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數學及其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尤其在當代,數學的影響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成為推進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從而使得社會也不斷地對公民的數學素養提出新的要求。顯而易見,生活,既是學好數學的出發點,又是學好數學的歸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突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料,適當地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學比例尺這節課前,先給學生上了一節準備課,讓學生們帶好上課需要的工具:卷尺、測繩、標桿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我們學校的操場,并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再讓學生畫出操場的示意圖,為新課的教學做鋪墊。
運用生活實例,領悟數學知識
數學學科高度的抽象性,決定了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鮮活的實例,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和感性化的材料喚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領悟并獲取所學的數學知識。
“周長”和“面積”是兩個極易混淆的概念,為幫助學生理解,我在教室地面上畫了幾個平面圖形,讓學生沿著圖形走一周,使之明白這就是“周長”;并告訴他們用笤帚掃過的地方便是“面積”。這樣,學生就很直觀地感受到 “周長”與“面積”的聯系和區別。在學習求商的近似值時,我設計了一組對比題:(1)每套成人服裝用布2.6米,1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2)每個油桶最多裝2.5千克油,要裝36千克油,至少需要多少個這種油桶?通過對比這兩道題,學生們明確了這樣的題目要結合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四舍五入”。
開發生活素材,豐富教材內容
由于受教學時間和其他因素的限制,編入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數學事實,有的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把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我結合寄宿班加餐的情況設計了一個練習:餐盒里的荔枝,如果每個人分6個正好能分完,如果每個人分8個也正好能夠分完,說一說,這個盒子里最少要有多少個?學生們對這樣的題目可感興趣了,很快就得到了答案。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例題改變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原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重視生活實踐,培養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的觀點、態度去觀察事物、解釋事物。只有讓學生多做有創意的實踐作業,才能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覺應用數學的意識,縮短學生心中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距離。例如:在講完正比例應用題后,我讓學生分小組運用所學的知識,測出學校旗桿的高度。這樣的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的素材自編生活習題,使學生明白數學就在身邊,應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
有人說,生活的邊界是教育的邊界,是數學的邊界。的確如此,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作為教師,必須要留心學生的生活內容,關注學生的生活范圍,記錄有關學生的生活資料,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把這些活生生的內容移進課堂,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它們。教師還應當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去開拓生活,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體驗到自己所獲得的是真正有價值的數學,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就感,從而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