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描述
(一)個案姓名
思思,女,6歲,一年級住校學生
(二)問題簡述
從未上過寄宿幼兒園,因不適應寄宿,周一進班就開始啼哭,經常魂不守舍。不愿與同學交往,時常感覺身體不舒服,希望家長接走。因不安心寄宿生活,所在宿舍也會受到影響而不能被評上“優秀宿舍”,因此引發同宿舍小伙伴不滿,影響同學關系。
資料收集
(一)身體特征
智力發育正常,身體素質較好。愛哭并伴有出虛汗癥狀,時有手腳冰涼的感覺。
(二)心理特征
性格相對內向,羞澀,處理事情能力較弱,遇到一點小事就會啼哭很長時間。不善于交往,愿意獨處或只與個別固定同學交流,除啼哭外,其他外在情感表露不明顯。
(三)家庭背景
父親是大學教師,母親是記者。均很年輕,且工作比較繁忙,從小由姥姥姥爺撫育,備受家人疼愛,是家中的心肝寶貝,生活重點。又因家庭周圍居住環境相對復雜,且是女孩子,所以異常關注,養護極為細致。
(四)典型記錄
開學以來從進校到早餐均啼哭不止,每日也不定時啼哭,并發展到課上比較大聲抽泣,勸慰之后無明顯好轉。尤其周末多次表示不愿寄宿,纏著家長不愿分開,且白天情緒不高,晚間睡覺會哭泣。
(五)初步診斷
她上課注意力時有分散,聽講質量有待提高,且課上不愛參與發言。根據思思情緒不高、不愿寄宿、伴有哭鬧等現實表現,可初步診斷為“分離焦慮癥”。
個案分析
思思在寄宿學習生活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良情緒,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
(一)家庭教養缺失
我們這里提到的“教養”首先是指 “教”的“不到位”,未能在學前讓孩子對寄宿學校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抱著“習慣就好了”的態度入校,造成孩子心理與行為上的雙重不接受。其次是“養”的“越位”,過于精心呵護,細心養育,造成過分的情感依附與生活的依賴。
(二)個性心理懦弱
典型的“421”家庭,個性氣質類型間或有粘液質與抑郁質的共同性。因爸爸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媽媽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導致孩子過分依賴,從而對外界反應表現出不自信,不樂于實踐。尤其對于新環境、新事物表現出行為的拒絕,心理的抗拒。又因其性格的原因,膽怯、逃避致使適應能力較弱。
教育對策
(一)研究重點
緩解分離焦慮,提高適應寄宿生活能力的研究。
(二)預期目標
幫助她盡快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能夠比較安心學習,搭設易于接受的平臺,嘗試促其主動與同學交往。創設機會,初步改善其過于依賴家人的情緒,解開心結,緩解分離焦慮的癥狀。
(三)干預措施
1. 溫情教育,現別樣師愛
每周一早上,我都會早早等在教室門口,熱情地迎接哭紅雙眼的思思進門。一邊接書包,一邊摟過孩子,嘴里不時地和她講話。每節課的課間我都會出現在思思的身旁,自然地拉起她的小手陪她喝水,尋找一切機會獎勵她小紅花;通過觀察請班上最懂事的小男生和她成為同桌,從細節處避免小女生之間的矛盾產生使其更心存委屈;三餐均安排她和比較活潑的同學一桌用餐,旨在潛移默化影響她的情緒;“十一”長假期間特意安排好朋友與她電話相約快樂上學;在開學初一段時間,每天我都陪伴她到回宿舍就寢才下班,并在開學一個半月時間里每周堅持留宿學校一天陪伴她。這一天的時間,讓思思有了與老師近距離的接觸,有了心理的依靠。
2. 任務驅動,助良性循環
在和思思的接觸中,我發現小姑娘因與我的親近,所以表現得很愛幫助老師做事情,含著眼淚還幫我撿起掉在地上的本子。于是,我常常找思思“幫忙”。給鄰班老師傳達口頭通知,有意識讓她拿送教具,或幫我在作業本上加蓋小紅花、發本子。從不忘每周五叮囑她周一要早些到校,幫老師給每個不哭的同學貼“笑臉”貼畫的任務,減輕她與父母分離時的不安,繼而增加她到校協助老師工作的興趣。尤其利用新學期有新生轉入班級的機會,請她當新生的“小老師”,幫助新同學熟悉環境,適應寄宿生活,讓她在更加充實而忙碌的同時,體味助人的快樂。
3.善意謊言,促學業進步
針對思思聽講不太專注,容易走神想家,從而學習成績不突出的問題,在一次數學測驗中,我發現她不是概念性問題導致失分,而是小筆誤出現錯誤,于是我和數學老師商量,再讓她檢查一次后給她滿分的成績,并在全班表揚,發放小狀元獎狀。思思受到鼓舞,之后又得了好幾個100分,不僅學習成績有所提升,課上也總是高高舉起小手,對學習的熱情日漸高漲。此外,我又與其他科目老師溝通,有意識在課上關注思思的狀態,盡可能為她創造發言與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讓其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4. 巧抓契機,送集體關愛
