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早在2009年聯合下發文件,倡導積極開展志愿服務精神教育,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培養學生志愿服務的意識,使學生獲得志愿服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入推進實踐育人機制建設。
中小學生志愿服務的思路
1.找準定位
中小學生的志愿服務一是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設定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實踐形式。小學生重在樹立志愿服務意識,中學生要把集體組織和個人自主選擇結合起來。二是要堅持常態化,學生志愿服務要與所在學校、社區的需求相結合,不斷拓展志愿服務的途徑和平臺;要與學校社會服務的功能相結合,發揮優勢,注重特色,形成校內外銜接互動、各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格局。三是要堅持適度激勵,學生志愿服務應當以自愿為前提,以鼓勵、支持、引導的方式進行,教育部門、學校應建立適度的激勵評價機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2.形成常態
志愿服務活動要形成常態機制,就要結合學校特點和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定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實踐內容。學校應結合區域實際、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使每個學生都有相對固定的志愿服務崗位;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一定量的志愿服務活動;通過課堂教學深化志愿服務精神教育,使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更加深入學生內心;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導、組織學生以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等方式,積極踐行志愿精神;通過師資培訓、組織管理、評價獎勵等舉措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期開展,并形成長效機制。
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以學校為單位,以班級或小組活動為主。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小學以集體組織為主,中學以集體組織和個人自主選擇相結合。要發揮區縣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指導作用,把志愿服務精神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定期研究、積極推動,在實踐中探索好的經驗和做法在全市分享,逐步形成常態運行機制。
中小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施措施
1.編制中小學生志愿服務手冊
編制《中小學志愿服務手冊》(以下簡稱《手冊》)的目的是使志愿服務教育有章可循。小學階段的《學做志愿者》,主要是介紹志愿服務的歷史、基本知識、志愿服務各項活動等,對小學生進行初步的志愿服務啟蒙教育。中學階段的《踐行志愿者》,主要指導學生如何注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者,了解志愿者的基本技能,進行志愿服務知識的普及和志愿服務精神的教育。《手冊》的編制彌補了全國在開展志愿服務精神教育方面的空白,倡導中小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學校和服務社會的各項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技能通過多方面的體驗開展有意義的志愿服務,不斷增強中小學生對他人、社區以及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社會參與意識。
《手冊》的使用主要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主要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課程為依托,并將志愿服務精神教育融入各門課程、班會、學校主題教育活動中,在全市中小學校系統地開展志愿服務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學習領會現代志愿服務理念、志愿服務精神,結合《手冊》內容進行志愿服務精神教育,課外結合學校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實踐,通過實驗摸索出一套區域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有效經驗和實踐模式。
2.建立校內服務崗位
各學校整體部署規劃志愿服務活動。一是立足活動載體,結合學校環境和資源開展有效的志愿服務活動,切實使服務學校、溫暖校園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可以全面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二是深入研討分析,建立健全學校志愿服務機制,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的服務崗位,建設和實施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做實志愿服務。三是堅持組織到位、保障到位、項目到位、宣傳到位的志愿服務工作方針,推進志愿服務科學發展。四是打造品牌項目,形成相對完善的志愿服務項目結構,通過在全校征集志愿服務標識、行動口號,進一步宣傳、動員、號召全校學生傳播志愿理念,激發他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拓展學校文化的特色。
從今年開始,引導學校開展志愿服務周設計活動,利用寒暑假、節假日和學校自主排課,結合校內資源和學校周邊資源,設計、組織、實施好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自主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情況做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
3.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
為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明確各學段中小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側重點,引導學生開展多元多樣的志愿服務體驗活動。北京市建立社會大課堂志愿服務基地,為學生志愿服務創造良好條件和氛圍。提倡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和個人提供志愿服務;提倡在各領域和大型社會活動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倡導學生利用寒暑假,集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把常態化志愿服務與重大活動、重要節日的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殊意義紀念日設立不同主題的學生志愿者服務日(如重陽節、學雷鋒日、公民道德宣傳日、國際志愿者服務日等),組織開展全市志愿服務活動。
目前,各學校已經形成不同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如組織學生到公共教育基地做小導游、與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手拉手、幫助有殘障的學生等活動。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在組織方式、活動序列常態參與等方面積累了經驗,逐步形成志愿服務教育的不同層次,初步探索了志愿服務常態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