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走得太遠,常常忘記為什么出發。
尼采的“精神三變”認為,精神應該先變成駱駝,再變成獅子,最后變成嬰兒。駱駝意味著接受知識和訓練,儲存充足的能源,只是接受,承受著傳統的包袱;獅子不必像駱駝一樣接受人的指令,而是自己決定,唯我獨尊,但是勇敢、勇猛的背后卻要擔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嬰兒意味著“完美的開始”,是未來和希望的象征,是超越之后的釋然和高度,是一種原點的回歸。回眸我們的教育,經歷各種變革和質疑之后,是否達到了嬰兒的精神境界?是否應該回到原點?
教育,首先是人學。
“教育,這首先是人學。”蘇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概括了教育的本質。不論社會如何發展,教育如何變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不關注人的發展,教育的目的何在!關注人,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平等、和諧與民主,意味著教育是良心的事業。當我們關注到人,未來的教育才充滿希望,才有讓人奮斗的期盼。關注人,是教育的原點,是一種赤子情懷,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教學最根本的是教材與教法。
似乎是跟風,似乎是新潮,當下的教學有各種派別,有些專家和特級教師們似乎覺得自己沒有“標簽”,沒有個性的符號,就不能稱之為“專家”和“特級”。殊不知,名片都是虛的,教學最根本的是教材和教法,不管你哪個流派,不深入研究,只會曇花一現。我們當老師的,只有潛下心來,沉入到教材中去,鉆研教法,才會讓教學綻放奇葩,才會擺脫應試的束縛,才會成就教學,享受教學。
回到原點,如尼采的“精神三變”,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艱辛與快樂并行,痛苦與享受同在。有時候這份感覺還需要機緣,需要故事,需要演變,有時甚至是“被回歸”,“被嬰兒”。
不管改革是否成功,我們已經走在回歸原點的征途中,是接受營養的駱駝?還是唯我獨尊的獅子?抑或是純美的嬰兒?讓時代見證。
□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