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應學會與“智能帝國主義”謹慎“共舞”

2013-12-29 00:00:00楊衛東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3年20期

【作者簡介】

楊衛東,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美國外交、中美關系、國際關系思想。

主要著作:《擴張與孤立:約翰·昆西·亞當斯外交思想研究》、《信仰的構建與解讀:宗教與美國外交》等。

摘要 小布什政府反恐戰爭中的失誤促使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智能化”的調整:不太強調傳統的軍事干涉主義;強調用國際規則來約束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在亞太推行均勢外交;注重對外軟實力的運用,公共外交的推廣。美國政府的“智能帝國主義”戰略將會對中國夢的實現構成一定程度的挑戰,但全球化的發展可以使中美兩國實現雙贏,擺脫零和博弈。

關鍵詞 美國 智能帝國主義 巧實力 中國夢

奧巴馬政府幾年來的對外政策調整,促使一些人想起當年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曾經給卡特政府建議的“智能帝國主義”。筆者將從四個方面重點分析奧巴馬政府對外政策的“智能帝國主義”色彩,并結合中國夢的提出,闡述美國推行“智能帝國主義”對中國夢的現實威脅。

美國大戰略的調整——美利堅“智能帝國主義”出籠

冷戰的結束以前蘇聯集團的自我瓦解作為標志,此后,國際政治格局進入了單極時代,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君臨天下”,其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脹。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以軍事手段介入了國際政治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無可爭議,美國必然以勝利者自居。但是,美國的國力與聲譽同時因此受損。保羅·肯尼迪曾認為,美國的實力因其在海外“帝國的過度擴張”而下降。2003年以來,小布什政府發動的、倍受爭議的伊拉克戰爭就像當年肯尼迪政府發動的越戰一樣,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引發了美國民眾日益上升的反戰情緒。2007年2月,布熱津斯基在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公開反對美國卷入伊拉克戰爭。布熱津斯基認為,發動伊拉克戰爭對美國而言是一種歷史的、戰略的、道德的災難,它削弱了美國在全球領導地位的合法性,并導致伊斯蘭世界與美國的對立。①2008年,伴隨著總統大選年的到來,美國國內要求結束反恐戰爭、重構美國大戰略的呼聲不斷高漲。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理查德·哈斯就曾呼吁,伊拉克戰爭影響了美國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無論就經濟、軍事、外交還是就整個人類而言。相對于過去,美國的影響力絕對地下降了。哈斯認為,在對外政策方面,美國應該更多地奉行多邊主義,美國再也不能奉行那種代價昂貴的政策,即要么支持我們,要么反對我們。②

在這場要求結束反恐戰爭,重構美國大戰略的呼聲與大辯論中,“新美國安全中心”以其在美國智庫中的獨特影響力而倍受矚目。2008年,“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肖恩·布里姆萊在《尋找我們的道路》一文中指出,今天的美國迷失了大戰略的方向。下一任美國總統,不僅應該準確地回答美國在這個世界的作用,而且應該修訂一種大戰略,使F22WF0XqUXHctVFEei6VnI6RFKExYJwfE7v9c9mff/A=其更聰明、更具有持續性,能夠更容易在國內外推廣。新一屆政府必須解決三個主要的問題:第一,如何處理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第二,如何解決美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第三,如何處理美國因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所導致的戰略性注意力分散,并由此所造成的損失。③在“新美國安全中心”出臺的最新一份關于美國大戰略的研究報告中,羅伯特·阿特研究員發出這樣的警告:美國主宰全球的單極時代已經結束。這個單極時代始于蘇聯解體,終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的垮臺。④

正是由于小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中的失誤,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年中,所有人都期待小布什之后,美國會有所改變。但如何變,美國精英層面在美國如何擺脫困境、戰略選擇上分化為兩派。按照西班牙《起義報》的說法,第一種選擇應該是軍事主義,最近幾年以布什為首的新保守主義者秉承的戰略正是這一選擇的生動實踐。第二種選擇是卡特總統的前顧問、美國重要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倡導的被稱為“智能帝國主義”的戰略,即利用不那么直接與明顯的暴力方式,而不是代價高昂的軍事干預來維護美國的利益。⑤法國學者米歇爾·科恩也曾指出,布什政府后期,美國精英階層就美國國家對外戰略出現了兩種鮮明的分歧:第一種是以沃爾福威茨為代表,采取新保守主義的軍事手段,以擴大對外軍事干預帶動國內軍工企業的發展,從而刺激經濟復蘇,這種戰略具有攻擊性與威懾性。另一種戰略,按照布熱津斯基的解釋,叫作“軟權力”或“智能帝國主義”。盡管這種戰略與前者目標一致,但其很少采取暴力手段,很少依賴代價高昂的軍事干預,更多地依賴秘密的、間接的、代理人式的戰爭以及采取行賄等策略。⑥

