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峪第一小學在三級課程建設中堅持以校為本,通過有效實施國家課程、創造性實施地方課程、特色化實施校本課程,使三級課程成為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整體,實現了人與文化、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
有效實施國家課程 實現教與學的和諧
我校在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圍繞“教什么、怎么教”和“學什么、怎么學”,通過教材研究、高效課堂研究、綜合實踐課程研究,實現了教與學的和諧。
教材梳理研究。學校組織教師研讀教材,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數學、英語教材上的知識進行分類梳理,編輯完成了語文、數學知識梳理校本培訓教材。教材梳理研究,為教師開通了讀懂教材的渠道,實現了理解教材和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統一,為教與學的和諧引航。
高效課堂研究。我校為了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與方法,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開展了高效課堂的研究。為了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語文、數學針對學科特點確定了五環節教學模式。語文教學模式為:設計預習→前測→導學解疑交流→檢測反饋→課外延伸;數學教學模式為:前測訪談→導學質疑→合作交流解疑→分層訓練→課后訪談。高效課堂研究實現了教師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統一,為教與學的和諧護航。
綜合實踐課程研究。為了拓寬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途徑,學校結合區域的資源優勢自主創建13個課程基地,并編制了《大峪一小綜合實踐課程基地活動手冊》,包含基地簡介、課程實施方案、學生評價三部分。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ASyHetrpvsAcUHlCAraAUg==,每個年級每學年選擇兩個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把教材中相同的知識點進行整合,設計實施方案,使活動有主題、成系列、見成果。
創造性實施地方課程 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
學校結合書香校園建設,努力打造書法特色課程,安排專職教師成立了小書畫家協會,并邀請社會各界書畫愛好者為協會的顧問,學校也因此成為門頭溝區書協的團體會員校。協會通過開展專題培訓、書法作品展覽、寫春聯等活動,給學生、教師、家長中的書畫愛好者提供了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
門頭溝區地方課程中有環保生態教育、素質教育拓展、勞動藝術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主要依托靈溪生態環保教育基地、琉璃渠勞動藝術教育基地、雁翅素質教育拓展訓練基地、齋堂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四個地方課程教育基地完成。學校還確定了 “親近自然,綠色環保;感受、傳承琉璃文化;鍛煉意志,體驗合作;尊重歷史,培養責任”四個活動主題,進行拓展學習。
地方課程的創造性實施,使學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效銜接,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促進了學生的和諧發展。
特色化實施校本課程 滿足師生個性化發展
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以辦學理念為指導,圍繞書香校園建設,開設了“人文素養、健體益智、藝術素養、巧手實踐、學科拓展”5大類33門校本課程,實現 “傳承文化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健康聰慧、多才多藝溫文爾雅、實踐體驗豐富生活、品詩讀書滋養心靈”5個目標。
課程分為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必修課程有古詩文誦讀、班本誦讀等。選修課程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按低、中、高年級段設置。校本課程開課前,學校舉行“我逛校本課程超市”活動,組織教師們現場進行課程內容的介紹和演示,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
為了有效推進校本課程實施,學校設計裝修了茶藝室、美食廚房和書法教室,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校本課程建設激發了教師的潛能,調動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在課程中和諧發展。
在三級課程建設上,學校圍繞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不斷完善和諧的課程體系,使三級課程的每個層面、每個環節、每個點都滲透和諧的文化元素,讓和諧的文化沁潤教師、學生、家長,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實現文化育人、文化立人,是我們今后繼續努力的方向。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