正在一切有序按計劃進行時,思思得了腮腺炎需回家休養。我每天堅持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學習進度,一有時間就和孩子通話聊天。并和全班同學一起精心創作了一張圖畫轉交到她手中:生病的思思在家休養,翟老師和同學手拿寫著“祝思思早日康復”的氣球看望她。思思的家長把她手拿圖畫,滿臉笑容的照片上傳到校友錄上,思思還親手寫下“我想翟老師和同學們”的話語。
5. 家校聯手,重步調一致
針對思思的問題,我及時和家長溝通,旨在目標一致,共識施教。
步驟一:淡化關注。思思是家中六位大人的核心,日常的關注與寵愛過于集中,我請爸爸媽媽做好老人的工作,回家后在任何時間不表露對孩子適應的擔心,不加以追問。將從老師這里得到的有利信息潛移默化的滲透,鼓勵為主。還可以用大人間有意識的聊天或給思思講故事等方式,傳遞一些心里舒緩的方法。
步驟二:再現情景。家長在我的建議下,周末作息與要力求和學校一致。例如,睡前“包辦洗漱”改成“集體各自洗漱”,“陪睡聊天”改成“熄燈聽錄音故事”,尤其是將床鋪也改成學校式的上下鋪 ,分床獨立安靜入睡。
步驟三:嘗試“散養”。這里的“散養”并不是撒手不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表面的不經意,實際的有目的。有意識請同齡伙伴到家做客,并留宿。旨在幫助思思指導這些沒有寄宿經驗的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她有一種“我是寄宿生,自理能力強”的自豪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她學會相處,學會遇事不依賴家長,嘗試自己解決。
(四)初步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思思在新學期開學呈現出可喜的進步。每周一蹦跳進班,忙里忙外幫助新同學;課間和同學玩耍、嬉笑的場景不再少見;跳繩比賽為班爭光后欣喜若狂的和同學擁抱;迫不及待告訴老師評上“寄宿進步生”的好消息;獲得了“文雅少年”評選的三枚獎章……
思考與感悟
(一)尊重個性是前提
因為家庭的養護精心,又缺乏寄宿經歷,加上性格內向,不善交往,從而產生的“分離焦慮”所引發的系列問題,不單純表現為簡單意義的性格與習慣問題,而是心理學上的病癥反應。作為教師首先應從尊重家庭文化入手,了解學生的成長過程,從而到了解學生的內心反應。從情感上接受并關愛她,才能有的放矢進行有效施教,在此過程中,愛心與耐心并存,幫助與引導同行,切實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愛,并樂于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從內心到外在的一種自我轉變。
(二)因材施教是關鍵
學生的成長不是按磨具打造相同的產品,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因材施教”就要做到“對癥下藥”。“分離焦慮”使得學生不能安心寄宿生活學習,教師首先幫助學生進行情感依附的遷移,從單純依賴家長,到接受老師的關愛與伙伴的友情,繼而幫助其找到在班級體中的位置,讓學生在自我價值的體現中感悟快樂。
(三)循序漸進是敦促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當我們發現學生的問題就要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不穩定性變化。此時依據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初始計劃的微調。在對于學生轉變的目標制定上,尤其不好高騖遠,“小”而“實”的階段目標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樹立信心,更加信賴老師的教育,這樣的良性循環最能體現教育效果,從而達成預期的目標。
(四)協同教育是條件
“協同教育”是大教育觀,家校、師師、師生、生生人人樹立“一個也不能少”的意識,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尤為重要的事,此時班主任教師就是引領者、協調者、操控者等多種角色為一身,而目的只有一個,為學生進步與發展服務,讓他們擁有健康陽光的性格,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每一天!
□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