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有近60%的人口在農村,但是,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鄉鎮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嚴重影響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而農村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制度,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城鄉金融發展極不平衡,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嚴重,從而造成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嚴重滯后。因此,如何加快農村金融發展,就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最為重要的一個焦點。
二、我國農村金融供求現狀分析
中國農村金融機構的制度變遷基本遵循了“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變遷模式,在有關農村金融機構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關注制度的供給方,忽略了制度的需求方,造成許多制度供給理論上看來很完美,但在實踐中卻無法執行。所以本文將從需求方和供給方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嘗試探索出改善供求不平衡現狀的路徑。
(一)農村金融需求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極大的釋放。農村地區外部因素的變化促進了對新的農村金融制度的強烈需求,但是這些需求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需求主體之間,其總量與結構都存在巨大差異。
1.在貸款規模上,需求量隨經濟總量上升而擴大
根據全國金融機構的統計,近三年來農業貸款總額仍然呈上升趨勢。農村貸款主體中一些農戶和農村企業隨其生產規模的擴大而資金需求在急劇上升。但農村金融機構卻“一刀切”地規定了農戶和企業貸款的最高上限,這樣使得急需貸款的農戶和農企得到的資金數量明顯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從地域來看,需求總量和結構在不同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于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總量和結構在不同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往往需要建設及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性金融服務,而中西部農村地區可能更需要生產及生活性融資類的金融服務。
3.從農戶需求看,農戶借款額度較小且非常分散
家庭經營規模決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產方面的借款需求規模不會太大。農戶借款用途主要分為生活性借款、生產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農戶家庭的收入水平在過去的20多年里雖然迅速提高,但農戶可用于抵押擔保的資產十分有限,農戶最大的資產或者說最具有抵押意義的資產是住房。希望采用較少抵押甚至無抵押的貸款方式。
(二)農村金融供給分析
1. 農村金融組織服務功能缺失與錯位嚴重
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制度供給缺乏針對性,造成了各種金融機構的功能殘缺問題非常嚴重。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并農村地區機構,造成金融服務不健全;農村信用社合作制不規范,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郵政儲蓄機構只存不貸,造成資金外流嚴重;非正規金融受到政策歧視,服務功能受到限制。
2. 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化與結構失衡狀況嚴重
我國不同地區之間以及不同需求主體之間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特點是各不相同的,在這種外部環境下,農村金融體系在各個地區整齊劃一的制度安排必定不能滿足各個地區不同的金融需求。而且,作為需求主體的農戶與鄉鎮企業按照從事的生產領域以及規模大小不同劃分,也具有多樣性,單一的金融產品種類和結構也無法滿足其多樣性金融需要。
3.農村金融市場壟斷程度過高
在分析金融結構中的金融機構時,戈德史密斯(1969)指出,金融機構的市場集中程度能夠反映出金融發展水平,高度壟斷的金融市場結構將犧牲競爭的效率。以此考察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可以發現,正是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準入較為嚴格,市場準入成本較高,新的競爭主體很難進入,尤其是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受到嚴重抑制,導致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著嚴重的壟斷經營,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從而造成了資源配置效率較低。
4.農業保險等中介組織制度建設缺位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斷增加,但農業保險業務卻迅速萎縮,農村地區的保險服務不足問題非常嚴重。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農業保險的專門法律法規,雖然《保險法》規定:“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但該法實際上是一部主要規范和保障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行為的商業保險法,無法規范和保障具有很強的政策性色彩的農業保險問題。
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
(一)改革已有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明確其定位
農村信用社要適應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針對農戶生產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弱的實際,建立和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信貸經營機制,通過農戶小額信貸和聯戶貸款等方式,不斷增加對農戶的信貸支持力度。建立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二)放松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探索發展新的金融組織
在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化、國際化進程中,有必要適當放寬農村金融業和農村金融市場的限制,逐步消除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在可能的范圍內允許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組織發展,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
(三)鼓勵、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
農村小額信貸業務要由政策主導性向商業可持續性轉型,把發展小額信貸作為信用社的業務重點,采取措施逐步擴大無抵押貸款和聯保貸款業務,使小額信貸向制度化、機構化和商業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要擴展小額信貸業務的資金來源,就需要提高信用社的吸儲能力,建立和完善地區間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流通機制以及郵政儲蓄資金回流農村的機制。
(四)積極拓展融資渠道,使支農資金得到有效的補充
當前,在我國農村建立股票、債券市場的條件還不成熟,應深入開展票據貼現、項目融資、農機具的金融租賃、信托等真正適合農村的直接融資方式,使“三農”資金從不同渠道得到滿足。總之,壯大農村資金實力,降低農村金融風險,強化農村金融基礎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是最終實現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的重要途徑。
(五)建立農村金融風險防范、轉移和補償機制
第一,發展農業保險,建立農村支農貸款保險機制。第二,推出農產品期貨、期權等金融支農衍生產品。農產品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和風險轉移的功能,能有效分散和規避各類農業生產風險和農業信貸風險,應該加強宣傳和培訓,引導農民積極進入。第三,加強農村金融的風險防范。
總之,必須整體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強化中國農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金融組織的支農責任,拓寬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完善農村信用社的治理結構和經營機制,并將小額信貸作為其未來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要適當放松市場準入管制,對非正規金融積極引導,允許新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政府要為整個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積極扶持農村金融機構,適時推出配套服務,加強監管,以此來推動農村金融體系向前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