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喜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一點不言而喻。怎樣更好地彰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符合學生的口味?我們選取各年級的一個自然班進行了兩項調研:一是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學校周邊資源單位,最重要的是知道學生的需求,我們對于考查地點的設置,充分考慮了對于周邊資源教育功能的開發,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二是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內容。這正符合了我校的課程文化主題——“基于學生需求,自由享受”的理念。
我們設計了以下兩個調研內容發放給學生:第一,下列單位你是否去過?去過幾次?其中哪些內容你最感興趣?(分別列出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環保體驗館、百公坊、明城墻遺址公園、同仁堂制藥廠等30家單位);第二,從以上單位中選出你最感興趣的5個,按去的愿望排列,然后根據場館內容寫出你最想了解的內容是什么?
此外,我們對一些學生進行了隨機訪談。別看他們年齡小,選擇場所時,他們考慮了距離、類型;選擇內容時,他們考慮了培養科學精神、養成環保意識、了解民族特色、接觸社會等;選擇方式時,他們考慮了參觀、調查、體驗、動手;選擇授課教師時,他們考慮了教師、大伙伴、家長、校外輔導員等。
隨后,我們組織科學、美術、思品、信息等多學科教師成立研究小組,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歸納、總結,形成了基于學生需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分析小學階段的發展規律,確定四條課程途徑:情感之旅、實踐之旅、探秘之旅、創新之旅,每個課程路徑中要實現4個培養目標,共計16個教育目標(見下表)。
表內的16個教育目標,我們稱之為行為導向詞語,意在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在六年的小學教育中,把這16個教育目標分階段、有重點地落實在行為上。同時,我們還分別針對探秘之旅、實踐之旅、情感之旅和創新之旅,編寫適合本校學生的綜合實踐課程實施指導手冊。
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接受能力,我們在呈現結果和評價上體現出與其他課程的區別,基于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年齡段,我們采取了不同的參與形式和展現形式。如參與形式上,有低年級的繪畫、口語交際、參觀,中年級的感謝卡、調查問卷、自編童謠、提議單,高年級的任務單、學習單、行動指南、服務崗;展現形式上,有低年級的繪畫展、故事匯、作品展,中年級的展演、展示、成果集,高年級的作品展、匯展、服務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