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東部的朝陽區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典型縮影,經濟迅速增長、城鎮化快速推進使該地區的教育均衡訴求日益強烈。近年來,朝陽區以經濟基礎為支撐,以推進校園規范化建設、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優秀教育人才、轉變學校管理體制為主要途徑,在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大環境中探索出了一條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模式——優質帶動。
立足區情,探索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途徑
1.區域特點
經濟發展迅速。朝陽區2012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27.7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9%,位列全北京市第一位。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GDP達到9800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5526美元),比上年增長7.9%,位列全北京市第五位。據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883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2152元,比上年增長11.7%。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6785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最快,增速分別為21.2%和15.7%。
面積大、人口多。朝陽區區域面積470.8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六區(東城、西城、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中面積最大的地區。朝陽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區常住人口為354.5萬人,位列北京市第一位,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25.5萬人,增長54.8%,平均每年增加12.6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4.5%。全區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員為151.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2.7%。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在全部外來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占到66.3%。
功能定位明確。朝陽區是北京市一個快速發展的新城區。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朝陽區作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區,被賦予了“國際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節點、對外服務業發達地區、現代體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功能定位。
國際化程度高。朝陽區擁有“中國涉外第一區”的美譽,除俄羅斯、盧森堡兩家駐華使館外,是所有駐華使館所在地。據統計,約90%以上的外國駐京新聞媒體在朝陽區辦公,70%的在京外資金融機構、60%以上的外國商社落戶朝陽。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民生工作的重要內容,教育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優先發展教育,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朝陽區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
2.教育現狀
朝陽區共有幼兒園183所,在園幼兒56171人,示范幼兒園占21.6%;普通小學128所,招生21780人,在校生100220人,畢業生13221人;普通中學81所,招生20697人,在校生55458人,畢業生14206人;社區教育中心(學校)、職業高中分別有43所、6所;北京市教委批準的全市20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中,有17所在朝陽區。
朝陽區中考綜合及格率連續三年達到95%以上,保持高位穩定;高考本科以上上線率連年遞增。2013年,朝陽區一本上線率為50.75%,同比提升6.11個百分點,600分以上考生占1/4。其中,朝陽外國語學校一本上線率保持100%,八十中理科一本上線率接近100%。朝陽區本科以上上線率為89.54%,同比提升6.86個百分點。朝陽外國語學校、八十中等8校本科上線率達100%,17中、清華附中朝陽學校、華僑城黃岡中學等6校的本科上線率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
近年來,雖然朝陽區的教育總體水平有較大提升,但是城鄉差距、校際差距仍然存在,優質教育發展現狀與人民群眾迫切而強烈的需求矛盾依然凸顯,教育均衡發展必須進一步推進。
3.規劃布局
《朝陽區“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指出,朝陽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縮小四個差距,即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校際差距、類別差距,促進均衡發展,實現規模辦學,擴大優質資源,最終在全區形成協調發展的教育格局。該規劃強調,要調整學校布局,擴大優質資源。構建各級各類教育服務網絡,形成以示范校(園)為龍頭、以規模學校為主體的教育發展布局,擴大全區優質教育資源。到2010年,朝陽區建成市區級示范幼兒園35所,達到市級示范普通高中校標準的普通中學10所左右,新增九年一貫制學校2-3所。建設好2所國家級、2所市級重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建設好4個市級示范社區教育中心。完成日壇中學、和平街第一中學及九十四中學的硬件建設。
《朝陽區“十二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該規劃把探索建立朝陽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標體系作為“十二五”時期朝陽教育的重要任務,旨在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和教育質量保障機制,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規劃還強調,“十二五”時期朝陽教育要加強對農村校和薄弱學校的指導,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完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體制,完善救助機制,幫助困難家庭子女解決入學問題。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有效的教學和輔導,努力使他們學有所獲。確保適齡兒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
為保證發展規劃的落實,朝陽區制定了教育優質化、均衡化、特色化提升等一系列重點項目,專門成立了教育綜合改革試驗辦公室,主抓區域教育均衡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理論研究。
