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推進各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各地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全面探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各種措施,同時,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觀”深入人心。本期,我們將分享上海和天津兩個城市在此方面進行的深度思考與特色探索。
2011年以來,教育部先后與31個省份簽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明確了各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與任務?!犊h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開啟了覆蓋各級政府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考核評估制度的歷程,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制度性保證。
“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觀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追求
教育公平已成為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訴求之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務。然而,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更迫切要求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整體質量,因此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指向全面的戰略目標,包含著“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兩個基本要素。各級政府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
鑒于上述原因,不同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體現為不同的工作重點:欠發達地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的任務更為艱巨;發達地區在辦學條件標準化、保障教育基礎條件公平的前提下,縮小校際差距、緩解擇校熱、尊重教育對象的差異,才是教育公平更為本質的要求。因此,如何解決“當前社會需求與教育供給總量的短缺性矛盾,轉變為優質教育供給不足產生的結構性矛盾”,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責任型政府的職能則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積極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方位保障體系的建設,以落實責任型政府之職責。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當前政府的職能重點正在從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向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發展。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需要發揮各級政府統籌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優勢,來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政府對資源配置統籌作用,重點將轉向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包括需要優先關注與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密切關聯的教師、課程等資源的配置,從配置策略上需要從單個要素優化向不同要素組合方式優化發展,從配置目標上應體現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擴大。
三是教育更注重對個體差異的尊重,鼓勵學校從實現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同質化”辦學向“多元化”辦學理念的轉變。教育公平不再局限于統一性的平等,也承認差異性的平等。為不同能力和不同個性的學生創造適合的教育機會和條件,應成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的價值追求。
《規劃綱要》提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預示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必將由“單純的機會公平”向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公平”發展,推進的關注點從受教育機會轉向教育的過程和結果。
“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完善與創新內涵發展的機制
實現“有質量的公平”是我國不同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終任務。盡管不同地區對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但都面臨著工作重點如何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共同任務,都要注重鼓勵和引導每一所學校從自身實際和內在發展機制出發,尋找適合本校和學生實際的辦學路徑,義務教育要實現向內涵式發展方式轉型,必須建立推進機制。
一是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注重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質資源的輻射與共享機制。教育的發展水平往往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當城市發展已進入城鄉一體發展的新階段,實現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就成為義務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就是要推動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郊區農村輻射,通過建立合作交流、定點幫扶、城郊結對等聯動制度,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促進校際均衡發展。就是要實施市區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和特色學校對遠郊和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學校進行委托管理,讓優質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輻射和示范的作用,讓農村學校從“生源流失”轉為“生源回流”,實現這些學校的高起點和高水平起步發展。
二是要豐富“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內涵,注重建立學校自主發展提升能力的機制。校長是學校課程實施和質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是決定國家課程校本實施成效的關鍵因素。豐富“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內涵,就是要重視提升校長對課程價值的引導力與學校課程規劃的決策力,使校長逐步掌握把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落實為學校課程計劃的基本方法。就是要重視提升校長對教學有效性的關注力與課程實施的指導力,引導校長把教學基本規范內化為領導教學活動的自覺行動,把課程標準轉化為學校的教學基本要求。就是要重視提升校長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判斷力與團隊建設的引領力,使校長能圍繞課程目標和要求,帶領教師敏銳地捕捉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加強反思和研究,尋找對策與方法,提升教師對課程與課堂的研究和執行能力。“校長課程領導力內涵”的豐富,是真正促進學校自主與內涵發展的源動力。
三是要加強教育思想的引領,建立完善與創新的教育評價機制。“有質量的教育”是每個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期望。對教育質量的評價既關乎結果,又關乎獲得這一結果的過程。它兼具了激勵、反饋、鑒別等多種功能。因此,加強教育思想的引領,就是要提升教育轉型期區域教育行政領導的專業素養,要改變教育行政部門僅僅依靠經驗作決策的弊端,培育教育行政領導者基于實證的決策能力,著眼于優化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研究和完善教育質量標準,下移教育教學管理重心,培養專業化的評價隊伍,提高教育發展的品質。就是要突破以升學率為單一評價標準的瓶頸,鼓勵與形成“不挑選生源,不爭搶排名,不集聚資源”的風氣。學校根據各自辦學實際,努力“辦好家門口的學?!钡恼_導向與價值追求,引導區縣通過“進步”的視角,來關注與評價學校的發展,以體現對教育公平的深層次追求。就是要突破把“高利害”測試視為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唯一方式的禁錮,建立基于包括學習成就、幸福指數、身心健康、學業負擔、教學方式等“綠色”評價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的健康成長,以體現教育的本原價值。
實踐證明,義務教育從資源均衡階段向內涵提升階段的發展,最終將要面臨著關注質量提升、實現有質量的公平,這是社會轉型時期,教育融入社會文明發展中的必然選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