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點評:
大興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建設,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親近自然、了解社會、完善自我三個內容領域來整體設計和開設課程,同時,讓這一課程資源實現了區域共享。
為了全面推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建設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及特色教育,解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困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興區建立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基地內設有1個生活體驗教室,9個實踐體驗教室,2個科學探究教室,1個拓展教室。基地室外劃分為種植區、活動區、拓展區、采摘區、垂釣區等幾個區域。目前,大興區43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每學年來基地進行一天的實踐活動,學生在一天中按照基地安排的課表上5節實踐課。在區內部分學校的要求下,我們還利用每周的空余時間安排部分學校其他年級的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讓區域資源達到全面共享。
基地建設以課程建設為主,利用課程的開發建設推動基地的全面發展。課程結構設置涵蓋了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藝術實踐等內容,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基地課程結構設置兩個領域與五個課程類別。兩個領域: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五個課程類別:生活體驗、實踐體驗、農耕文化、科學探秘、運動拓展。每一個課程類別又分設不同的課程主題,目前共計21個課程主題。如實踐體驗類別中,分設巧手設計與制作、爭做能工巧匠、奇異的空間創意、多彩編織獻愛心、我型我塑、種子的妙用、多姿多彩的軟陶工藝等10個課程主題。又如,農耕文化課程主題中,包括傳統種植與現代科學技術、土壤與種植研究、探秘百草園3個主題。在實踐活動課程設置上,我們設置的都是學校不能實施或者是難以實施的實踐活動課程,發揮了基地的教育功能。
每次實踐活動結束后,各校都會把學生的活動感受上傳到基地郵箱,學生們用稚嫩的語言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大興九小崔從博同學寫道:“快樂的時光總是溜得太快,我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帶著滿意的笑容,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實踐基地。我對這片充滿知識和樂趣的地方悄悄說:‘快樂的實踐基地,我一定會回來的!’”
今后,基地將充分利用本地區周邊資源,包括汽車零配件生產基地、草莓基地、葡萄基地、果樹基地等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教育。除了完善適合小學生的實踐課程外,基地還將開發10~15門適合中學生活動的實踐課程。所開發的課程強調實踐性,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個別差異。活動項目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有豐富的教育性和實踐性。■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