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學校60年辦學的梳理和對未來教育的思考與展望,我校確立了幸福教育的價值追求,整體構建了幸福教育的文化體系。我們緊緊圍繞幸福教育學生的發展目標,讓幸福文化逐漸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中落實和凸顯。
走上實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
當我們把幸福作為學校價值追求以后,我們就不斷地問自己:我們的學生是否真的幸福?循著這樣的思路,近幾年我們一直在不斷追問自己、追問學生——
一問:學校環境很好,老師特別負責,還經常參加大的活動,學生就幸福嗎?靜心思考:這只是學校給予學生的一些最基本的需要,還需要關注更多的學生。于是,我們以“走進民族藝術”為主題,開設了7類24門校本課程,并采取各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
二問:發現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機會多,學生就幸福嗎?基于學生的需要,我們開設了他們喜歡的課程,動員家長的力量開設了學校能力達不到的校本課程,讓更多的學生找到了自身的特長,也讓他們不斷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但我們認為,這還只是我們一廂情愿提供給學生的,不一定全是學生自己需要的。
在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中,學生提出開設選修課的要求。于是,我們在學校空間很緊張的情況下,開設了20多門選修課。
三問:有了諸多的校本選修課程,學生就可以更幸福嗎?學生在校絕大多數時間是在課堂上學習國家規定的統一課程,因此,要讓學生感受幸福,最務實的方法就是走上幸福教育的主渠道,成就“幸福課堂”。
探尋“幸福課堂”的本質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幸福自我”有以下特點:有自我實現的愿望、能過有意義的生活、能捍衛自己的特殊性并以自己的特殊性參與活動、會愛。積極心理學也認為自我幸福感來自于自己的優勢和美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從這些理論中不難發現幸福的因素:有美好的動機、有主動的行動力、有自信的成功感,這三個因素組成了一個動態的自我發展過程。那么,滿足以上幸福因素的課堂是哪種課堂呢?
首先,我們思考了課堂的本質,是引領學生生命發展的主渠道,是學生產生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不斷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地方。而要想實現自我發展,就要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其次,我們思考了自主學習的實質是什么。以美國心理學家齊默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的實質是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因此,自主學習具備三個要件:一是強烈的學習動機;二是明確的學習思考路徑,針對要學習的內容,知道需要經歷的思考步驟和用到的方法;三是良好的心理體驗,即學生在良好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氛圍中愉悅地學習,收獲學習成就感。
毫無疑問,能夠實現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課堂——自主課堂,就是我們尋找的“幸福課堂”。
進行自主課堂研究,讓學生真正有幸福體驗
為了讓學生有真正的幸福體驗,我們總結并實踐著自主課堂的“兩個重要基礎”“三大教學環節”和“五項評價標準”。
1.關注自主課堂的兩個重要基礎
自主來源于兩個基礎,一個是對自我的了解,一個是對外在世界包括學生學習知識的本質的追問。與此相對應,教學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研究學生,二是研究教什么知識。
研究學生已經具備了什么?(知識和技能,興趣和需要,方法、習慣和思維方式)還缺什么?困難和障礙是什么?把學生的實際狀態作為教學的起點和出發點,作為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之一。
深入研究教什么,教原理性知識。所謂原理性知識,就是揭示事實或現象背后某個道理的知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要知其所以然”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找到每次教學中最本質的知識、最核心的知識。
所以,我們改革備課,首先要求對學科知識體系進行整體研究,明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構建知識樹,知識框架;其次分析單元和本課書或這個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進而挖掘這個知識背后的知識,弄清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學生知識的生長點更加清晰,教師才能做到清清楚楚進課堂。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改進備課的項目要求,重點清晰下面幾點:研究理念、背景分析(教材主旨、表達;學情)、達成目標。
2.實踐自主課堂的三大教學環節——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學生學習的過程來看,自主課堂有三個大環節:自主發現并提出真問題、自主體驗探究中解決問題、自主梳理延伸學以致用。
在自主課堂的三個大環節中,教師該做什么:
第一環節:教師要創設喚起學生學習需要的問題情境(提出真問題);讓研究的問題來自學生的生活。這樣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學習的價值。
第二個環節: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強調學生獲得自主發現的體驗。教師“退一退”,讓學生有更充分的交流;教師“等一等”,讓學生思維的時間更多一些。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巧妙進退之中得以展現,并且要設置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環節(真合作、真探究),關鍵處進行點撥提升等(教師的真指導),激發學生深刻思考核心提問(進行真思考)。
第三個環節:強調自主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獲得學習的方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所以,我們注意讓學生來梳理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方法,并歸納總結,進而回歸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3.創新自主課堂的五項評價標準,實現師生的發展和成長
自主課堂的研究促使我們將研究指向學生健康自我自主發展的課堂評價標準,在常規評價項目中,我們增加是否有質疑,是否有觀點交流和思辨交鋒,是否有學生間相互支持與欣賞,是否有與同學的合作研究,是否有反思收獲五項評價內容。上課之前,每位教師都要自己設計好本課的評價單,讓自己,也讓共同參與研究的其他老師明明白白地評自主。
同時也在探討學生的健康自我學習行為評價,是否做到五個一:提出一個自己要研究或不懂的問題;發表一個自己的獨特見解;發現同學或老師的一個智慧思考方法;實現與同學的一次合作;獲得一個方面或一點上的認識發展和提升。
自主課堂研究初見成效
學生的變化:從研究老師提出的問題,走向研究學生遇到的、自己提出的問題;從會聽講,走向會發問、會思考(會學習);從學會知識,走向學會方法、運用方法;從師、生單向交流走向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流。
教師的變化:由僅僅關注學生知識學習到更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情緒、思維、創新發現等)。以前教師上課特別期盼一切順利,現在老師期盼課上有質疑,有不同意見,更感謝那些出錯的學生。
如果說以前的課堂上學生是被動“自主”,今天的課堂就有了主動“自主”;以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給學生幸福”,今天的課堂是學生自己感到了個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成長。另外,在教學模式的探索上,學校初步形成學科特色。
自主課堂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只是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探索解決,如教材中教學內容整合問題、學科整合問題;教師學科知識素養不夠和學科知識中學科核心概念把握不清問題;各年段教學中、不同層次學生開放與自主的程度把握等問題;有了理念的思考但實踐中缺少有效策略的問題。把自主課堂做成“家常菜”還是我們很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