優質引領,構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模式
1.區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
(1)三種“外引”模式
截至目前,朝陽區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引進名校21所(其中,中學12所、小學7所、幼兒園2所),已合作開辦19所。具體合作模式分為:硬引進、軟引進、委托辦學三大類。
采用硬引進式合作辦學模式16所,即將優質資源引入朝陽創辦新校,學校納入朝陽教委行政管理體系統一管理。如人大附中朝陽學校、華僑城黃岡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朝陽學校、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學校等。
軟引進式合作辦學模式2所,即將優質名校的先進辦學理念、優質人力資源和教學科研成果引入朝陽區有發展空間的學校,建立項目合作,形成互動性發展機制。如史家潤豐學校、二外附中。
委托承辦式合作辦學模式3所,即朝陽教委將部分新增配套教育資源,全權委托遷入朝陽的原居民所在城區教委名校管理,學校納入委托方教委的行政管理體系統一管理。如匯文中學朝陽學校、匯文實驗小學朝陽學校、光明幼兒園朝陽分園。
(2)四項配套政策
一是制定了高標準的資源配置政策。根據不同的引進模式,依據《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和相關標準規定,立足快速形成優質校的高起點定位,對引進名校的設施設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采取適度超前的高起點配置。
二是制定了強有力的資金扶持政策。為保障引進名校辦學特色項目的順利推進和多元特色的發展,在資金投入、經費保障等方面,采取適當靈活、適度寬松的政策,以促進引進名校的辦學特色得以在朝陽區保持和快速發展。
三是制定了創新性的學校管理政策,為推動朝陽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斷創新引進名校的管理模式。依據朝陽區“十二五”教育規劃布局,及每所引進名校辦學定位和三年整體規劃,按“一校一策”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引進名校“一校一策”的發展管理機制,促進學校品牌形成,特色發展。
四是制定了有傾斜的人才保障政策。在執行現有人事管理政策和人才培養機制基礎上,主要對引進名校在人事管理和人才培養給予一定的支持,重點對合作辦學單位派出的管理人員及骨干教師給予保障。
(3)兩套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了“一校一策”的保障機制,扶植快速發展。2012年,朝陽區建立健全了教育系統“一校一策”的工作機構,分設硬件配備、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特色化、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協調溝通等6個項目工作組。具體由教委對外交流合作辦公室牽頭負責每年各引進名校項目需求的調研、項目評審等協調工作,并根據學校實際定位的發展需求,完成年度各校的“一校一策”扶持項目,同時將“一校一策”建設項目列入教委督查督辦體系,以保障引進名校的需求項目落實到位,扶持引進名校建校初期的快速發展。
二是成立了合作學校理事會,促進健康、優質、持續發展。2013年,為支持引進名校與本校優質資源的共享,實現聯動發展,朝陽區創新管理模式,由各合作學校成立合作學校理事會,實現合作辦學雙方對協議規定事項的共同決策和管理,建立科學、高效的合作學校決策體系,規范學校管理,促進合作學校穩定、優質發展。
2.區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
(1)區內名校辦分校
朝陽區市區級示范學校、示范園采取多址辦學的形式,進一步擴充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先進辦學理念、管理體制機制和教學科研成果的共享,市區級示范校(園)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通過校際間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培訓,學校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通過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布局,薄弱學校數量進一步減少,朝陽區教育優質均衡水平進一步提升。
(2)實施學區管理
學區管理是指以地域內所有教育資源為內容,由教育行政機構、教育教學研究與培訓機構、學校共同組織策劃的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的新型教育管理方式。
為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朝陽區建立了10個小學學區。其中,純城市小學組成3個學區,純農村小學組成3個學區,城鄉小學結合組成4個學區。當前,“區—學區—學校”三級管理網絡的組織體系、管理框架已基本形成并良性運轉。
各學區在建設中逐漸依靠區域教育教學的優勢形成了學區特色。酒仙橋學區于2004年9月建立了酒仙橋少年之家,在3000多平方米的教學面積上開展了乒乓球、舞蹈、跆拳道、民樂、美術等項目的培訓活動,現有在編教職工5人,另有兼職教師6人。少年之家現開設各類培訓項目16個、興趣小組35個、受訓人員432人,解決了朝陽區北部地區青少年兒童校外教育的難題。垂楊柳學區于2007年創建了垂楊柳教育輔導中心,建有影視廳、排練廳、科普展廳、科技活動室、藝術活動室、網球場、籃球場和高標準琴房等專用活動場,實現了“在校學生平均每周半天時間參加校外活動”,每年平均組織接待地區16所學校在校生參加活動5萬余人次。該學區將管理目標定位在推進“一三一”上,即推進“一個創新”“三個共享”“一個建設”。“一個創新”是指學區管理模式創新;“三個共享”是指實現硬件設施、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共建共享;“一個建設”是指推動學校辦出特色。
3.完善城鄉教育一體化機制
作為面積和人口大區,朝陽區城鄉二元結構明顯, 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特別是,隨著農村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
近年來,朝陽區通過實施初中校達標工程、小學規范化建設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和校園文化基礎環境建設達標工程,基本實現了硬件建設、設施設備和管理制度的標準化。
為進一步優化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布局,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和諧發展、均衡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朝陽區探索出了一套城鄉教育一體化機制。
一是運行機制。朝陽區成立了區長掛帥的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為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保障,繼續實施“規劃優先、投入優先、政策優先”戰略。組建了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工作辦公室,建立了街鄉、部門聯動工作制度和相關職能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解決學校規劃建設、資金保障、干部教師編制等問題。
