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的煤化工產品輸送管道。
(三)錫林郭勒盟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放大了“資源詛咒”的風險
狹義的資源詛咒描述的是資源豐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資源豐裕沒有帶來經濟的增長而是使經濟增長陷入困境。從這個定義出發,錫林郭勒盟在近十年顯然沒有陷入資源詛咒,而是相反,帶來了資源祈福。
廣義的資源詛咒是指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由于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及其開采而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產業單一、經濟乏力、分配不公及政府腐敗等問題,致使區域發展陷入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嚴重困境,體現的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從這個定義出發,錫林郭勒盟近十幾年從整體上看沒有陷入資源詛咒,但如果發展不當,有陷入資源詛咒、偏離可持續發展軌跡的風險。
錫林郭勒盟伴隨著大規模的煤炭資源開發,帶來了生態(主要是草原生態、水資源等)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重工業偏好會導致產業相對單一化,尋租、收入增長緩慢也會影響經濟社會整體良性發展。從資源詛咒傳到機制來看,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外貿和利用外資不足、制度弱化等都有使錫林郭勒盟陷入資源詛咒的風險。而避免資源詛咒的最好選擇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的同時,促進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資源優勢,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堅持資源適度開發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力度,拓寬對外合作渠道
錫林郭勒盟發展應堅持資源適度開發的戰略,在保護生態中適度開發,在優化結構中擴大總量,構建煤電為基礎,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突出延伸煤—電—化工、煤—電—冶金、煤—電—新型材料三條產業鏈。依托豐富的褐煤資源,在水利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高度節水煤化工項目。 依托豐富的褐煤資源,在水利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高度節水煤化工項目。 充分發揮資源能源充裕、電價低的優勢,依托盟內4個有色金屬成礦帶,加大地質勘探和資源整合力度,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同時積極有效利用境外資源,重點發展鉛、鋅、銅、鎳四大有色金屬和鉬、鍺、金、銀四大稀有和貴金屬采選冶煉加工業。
全面加強礦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提高共伴生礦、煤層氣、礦井水和粉煤灰、煤矸石、尾礦等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水平。強化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危險化學品的監管,開展重金屬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建立重金屬防治和事故應急體系。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完善管理體系。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增強與俄羅斯、蒙古國等在能源、農畜產品加工等領域的合作和貿易,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不斷開拓新的領域和空間,努力提升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以開放促發展。 積極開展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認真落實自治區促進東部盟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規劃和政策,進一步明確區域產業定位,全面提升區域合作水平。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區、東北地區、呼包銀經濟區的發展。
(二)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厲行節能減排
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執行草畜平衡、休牧輪牧制度,對嚴重退化、沙化草原實行禁牧。推進草原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設施畜牧業和人工草場,穩步實施生態移民,培育后續產業。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研究制定草原征用占用補償標準,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草原生態監測監理體系建設,加大草原管護力度。
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打造一批農畜產品名優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 調整畜群畜種結構,加強良種引進和推廣,加快發展優質肉牛肉羊,積極發展生豬和禽蛋。做大做強馬產業、馬文化、馬品牌,加快以錫林浩特為中心的錫林郭勒馬基地建設。
進一步通過結構減排、技術減排和管理減排的途徑控制環境質量,并通過改善草原質量提高錫盟自然優化環境的功能。
(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進錫林郭勒盟煤炭資源至河北、遼寧沿海港口煤運通道建設,規劃建設至中部省份的北煤南運新通道;推進錫林浩特至張家口等連接周邊省區的高速公路;加大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國邊防公路建設投入,加強國邊防公路養護、界河航道維護,推進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建設。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有序建設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和煤基燃料輸送管道。
將電力外送通道納入電網建設總體規劃,優先安排建設。繼續研究論證錫林郭勒至南京等長距離大容量高電壓等級輸電通道建設。擴大電網覆蓋范圍,積極推進城鄉電網改造工程。鼓勵利用火電輸出通道外送部分風電,擴大電網接納風電規模,配套建設調峰電源,統籌制定風電消納方案。
把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戰略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水平,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競爭力提升,為城鄉居民充分就業和普遍增收創造條件。圍繞打造“天堂草原—錫林郭勒”和“中國馬都”旅游品牌。依托草地、沙地、湖泊、地質奇觀、民族民俗文化等草原特色旅游資源,以草原那達慕等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開發和培育高品質、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發展以蒙元文化、草原文化和馬文化為主的草原特色旅游業。
著力擴大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農牧民收入的進一步增長仍然并可能長期是需要深入解決的問題,提高農牧業現代化水平,加快土地、草場流轉,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提高農牧業教育、技術水平等措施是實現農牧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的路徑選擇。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