在反思小布什式的新保守主義對外政策過程中,以巧實力為標志的新對外政策逐漸浮出水面。2006年,美國戰略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成立了由奈與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領銜,數十名政界與知識界精英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專門研究巧實力。在這份研究報告中,奈等人認為,巧實力既不是硬實力,也不是軟實力,它是兩者的巧妙結合。它強調必要時運用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也注重在盟國、伙伴國與國際體系上投入精力,以拓展美國的影響力,并確立美國對外行動的合法性。報告特別建議下屆美國政府:第一,沒有必要將更多的錢花費到軍事預算上,因為額外的美元花費到硬實力上并不能帶來額外的、投入美元所值的安全受益。第二,成功與失敗體現在能否贏得更多的新盟友、強化與老盟友的關系。正如報告所言,問題的關鍵是美國能否贏得更多的盟友,而不是消滅多少敵人。⑦為了擴大巧實力委員會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奈與阿米蒂奇聯名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美國:停止愚蠢,聰明些》一文,全面闡述他們的觀點。文章指出,911事件之后,“我們將一副狂暴、發怒的面孔,而并非美國傳統價值觀中充滿希望、樂觀、寬容與機會的面孔呈現在世人面前”。這種令人擔心的處世之道挫傷了美國調動其盟友捍衛其為之奮斗之事業的能力,美國應該運用一種能夠將其硬權力與軟權力結合起來,利用其吸引力、說服力以及其經濟與軍事實力的聰明的戰略。文章認為,過去6年的經驗證明,僅依靠硬實力不足以實現國家長期的安全目標。美國的軍事是世界一流的,但巨額的美元軍事預算運用到硬實力上并沒有帶來必然的、超額的、物有所值的安全。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中,美國應該投入更多的軟實力,以補充其軍事與經濟實力無法實現的目標。奈與阿米蒂奇將這種方法稱為巧實力。文章最后提出了包括聯盟、伙伴、制度,全球發展,公共外交,經濟一體化;技術與革新等五方面內容的措施以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⑧在奈與阿米蒂奇等人不斷呼吁巧實力的同時,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也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同樣的觀點。2007年11月26日,蓋茨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發表演說,在這次講話中,蓋茨強調美國應該綜合運用軟權力與硬權力,才能壯大美國的實力。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的一個沉痛教訓就是,單純的軍事勝利無法贏得經濟發展、制度重建、法治、內部和解以及有效的管理。蓋茨認為,冷戰后美國面臨著一系列不對稱性戰爭,單純的軍事手段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他呼吁運用非軍事手段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性。⑨

從反恐戰爭的深刻反省,單純軍事打擊的倍受質疑,再到巧實力的提出,2008年前后,美國精英階層大致形成了一種共識,即必須扭轉因伊拉克戰爭所造成的美國聲譽受損,必須以更為明智的戰略替代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義。在這種形勢下,布熱津斯基在卡特政府時期曾經提出過的“智能帝國主義”又重新受到重視與推崇。

