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鎮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農村小學,現有103名教師,32個教學班,1500名學生。學校確立了“激活潛質,奠基未來”的辦學理念和“活力教育,潤澤生命,辦適合多方發展需求的學校”的辦學目標。我們努力把今天的教育和學生的發展、學生的未來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構建發展優勢智能、張揚學生個性的活力課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多種體驗、發現自我優長、勇于實踐探索、學會伙伴合作、實現自主發展。
活力課堂導向——學習方式“三極融合”
我們認為,教育就是在特定情境下使學生自主實現全面發展的過程。據此,我們將教學理解為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成果,而是為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提供有效的幫助。所以,我們嘗試將課堂教學改革從三個維度入手:一是課前個體自主學習;二是課中小組合作學習;三是針對前兩者無法完成的任務,沿用借助講授的接受式學習。個體自主學習,強調教師的目標引領和方法引領;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內容的適切性和過程的全員參與;接受式學習,強調認識問題的視角、解決問題的方法須從學生出發,解決問題的過程須學生的真實參與,教師不能自說自話。
活力課堂模式——“五環節教學”
五環節課堂教學,即“自學檢測—互學解疑—導學提升—達標測評—自學引導”。自學檢測,相當于傳統教學的作業檢測,檢測效果借助教學軟件即時反饋。檢測的目的不是為了教師更好地講,而是為了確定哪些內容可以不講。互學解疑,即將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嘗試解決。導學提升,即對合作學習后遺留下的問題通過教師講解解決。講解突出換位思考,啟迪思維,有效互動。達標檢測,即以習題檢測方式驗證教學效果。自學引導,即布置下一輪預習任務,下發導學資料包,結合預習任務做預習方法指導。
活力課堂前提——有效導學
有效導學是生成活力課堂的關鍵,實施方式是資源包導學。資源包包括:以任務方式明確學習目標;以問題鏈方式形成學習導航;以問題對應資源方式引導學習方法;以微課程方式解決疑難問題。導學特點是:確定目標突出學生視角;問題鏈要體現學習過程;資源體現與學習內容結構的對應和方法的類同;微課程簡明扼要,短小精煉。導學目的是將新知學習轉化為運用已知知識的拓展練習。
活力課堂特征——“生進師退”
“生進師退”,是指不管是課前還是課上,我們看到的多是學生活動,但教師的引導作用卻無處不在。預習中教師提供的看似“顧左右而言他”的資料,實際上是結構清晰的方法引領;課堂上看似平常的“你是怎么想的”教師追問,實則以學生的回答替代了教師的講解。這種授課方法,由于學生對同伴的關注,比老師的講解更具吸引力。
活力課堂實施條件——數字化教學
我們引進的“云極塾”智動課堂系統即“以平板電腦為學習終端的個性化學習系統”,不僅實現了課前教師扶助下的個體自主學習,而且為課堂學習效果檢測的即時反饋、個人學習成果的班內展示共享、小組合作學習時的有效分工與交流等提供了現實可能。在這一系統的支持下,傳統的課前自學、課堂教學、課后作業融合成了一個統一的學習過程,并使教師變得無時不在,無論課上課下都能影響學生,這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根本變革。
我們引進的另一“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以電子教材為介質,實現了教材、教參、教輔、教案的四位一體。其強大的備課工具系統和便捷的資源檢索、運用、存儲系統,使教學成果共享和個人成果積累。
兩大系統支持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師互動、人機互動,為個性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班級授課的融合提供了平臺,給活力課堂帶來生機。
活力課堂的研究,盤活了信息化資源——借助“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我們有了數字化教材、嵌入式教學資源,還實現了教學資源融通與共享,實現了智慧共享;激發了師生潛能——課前預習包中的學習目標、自學導航、學習資源等內容的設計,既有利于學生學習,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現代信息技術的引進提供了人機互動、機機相通的新型數字課堂環境,實現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班級講課三種模式的融合,實踐了自學、互學、導學、測學、擴學五環節課堂學習模式。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