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具有濃郁現代化氣息的農村小學。學校圍繞“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依據學生需求,依托本地資源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彰顯學生個性特長。
結合本地實際,挖掘課程資源
我校是一所山區小學,坐落在慕田峪長城腳下懷沙河畔,通過與社會各部門多方聯系,我們把慕田峪長城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資源進行開發;我校所在的渤海鎮是懷柔區最大的一個果林鎮,這里有馳名中外的懷柔板栗,因此我們以板栗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渤海鎮是革命老區,我們充分挖掘這一課程資源,將民族英雄紀念碑、敬老院等作為學生的校本課程活動基地;冷水魚養殖是渤海鎮的支柱產業之一,自1994年起我校多次組織師生參觀虹鱒魚養殖場,并聘請養殖專家為學校科技活動校外輔導員,如今虹鱒魚養殖小組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近兩年,我校把虹鱒魚的孵化作為學生研究的課題,隨著研究的深入與學生們的大力宣傳,養殖場越來越多。
學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起步比較早,是北京市電化教育優類校。學校通過整合信息資源,有步驟地向有需求的學生家庭提供電腦設備,讓學生用學到的信息化知識,以及當地的主導產業板栗種植、虹鱒魚養殖的知識,不斷提高家長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真正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發揮作用。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我校把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整合、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研發校本課程。
多元并舉,構建優勢互補的校本課程體系
我校開設了門類豐富的課程,內容不重復、互為補充。在主題活動日,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各門課程在不同地點由不同教師進行授課。
研究型學習類課程內容:我和板栗交朋友(板栗概況);我的種子快發芽 (板栗育苗);我幫小樹做健身 (樹上管理);我幫小樹把根扎 (樹下管理);我把板栗帶回家 (收獲與儲藏);我給板栗換容顏 (板栗的嫁接);板栗的旅行(板栗的銷售與加工);板栗的文化。
綜合類課程內容:人文類——手工編織、根雕、高蹺、竹馬;科技類——虹鱒魚養殖、鱘魚養殖、電腦繪畫、網頁制作、電腦DIY;藝術類——聲樂、舞蹈、硬筆書法、軟筆書法、田徑、籃球、乒乓球;社團類——小記者社團、校園廣播社團、校園劇社、電子報社、小電視臺。
經典誦讀類課程內容:《弟子規》《論語》《老子》《唐詩誦讀》《宋詞》以及文學名著。
社會實踐類課程內容:以家鄉古跡為課程基地的系列社會實踐類課程內容;以“學生周圍生活環境——渤海鎮敬老院和渤海鎮的村子”為課程基地的社區服務類課程內容。
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選擇;通過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內容和有效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張揚學生個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研究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幫助學生參與實踐獲得豐富體驗。學校通過社會實踐類課程的實施,讓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形成集體意識,增強人際溝通能力;通過社區服務類課程的實施,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通過以“學生興趣”為主線的課程,保持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養成實事求是的正確態度、初步了解探索科學的基本方法,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通過以“家鄉的板栗”為主題的課程,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境的意識。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著眼于與當地資源的有機結合,本著為當地經濟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服務的目的,通過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選擇,彰顯個性,最終實現“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得到最大發展”的辦學目標。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