“智能帝國主義”——巧實力的2.0版

“智能帝國主義”因小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而提出,以巧實力為其主要特征,似乎是巧實力外交的升級版或2.0版。但縱觀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美國政府推行的對外政策,“智能帝國主義”的內涵絕非一個“巧實力”那么簡單,它是一個內容廣泛,囊括多個層面的對外戰略。筆者認為,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不太強調傳統的軍事干涉主義或單邊主義,注重干涉模式的多樣性。早在2007年,作為國會參議員、準備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奧巴馬就在《外交》上撰文指出,美國領導人應該承認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即美國不可能用軍事手段解決伊拉克內戰中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沖突。奧巴馬呼吁:“我們不可能指望美國民眾支持政府以危險的方式將男人與女人投放到國外,除非我們向民眾指出,我們會以一種明智與審慎的方式使用武力。”⑩事實上,早在小布什政府后期,小布什也意識到單純軍事打擊的消極一面。為此,他任命蓋茨取代新保守主義的核心代表拉姆斯菲爾德作為新任國防部長。2008年4月,蓋茨在西點軍校發表演講,他特意引用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美國軍事戰略家奉行的作戰三原則(除非不得已,否則千萬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單兵作戰;不要長時間卷入對外戰爭),告誡美國國民不要輕易言戰。2009年,蓋茨在《外交》上撰文直言,美國不可能通過增加更多的預算來消除國家安全威脅,不要期望美國什么都做、什么都買。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主席哈斯在總結伊拉克戰爭的教訓時也強調,2003年春的伊拉克戰爭過于隨意,美國在伊拉克并沒有非常重要的利益,美國并沒有面臨來自伊拉克致命的安全威脅,美國本可以選擇制裁而不是戰爭。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奧巴馬政府上臺后不久就果斷地做出從伊拉克全面撤軍的決定。另外,在隨后的西亞北非阿拉伯地區動蕩局勢中,奧巴馬政府盡量保持克制,避免直接的軍事干預,只是為反政府武裝提供政治、情報、經濟支持,用經濟制裁等方式給現政權施加壓力,完全以一副幕后策劃、指導的姿態出現在中東國際舞臺。2012年3月24日,《紐約時報》撰文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彼得雷烏斯(Petraeus)將軍的領導下,私下里幫助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政府,讓這些國家公開反對敘利亞。布熱津斯基反對美國直接卷入中東內亂,主張應該充分利用英法等前宗主國的力量。2013年8月底,正值奧巴馬政府因敘利亞阿薩德政權使用化學武器而似乎不得不采取軍事打擊之際,布熱津斯基在《金融時報》上撰文,希望奧巴馬政府首先要占領道德的至高點,動員全球輿論、譴責這場戰爭本身;其次,希望奧巴馬政府推動更多國家參與到反對敘利亞的戰爭中,催生一個更廣泛的國家聯盟。

第二,強調用國際規則來塑造與約束新興經濟體的崛起。20世紀以來,由美國所主導建立的一系列國際組織或規范實際是一種威爾遜式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這種國際秩序觀的特征主要有:開放的市場、民主共同體、集體安全、法治。當人類步入21世紀,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對由美國主導下建立的西方國際秩序構成了一定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西方精英階層提出要用傳統的西方國際秩序觀改造新興經濟體,將新興國家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在這方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伊肯伯里的觀點最具代表性。2008年,伊肯伯里在為“新美國安全中心”提交的戰略性研究報告中指出,今天,對美國國家安全最嚴重的威脅并非來自哪個具體的敵人,而是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所倡導的、能夠維護美國國家利益與安全的全球秩序的制度基礎遭受侵蝕。所以,美國的大戰略并非尋求一個有針對性的威脅,而是重塑那些得到認可的、合法的制度體系。伊肯伯里將這種大戰略稱之為“自由秩序的構建”。同年,伊肯伯里在《外交》上撰文指出,美國領導下的單極時代最終會過去的。他告誡美國政府:如果美國要保持在當今世界的領導力,就必須強化當今的國際秩序,加強制度與體系構建,使這個秩序的根基盡可能非常牢固。針對中國的崛起,伊肯伯里鼓勵中國加入到這個由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而并非迫使排斥這個秩序。按照伊肯伯里的說法,中國的崛起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西方是貫通東方之路。2009年,伊肯伯里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丹尼爾·杜德尼合作6nBxvDV9WcQpO9FIODzWNRMwkmWc+vNwFNTKd3gqxB0=,在《外交》撰文,全面闡述他們的觀點。文章認為,盡管自由主義贏得冷戰的勝利,但后冷戰時期20年中,這個世界并沒有像西方想象的那樣,實現“歷史的終結”,事實上,這個世界進入到西方自由主義與以中國、俄羅斯為首的集權專制主義的競爭時代。專制政體并沒有伴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瓦解,專制體制不僅成功地實現與資本主義的對接與兼容,而且作為與西方資本主義進行競爭的新代表。獨裁政府越是尋求自由主義的路徑,它們越是更快、更容易尋求自主主義之路實現其國內的政治改革。文章認為,成功的對外政策應該是,美國等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國家應該接納而不是排斥這些專制體制國家,應該將這些專制體制國家融入西方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中,讓這些國家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

