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去”是學生通過眼睛、大腦等器官將文本輸入的過程。“說出來”是讀有所思、讀有所悟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將內化的文本經過思考輸出的過程。要真正讓學生“走進去、說出來”,以下幾點是我們要做到的:
精心設計自學提示,引領學生深入閱讀
教師要搭建起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橋梁,就要尋找學生與文章的切入點,設計具有一定深度、能夠實現引領作用的自學提示。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我提出:“桑娜抱回兩個孩子后進行了怎樣的思想斗爭?”根據提示,學生只快速瀏覽了課文就很快得出了答案。但這樣的提示過于淺顯,會使學生的閱讀浮于表面,阻礙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樣的提示過多,學生無法形成整體深入、多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把自學提示換成:“默讀課文,想想桑娜抱回孩子后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就引領學生結合上下文,由桑娜的一系列想法體會出貧窮的現實和高貴的善良之間的強烈對比。
尋找學生思維與文本內容的切合點
“說出來”是實踐語言的過程,也是閱讀后整理的過程。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靈魂,學生要想抓住這個靈魂就要調動自己的情感世界。只有情感得到充分的調動,才可能有感而發,樂于表達。而老師在此時必須找準學生與文本最佳的切合點,才能實現這樣的自然轉化。在教學《唯一的聽眾》時我提出:“如果你是老教授,當你平靜地望著‘我’的時候你的內心在想什么?”這樣的問題一出來,學生的情感世界馬上被打開。“我第一次平靜地望著你,是怕你因為拉不好就不拉了。”“我第二次平靜地望著你,是因為我害怕你對自己失去信心,鼓勵你繼續練下去。”“我第三次平靜地望著你,是因為我真的感到你拉的很優美,心里很高興,感到欣慰。”三次綜合起來就展現了老教授一路陪伴“我”的良苦用心,也體現了她對“我”不露痕跡的指導。抓到文章的核心,那種真誠的幫助、用心的良苦、對教育方法的精通隨著學生的發言應運而生。
語文課堂不要急于追求實現目標,找準契機,調動情感,讓學生自然地流露,如汩汩清泉由內而發,才應該是我們課堂所要追求的。
關注學生表達過程,實現新語言的生成
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交流的內容,更要關注他們在交流過程中是否準確、清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學生的聽眾,讓他們充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只做引導,只做積極的評價。這樣就可以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思考的持續性。例如在教學《深山風雪路》時,學生既可以從作者的角度談感受,也可以從老呂的角度,甚至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說出自己的看法和體會。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抓住閃現的一個又一個亮點進行語言交流的指導,逐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實實在在“走進去”,漂漂亮亮“說出來”
關注文本與學生生活的差異,做到根據文本扎實做好鋪墊工作。
關注尖子生在閱讀引領中的優勢,發揮生生互帶的作用,在閱讀方法、批注方法、思維方法等方面形成完整的幫帶鏈條。
關注學困生的參與和進步程度,使班級全員得到提升。
關注閱讀材料的及時補充,實現閱讀和思維的不斷拓展。培養生生互問,閱讀層層深入,教師退出主場,尋找契機適時點撥。
關注自身參與程度,避免過度參與。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允許學生調整自己的思路并且提供再次發言的機會。努力培養學生準確、清晰的表達,持之以恒,百折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