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小學階段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今后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年初,我校結合學區出臺的學習習慣讀本,開展了廣泛的學習研究實踐活動,特別把思維習慣的研究放在“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看待,使之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感到語文學科中聽說讀寫的內容,存在著大量的思維能力及習慣的培養因素,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在教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著重對學生的思維習慣進行培養,因此我校在低年級段和高年級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分別開展了“聯想類比思維習慣”和“善于重組創新的思維習慣”的研究。
1.創設氛圍,培養“聯想類比思維習慣”
在低段語文課堂中,通過創設想象的氛圍和巧妙設疑,多種渠道開展“聯想類比思維習慣”的培養。
創設想象氛圍,為學生的聯想類比提供可能。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為培養學生聯想類比的思維習慣提供知識基礎。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范圍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豐富和擴展,從而拓寬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講“竹子”時,教師給學生講“歲寒三友”,使他們不僅加深對竹子的理解,同時在頭腦中也可與竹子一并想象到“梅”與“松”,尋找事物的共性,培養學生類比意識,使其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體驗。學生獲得了堅實寬闊的知識基礎,能夠在更大的空間內進行自由聯想。
巧妙設疑,培養學生聯想及類比能力。課堂提問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問題設計巧妙與否,直接關系到能否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從培養學生思維習慣出發,巧妙設計情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想象及類比能力。如在上《四季》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觀8I1pshIDzXOyn4YbkKbo0OIRRww1S1Hn27foeThf3eo=察四季的圖片,再讓同學們進行討論:“這是什么季節?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并結合季節之間的聯系,設置一個小問題:你最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誘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聯想類比的能力。
2.組織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訓練“重組創新的思維習慣”
創新思維是創造活動的核心,著名的教育學家泰勒認為:“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具有某種才能,但由于大多數教師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學生才能的發展,所以學生的才能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因此,教師的教學不應只局限于傳授知識,還應加強對學生才能的開發,尤其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同時,教師應結合并側重思維習慣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通過實際練習法,給予學生鍛煉思維的機會。利用課前5分鐘,開展說話訓練,學生可以選擇寓言、童話、幽默故事、諷喻小說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設計,找出與之相類似的課文或故事,并指出其中蘊涵的道理。
善于抓住有價值的疑點,鼓勵學生挑戰思維定勢。低中年級學生由于知識面窄、好勝心強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問題還比較膚淺,甚至沒有什么價值,教師要高度重視。首先在肯定其努力的情況下,給予中肯的指導。其次學生一旦茅塞頓開,感受到由大膽提問帶來的滿足,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表揚鼓勵,學生定會產生提問興趣,逐漸形成習慣。如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有一個學生在初讀課文后提出諸葛亮是“騙”來的箭,為什么課題中卻說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哄堂大笑。其實細想起來,這位學生的提問是很有價值的,老師及時表揚他大膽思維的精神,并鼓勵學生抓住這一有價值的疑點,分析課文、探究原因,結果發現正因有“借”才有“還”,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干。此時,大家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贊嘆不已,正是有老師的引導與支持,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打下了基礎。
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離不開學法的指導,客觀規律的總結,以及非智力品格的養成。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千方百計,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主動發展、自我求知,實現學習過程的個體化,最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