第三,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在亞太推行均勢外交。均勢外交是早期歐洲政治舞臺的特點,但是伴隨著中國在東亞的崛起,美國也意識到在東亞運用均勢外交的必要性。作為當今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哲學教父,布熱津斯基明確闡述了美國在亞太的均勢思想。布熱津斯基認為,未來幾十年美國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恢復國力,壯大西方,在東方平衡中國的崛起。美國在亞洲的作用實際上復制著英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對歐洲大陸的政策,即作為一個平衡者的角色。美國能夠、也應該幫助亞洲國家以調停者的角色避免地區沖突,并制衡潛在國對現狀的沖擊。關于美國的這種均勢外交思想,《外交》雜志編輯小詹姆斯·霍格也有著清晰的解讀。霍格認為,亞洲在崛起,世界權力重心逐漸向亞洲轉移,這是一個無法抗拒的事實。美國如何對抗不斷崛起的中國?大戰略之一就是用亞洲強國平衡中國的崛起。例如,利用日本、印度制衡中國。霍格建議華盛頓加強與印度的戰略合作,利用印度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以及強大的民主體制作為制衡中國崛起的“軟遏制”手段。正是在這種大戰略思想指導下,奧巴馬政府于2011年底提出重返亞太戰略,東亞地區局勢持續緊張,這不能不說有美國因素的存在。歐洲理事會對外關系項目主任馬克·倫納德就曾援引一位美國五角大樓的戰略家的話指出,美國重返亞太,不是在“下棋”,而是在“攪局”。應該指出,美國重返亞太并非單純局限于軍事層面,它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大戰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認為,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遠非一個簡單的軍事聲明,它只是奧巴馬宏大的亞太再平衡政策中的一部分,這一再平衡政策還包括外交與經濟戰略,即美國要成為東亞峰會中的一員,要建立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加深與印度的戰略合作,等等。

第四,注重對外軟實力的運用和公共外交的推廣。眾所周知,軟實力概念是約瑟夫·奈首先提出的。軟實力的核心是強調吸引力,而并非強制力,合法性是軟實力內涵的關鍵。但是,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卻強調以武力構建伊拉克民主,這與伊拉克的國情并不兼容。所以,伊拉克戰爭嚴重地挫傷了美國的軟實力。據美國與英國情報機構的研究報告,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運用硬權力的方式而忽視軟權力的運用,這導致在過去5年中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的增加而非減少。鑒于此,奈特別強調,盡管贏得人心的軟權力不會得到伊斯蘭極端分子的認可,但它在贏得主流伊斯蘭民意上是非常重要的,而沒有這些人的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爭是不會勝利的。事實上,美國在軟實力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從軟實力資源的三大方面(文化、政治價值觀、對外政策)來看,美國本應該具有相當的優勢,但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政府忽視了軟實力方面的投入。依據奈的研究,冷戰期間,美國之音(VOA)可以覆蓋一半的前蘇聯人口,70%~80%的東歐人口,但是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僅僅2%的阿拉伯人能夠聽到VOA。1995年~2001年,美國新聞署在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學術與文化交流人數從每年45000人削減到29000人。作為發揮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公共外交在過去的相當一段時期不受重視。奈通過圖表指出,在過去的15年(1994年2008年),美國政府的公共外交預算不增反倒減少。從90年代的年均15億美元左右減少到21世紀初的年均10美元。奈認為,美國國務院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年度投入只占美國年度軍事預算的0.25%,情報收集投入的3%。如果美國能夠將軍事預算的1%用于公共外交投入,即每100美元投資于炸彈時,將1美元投資于感情與觀念,情況就會好得多。奈的軟實力觀對奧巴馬政府影響較大。作為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國務院的掌門人,希拉里·克林頓最早代表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巧實力,并將公共外交這一巧實力“軍械庫”中的重要工具得到完美的發揮。2010年1月,希拉里·克林頓在華盛頓新聞博物館就網絡自由發表講話,明確提出了信息技術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與鏈接自由等新四大自由觀,對國際政治影響較大。此外,希拉里·克林頓在倡導婦女權利,強調民意層面的民眾之間的直接交流等公共外交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有鑒于此,有新聞評論員指出,希拉里·克林頓在促進美國軟實力外交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夢面臨“智能帝國主義”的現實挑戰