二是保障機制。在經費投入方面,朝陽區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公共財政城鄉一體化投入機制,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增長比例每年均高于教育經費總投入增長比例;設置政策性引導資金,用于一體化發展的保障、支持和獎勵。在人員配備方面,允許引進校提前一年儲備教師,派入本校掛職鍛煉;完善農村教師工作津貼制度,優質校派出的骨干教師待遇按一定比例上浮。在隊伍培訓方面,連續5年開展“農村中小學干部、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了骨干和優秀教師支教制度化、常態化,實現了義務教育學校骨干教師的全覆蓋。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按照政府負責、齊抓共管、公辦為主、依法規范原則,積極改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條件,義務教育階段未批自辦學校由5年前的155所減少到了18所。目前,在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達91150人,占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總數的90.43%。
三是督導機制。朝陽區建立了以評促建的督導評估機制,將落實城鄉一體化學校建設任務、提高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納入區政府折子工程,加強對工作推進情況的過程監控,將工作完成情況列入效能監察及對正職干部的績效考核。通過開展綜合督導評估驗收及專項督導工作,提升了農村中小學的辦學質量,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各項任務的落實。
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朝陽區將“城鄉一體化”與“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結合,通過學校規范化建設、名校輸血、名師引進、集團辦學和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五個途徑,打造了“經濟促教”的教育均衡發展模式,促使朝陽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效果不斷顯現。
1.推進規范化建設,加大對農村教育傾斜力度,教育質量整體提高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朝陽區將農村學校硬件的改善放在首位。“十一五”期間,朝陽區對農村教育投入達26.24億元,期末比初期增長144%,高于教育經費總投入增長比例69個百分點,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教育。對農村校進行了規范化建設、安裝視頻安全網絡、校舍安全加固、食堂改造維修、水源設施達標改造等工程,大大改善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區教委還啟動了“農村學校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快速提升農村教師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同時選派城市優秀中青年干部到農村掛職支教,組織優秀城市教師、優秀大學生到農村支教。
2.采用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提高新建學校教育質量
通過撤并薄弱校、建設高質量新校,朝陽校園的軟硬件條件都有了很大提升。近幾年來,朝陽區共調整了50所規模較小、辦學條件較差、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的學校,在整合教育資源和接收新建小區教育配套時,根據學校的空間布局,有計劃地依托本區名校資源以辦分校的形式辦好新建學校,保證新建學校辦學的高起點,提高新建校對社區居民的吸引力。名校辦分校集團化發展策略帶動了區域教育資源整合與均衡發展,提升了名校教育品牌的知名度,從而帶動了教育質量的整體快速提升。目前,朝陽區集結了八十中教育集團、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芳草地國際學校集團等優質學校41所,使區內優質中小學由2006年的68所,增加到目前的88所。在教材研究、學生教育、課堂教學等方面,朝陽教委積極推動城鄉學校交流共享,促進了城鄉均衡發展。
3.聚集全國優質名校等方式,擴大優質資源供給總量
通過合作辦學、委托辦學的模式,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和東北師大附中等20所名校入住朝陽。朝陽區鼓勵各類優質教育資源落戶農村地區。目前,已在南磨房地區引進了黃岡中學,在奧運村地區引進了北師大附屬朝陽中學,在太陽宮地區引進了人大附中,在高碑店地區引進了廈門一中,在平房地區引進了北京二中,在金盞地區引進了東北師大附中,有力改善了農村地區教育面貌。進一步擴大了優質資源總量,滿足了區域百姓對優質資源的需求。種種措施的實施,保證了朝陽區教育的不斷發展,更有效地推動了朝陽區教育優勢均衡發展。以中學為例,在初中優質資源學校就讀學生比例由2007年的35.5%提升到2011年的41.6%;在高中優質資源學校就讀學生比例由2007年的67.57%提升到2011年的82%。
4.實施“雙名工程”,吸納全國優秀人才,教育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啟動“雙名工程”,培育本土優秀教育人才,到2011年,朝陽區已有在職特級教師5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309人,區級骨干教師1769人,與“十五”時期相比,特級教師人數翻了近兩番。市級學科帶頭人由39人增加到50人,占北京市級學科帶頭人總數的12.5%;市級骨干教師由210人增加到259人,占到全市骨干教師總人數的12.8%。33名校長被授予首都杰出校長稱號,其中16名被授予全國優秀校長稱號。2008年以來,朝陽教委連續三年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名校長、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廣泛吸納優秀教育人才,從外省市共引進優秀人才41名,其中校長10名,教師31名,具有特級教師稱號的18名,具有省市級骨干教師稱號的23名。
5.推出“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模式,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
擴大優質資源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差距,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工作目標,在全區范圍內,以優質示范校為主體一對一攜手相對薄弱校,分別結成了7對市區級示范小學和7對農村小學及市區級示范中學和農村中學發展共同體學校。在“優先發展、政策傾斜,尊重需要、科學布局,全面合作、共同發展,融通管理、和而不同”的原則指導下,探索管理一體化工作模式,建立教師融通流動機制,促進生源分布合理布局,形成促進城鄉學校共同發展的保障機制,通過 “干部流動、人事支持、財政投入、督導評估”等系列的措施,確保“城鄉教育共同體”的順暢運轉,形成了“管理一體、研訓一體、資源一體”的發展格局。
幾年來,朝陽區按照全市整體部署,以“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動態配置、高位均衡”為原則,以質量為核心,以硬件改善為基礎,以軟件提升為關鍵,以優質帶動為重點,以機制構建為保障,著力實現全區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目前基本完成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項任務。北京市“十二五”規劃將朝陽定位為“新四區”——轉變發展方式的示范區、建設世界城市的試驗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模范區。朝陽區將積極建設“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模范區”大力促進教育的優質化發展,實現教育機會公平。■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