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簡算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課程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對計算方法的選定,更多的是依賴于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真實想法與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們在教學簡便運算時應源于生活,體現簡便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通過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激發學生對簡算的自發需求。
在簡便計算教學中,教學背景要力求生活化。好的情境不僅能提供較好的數學學習內容,還能引起學生相關經驗的回憶,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加深學生對算法優化的體驗,從而生成更深層次的思考。
我在教學中創設購物付款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理解算理。如,媽媽的錢包里有一張100元和11元零錢,她想買一件98元的上衣,她會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媽媽錢包里還有多少錢?這樣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媽媽會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她2元,最后還剩13元。如果將這樣付款的過程寫成算式,那就是111-98=111-100+2=13。
在這個過程中,抽象的算理經過情境這個載體立刻變得生動、豐滿,學生很容易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顯然,這里的簡便運算源自于情境的創設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情境作為一種平臺和載體通過它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引發了他們深層次的數學思考,從而得到了一種優化的解題方案,幫助學生將算法的優化內化為自覺的行為。
正是基于熟悉的生活場景,才能讓學生明白,簡便計算并不是僅僅為了執行一種指令,而是出于解題策略選擇的需求。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在不需要強調簡便計算的情況下自主地分析、選擇,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使簡算成為自覺的行為。
積累運算經驗,讓學生在理解中增強簡算意識
學生運用簡算的策略進行計算的優化,需要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水平的參與,是運算技巧的綜合反映,它需要學生將所學到的定義、定理、定律、法則、性質、規律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學生的數感水平、對算理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簡算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到厚積薄發,加強對基本算理的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算理的形成過程中,將抽象的算理以生活經驗數學化的形式恰當地反映出來,為學生順利掌握簡算的技能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做好知識與技能上的儲備。
特級教師劉德武在執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時,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小明的媽媽買來13個雞蛋,想用秤稱一稱質量,可是秤盤小,一次最多只能放10個,媽媽認為沒有辦法了,你們能幫幫她嗎?學生聽后興致很高,紛紛說可以先稱10個,再稱3個,然后加起來。
這個稱雞蛋的方法與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算理是完全一致的,它們都是根據數的可分割性與可聚合性來完成這一實踐過程。有了這樣深入淺出的鋪墊,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就容易多了,這也為今后乘法分配律的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強化學生的簡算意識,讓學生體會簡算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研究課《簡算復習課》時,我們經過討論達成了共識:簡便運算并不是“換湯不換藥”的舊內容,學生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不僅只是鞏固運算定律的應用,如果學生只在計算題中甚至只在有要求的情況下才知道進行簡便運算,那么簡便運算的學習價值將會大打折扣,還有可能造成學生在數學和其他科目上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障礙。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到簡便運算的價值,強化學生的簡算意識與優化思想。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一個關于鋪地毯和刷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困難,每個學生都會有解決問題的策略,關鍵是在解決的過程中是否能夠抓住數據特征自覺應用簡算,體會和享受簡便計算帶來的快樂;能否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數形結合深刻理解乘法運算律內涵,體會到簡算的應用價值,并且滲透最優化的思想;能否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體會簡算的應用價值同時提升綜合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運算技能的掌握,還應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進而嘗試深入挖掘簡便運算教學的有效性。意識是一種“孕育”和積累,并不是簡單的“搭積木”式的過程,我們要讓學生獲取更充實的學習收益。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