眾所周知,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其GDP規模不斷攀升,2010年,中國GDP總額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規模的急劇膨脹,令國人乃至西方世界都始料未及。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沃爾夫將中國形容為“早熟”的超級大國。近年來,經濟界出現了許多關于中國經濟發展預測的數據。例如,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全球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蘇布拉馬尼安認為,保守估算,中國以年均7%增長率,美國以年均2.5%增長率計算,到2030年,中國GDP將占世界總額的20%,美國占世界總額的15%,中國的對外貿易額將是美國的一倍,人民幣將成為美元最有力的競爭者。如果從整個人類經濟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曾長期處于世界經濟體的首位,近代200年左右的落后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個相對短暫的階段。所以,21世紀初中國經濟規模的重新復蘇是一種歷史的回歸,這種回歸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預見到這種歷史的回歸,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中國夢”這一形象的戰略表達。2012年11月29日,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過程中,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也就是“中國夢”。2013年3月17日,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再次闡述了“中國夢”。從此,“中國夢”作為振奮民心、匯聚民意的政治意象,得到國人的廣泛認同。

客觀地講,“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并非一個口號那么簡單。盡管伴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中國夢”的實現具有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夢”的實現必須正確處理好對內對外兩個層面的重大問題。對內而言,如何實現經濟復興與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有機結合,如何實現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如何以最大公約數實現國家的統一,這些都是擺在國人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對外而言,如何處理好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矛盾,即如何處理好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就成為一個現實的命題。

從地緣上講,古代中國的崛起相對簡單,強大的中央王國面對著的是一種“四夷來朝”的格局,封貢體系成為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征。但是,當代中國的崛起卻是在一種全球化浪潮的趨勢下,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格局。近代以來,世界政治與經濟重心經歷了由地中海時代、歐洲時代、大西洋時代到太平洋時代的轉變。在這一轉變中,美國作為一個美洲國家,也可以說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出現在世界政治舞臺。如果從美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上講,早期的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利堅帝國,其建國史就是一個不斷向西挺進與擴張的歷史。美國大陸帝國的構建者、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當年就曾指出,美國是一個不斷向西滾動的帝國。19世紀60年代,美國國務卿西沃德又提出了構建美利堅太平洋帝國的設想。20世紀,尤其是二戰結束之來,美國在西太平洋構建起了一系列同盟或準同盟體系,一個以美日同盟為核心的東亞—太平洋體系出現在不斷崛起的中國面前。所以,從地緣上講,美國是中國的鄰國——盡管它的主體部分遠在太平洋東岸。

當今世界權力正在發生著兩大變化:第一,權力正在逐漸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第二,權力正在由國家行為體向非國家行為體轉移。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作為全球第二經濟體的崛起就是全球權力轉移中的前者。但是,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夢的實現卻面臨著一種傳統大國權勢更替的預言,即中國的崛起對美國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威脅。權力轉移理論在西方學術界比較盛行,這些理論大多基于歷史的已有經驗,以現實主義的研究視角,強調潛在的挑戰國國力達到霸權國國力的80%左右,挑戰國就會通過戰爭與霸權國對抗,最終實現權力的轉移。所以,中國必須走出傳統大國崛起的窠臼,走出這個歷史怪圈,否則,“中國夢”的實現將會成為泡影。如果從簡單的歷史記憶來判斷,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霸權體系是一種挑戰,但是,在全球化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與美國具有廣泛的經濟利益,共同面臨著全球化帶來的諸如氣候、瘟疫等全球性問題的挑戰,中美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傳統大國之間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種雙贏。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當今的國際秩序是二戰后一系列戰勝國主導下建立起來的自由國際體系,中國已經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挑戰者轉變為當下的認同者與受益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地融入世界,不斷地加入各種國際組織,不斷地融入國際體系,遵守各種國際制度。盡管中國對現存的國際秩序有一些看法,但中國主張改革而不是推翻現有的國際秩序或重建一個新的國際秩序。崛起進程中,中國不可能顛覆現有的國際秩序,因為這是絕大多數國家所不允許的。中國也不可能挑戰由美國等西方國家塑造的戰后國際秩序,不可能用戰爭解決問題,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中國要崛起,不光面對著美國,也面對著整個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的國際秩序。正如伊肯伯里所言,當今的國際秩序加入容易,顛覆則難。

