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關村中學為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開設了校本課程——多元文化欣賞,并對此課程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和探索。學校開設此課程的目的是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又能致力于傳播文化并整合多門學科知識,讓學生終生受益,以實現教育的真正目標。
多元文化欣賞課程以人為本,尊重教育個體的差異和多元,以不同的文化為內容,以多媒體傳播為介體,立足欣賞,試圖通過對話和溝通,引導學生在當今社會多元發展的背景中體會“差異的美麗”和“多元的豐富”,從而理解和包容異種文化。同時,試圖通過課程內容的豐富選擇,讓學生在文化比較中學會理解、尊重、包容,體現不同而和,并根據自己的生活喜好選擇影響自己后續學習、生活、工作的文化進行更加深入地學習,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社會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知識只有批量、持續展示,才能體現好的教學效果。于是,課程開發小組在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課程內容以“專題”形式呈現的課程策略。自2007年以來,課程開發小組先后制作了十個專題1000余個“5分鐘微課程”,充分體現了該課程的多元性。十個專題具體如下:
國歌國旗。該專題著重介紹了中國、荷蘭、法國、美國等國家的國歌與國旗的歷史,引導學生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歷史軌跡下產生的不同的文化。
音樂。該專題介紹了中外名家名曲、搖滾樂、爵士樂、輕音樂、歌劇、舞劇、現代音樂、流行音樂、音樂劇、戲曲、電視、動漫音樂及學生作品等。
美術。該專題介紹了中外名家名畫,古今中外建筑,古代服飾,中外古今雕塑、藏書、收藏及學生作品等。
實事主題。該專題主要結合重大事件來開展,如在教師節時制作“教師節專輯”,講述老師們的故事;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制作“百年奧運”專題,講述奧運會發展的歷史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價值。
傳統節日。該專題著眼于傳統節日中涉及的人和事,向學生展示我國傳統文化,對其進行全方位教育和熏陶。
復活的軍團。該主題以介紹西安兵馬俑為主,整合了歷史、物理、軍事以及文物等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感悟我國歷史文明。
我們的地球。該主題整合了天文、地理以及生物學知識,介紹地球的形成、結構與生態系統等。
古代希臘神話與英雄史詩及古希臘戲劇。該專題介紹了古希臘的文學和藝術,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學淵源。
中國古代圣賢。該專題主要介紹了中國儒家、道家和兵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老子和孫子等,展示中華兩千五百年文化積淀的人生智慧與謀略,以及本土宗教信仰中的道德哲學與精神濃縮。
學科。歷史組參與制作的《光輝歷程》,以組織學生學習黨史為主,展望未來;地理組參與制作的《大國的崛起》,讓學生在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懂得聆聽歷史……鼓勵師生參與,增強師生的實踐能力。
為達到教育目的,增強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擴大師生的參與度,基于多媒體互動的教學思維方式,我們根據課程片呈現的相關線索設計出有獎問答等開放式參與形式。同時,我們在課程內容編排上更注重層次感,實現在一個主題課中,先“走近”再“走進”再“感悟”,促進學生對某一主題逐步深入地了解和探究。
學生的認可與參與是課程教學效果的真實體現,通過抽樣調查,學生對《多元文化藝術欣賞》的認同度逐年提升。2012年7月,學校召開了多元文化欣賞校本課程學生座談會,會上學生們踴躍發言,氣氛十分熱烈。初二年級的尹同學表示:“多元文化欣賞,讓我們了解了各國文化的差異性,進而尊重各國文化的內涵,使我們獲得了多方面的知識。”高一年級的陳同學也表示,“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心靈溝通的橋梁,每天下午5分鐘的多元文化賞析成為我們了解世界文化的一個窗口”。■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