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終究是一個與美國國情迥異的國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看來,中國是一個集權制國家,與西方所奉行的所謂民主體制有著巨大的觀念沖突。盡管當今的國際政治舞臺不再強調以意識形態劃線,但西方國家的固有冷戰思維邏輯是不會改變的。這種固有邏輯之一就是西方國家總是在潛意識中敵視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經濟規模不斷膨脹,西方國家必然會感到一種有形與無形的壓力。排除這種冷戰思維,僅從傳統的現實主義國際政治思維來看,任何一個霸權國都無法容忍一個潛在的霸權國對其構成挑戰,都會以種種伎倆搞垮自己的競爭對手。國際政治終究是一種政治,是一種國家間政治,政治的實質與最高形式是追求權力——盡管它是現實主義的邏輯觀。所以,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謹防“智能帝國主義”的挑戰。

在中國人看來,“帝國主義”是一個極具時代色彩的貶義詞。但是,淡化帝國主義色彩,并非意味著帝國主義的這種客觀現象就不存在。在國際政治舞臺,西方發達國家歷史上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所采用的炮艦與大棒政策,不能不令發展中國家時時聯想到帝國主義的現實存在。美國作為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后冷戰時代所推行的霸權政策其實質就是一種帝國主義的政策,所以,將美國稱之為“帝國主義”也不為過。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對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只是對其前任政府的一種理性修正,這種政策在它國看來其實就是一種“智能帝國主義”。智能帝國主義的提出,其實正說明美國傳統的軍事帝國主義政策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與其國力無法支撐這種野心之間的矛盾。有西方學者評價,當今美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并不是赫然出現一個大國對手,而是債臺高筑、基礎設施破損和經濟不景氣這三重打擊。盡管美國在相對衰落,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美國仍然是無法取代的超級大國,其在世界的影響力無法撼動。2010年12月,即將卸任的奧巴馬政府經濟顧問薩默斯(Summers)曾說,對美國衰落的預測就像這個共和國的歷史一樣古老。但是,這些預測成為每一代美國人復興這個國家的重要驅動力。美國面臨著挑戰,但是美國具有世人所知的最靈活、最具驅動力、最具創新意識的社會發展潛力。

在最新一期《外交》雜志上,歐洲理事會對外關系項目主任倫納德這樣評價奧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奧巴馬政府現在尋求一種低成本的領導力模式,即一種像鄧小平處理對外政策的美國風格,與鄧小平處事模式不同的是,鄧小平試圖隱藏中國不斷增長的財富,奧巴馬試圖隱藏美國由于國力不支而不斷增長的對外需求差額。在具體實踐中,奧巴馬模式意味著用經濟制裁懲罰諸如伊朗與北朝鮮這樣的敵對國家,用遙控飛機來打擊恐怖主義,避免在國外揮動單邊主義的大棒,而主張站在領導國家的幕后,與俄羅斯等強國建立一種實用主義的關系。倫納德的評論準確無誤地道出了當今奧巴馬政府對外政策中的“智能帝國主義化”,這不能不引起中國的重視。盡管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但其近代化的經IfHYCWAREa1GF59sx1d/DTLEFazMGlDxYyy4wNJBh5M=濟史、憲政史與外交史與老牌的英美等西方國家相比還相當年輕。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還應該謹慎地與“智能帝國主義”共舞。

注釋

Testimony of the Honorable Zbigniew Brzezinski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United States Senate, February 1, 2007. http://csis.org/testimony/zbigiew-brzezinski-us-involvment-iraq.

Richard N. Haass:"The Age of Nonpolarity: What Will Follow U.S. Dominance",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 3, May/June, 2008, pp.46-57.

Michele A. Flournoy and Shawn Brimley, eds., "Finding Our Way: Debat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June 2008, pp.11-14.

Robert J.Art, "Selective Engagement in the Era of Austerity", in Richard Fontaine and Kristin M. Lord, eds., "America's Path: Grand Strategy for the Next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May 2012, pp.15-16.

米歇爾·科隆:“明天美國的國際政策會怎樣,” 西班牙《起義報》,2008年10月13日。http://www.stnn.cc/pol_op/200810/t20081013_877787.html.

Michel Collon: "What will the US foreign policy be tomorrow?" http://www.michelcollon.info/What-will-the-US-foreign-policy-be.html?lang=fr 2013-8-5.

Richard L. Armitage and Joseph S. Nye, JR., 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 A smarter, more secure America,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7, pp.7-10.

Richard Armitage and Joseph Nye: "Stop Getting Mad, America. Get Smart",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9, 2007, p. B3.

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1199 2013-8-14.

Barack Obama:"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Foreign Affairs, Vol.86, No.4, July/August 2007, pp.5-16.

Evening Lecture at the U.S. Military Academy (West Point, NY),As Delivered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Robert M. Gates, U.S. Military Academy, West Point, NY, Monday, April 21, 2008,http://www.defense.gov/speeches/speech.aspx?speechid=1233.

Robert M.Gates: "A Balanced Strategy: Reprogramming the Pentagon for a New Age", Foreign Affairs, Vol. 88, No.1, January/February 2009, p.28.

Richard N. Haas: "The Irony of American Strategy: Putting the Middle East in Proper Perspective",Foreign Affairs, Vol.92, No. 2, March/April 2013, pp.58-59.

Brzezinski on the Syria Crisis, The National Interest, June 24, 2013 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brzezinski-the-syria-crisis-8636.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steps that Obama must now take on Syria", Financial Times, August 27, 2013.

G.John Ikenberry: "An Agenda for Liberal International Renewal", in Michele A. Flournoy and Shawn Brimley, eds., "Finding Our Way: Debati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June 2008, pp.45-46.

G. John Ikenberry: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 1, Jan. - Feb., 2008, pp.24-25.

Daniel Deudney and G.John Ikenberry: "The Myth of the Autocratic Revival", Foreign Affairs, Vol.88, No.1, January/February 2009, pp.77-93.

Zbigniew Brzezinski: "Balancing the East, Upgrading the West: U.S. Grand Strategy in an Age of Upheaval", Foreign Affairs, Vol. 91, No.1, January/February 2012, pp.97-101.

James F. Hoge Jr.: "A Global Power Shift in the Making: 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 Foreign Affairs, Vol. 83, No. 4, Jul. - Aug., 2004, p.5.

Mark Leonard: "Why Convergence Breeds Conflict: Growing More Similar Will Pus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part", Foreign Affairs, Vol.92, No.5, September/October 2013, p.131.

Kevin Rudd:"Beyond the Pivot", Foreign Affairs, Vol.92, No.2, March/April 2013, p.12.

Joseph S. Nye, Jr: "Security and Smart Power",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ume 51, Number 9, May 2008.p.1353.

Joseph S. Nye, Jr.: "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March 2008, p.98.

Richard L. Armitage and Joseph S. Nye, JR., 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 A smarter, More Secure America,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7, p.48.

Joseph S. Nye Jr.: "The Decline of America's Soft Power: Why Washington Should Worry", Foreign Affairs, Vol. 83, No. 3, May - Jun., 2004, pp.19-20.

Michael Hirsh: "The Clinton Legacy: How Will History Judge the Soft-Pow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eign Affairs, Vol.92, No.3, May/June 2013.

Arvind Subramanian: "The Inevitable Superpower: Why China's Dominance Is a Sure Thing", Foreign Affairs, Vol.90, No.5, September/October 2011, pp.68-69.

Zhiqun Zhu,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Power Transition and Pea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Croup, 2006, pp.13-14.

G. John Ikenberry:"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Can the Liberal System Survive?", Foreign Affairs, Vol. 87, No. 1, Jan. - Feb., 2008, p.24.

Stephen M.Walt: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The National Interest, October 25, 2011.

Arvind Subramanian: "The Inevitable Superpower: Why China's Dominance Is a Sure Thing", Foreign Affairs, Vol.90, No.5, September/October 2011,p.67.

Mark Leonard: "Why Convergence Breeds Conflict: Growing More Similar Will Pus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part", Foreign Affairs, Vol.92, No.5, September/October 2013, pp.130-131.

責 編∕楊昀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免费a级片| 午夜天堂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第一黄色网| 67194亚洲无码|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久久精品丝袜|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www.av男人.com| 97狠狠操|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色婷婷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午夜小视频在线|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网站|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97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成人免费一级片|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国产色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色久综合在线| www亚洲天堂|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欧美综合激情|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国产视频你懂得|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