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放作業內容多用“加法”,提升學生能力
新課程作業設計應努力做好“加法”,開放內容,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
課內+課外。學習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戰》,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學習了《新型玻璃》,可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知道玻璃的作用和特點。
學科+學科。各學科作業設計可以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習+實踐。進行綜合實踐課的研究,引導學生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學生走進北京胡同四合院,了解民居文化,品嘗美味小吃,制作風箏剪紙等。
2.彈性安排作業重“減法”,發展學生個性
作業量分層,即根據學生情況提出不同量的作業要求。對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適當減少作業,甚至不留作業;對于學習能力較弱、自控能力較差、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可適當布置一定量的作業。
各科教師會根據當天所授課內容,對書本上的作業進行整合和難易程度分析,對一些難度系數大的題目進行減免,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布置作業。
針對每個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差異,減少教師的“規定作業”,給學生留足空間,讓學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自己布置作業。這種方式在中高年級更為可行。
3.豐富作業形式用“乘法”,培養學生興趣
設計多樣化的、富有趣味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預習作業——趣味橫生。在學習《將相和》這課前,學生先行觀看京劇《將相和》,了解人物特點,激發學生興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滿足與快樂。
積累作業——積淀文化底蘊。為豐富學生古詩文詞句儲存量,提高鑒賞能力,豐厚文化積淀,讓學生積累各類古詩文詞句。我校中年級學生有自己的《采蜜集》,學生在不斷地積累中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4.研究型復習課靠“除法”,尊重學生自主
學生到了高年級,我們鼓勵學生對單元知識點進行整理,建立知識框架,找到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對易錯點進行梳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學習興趣的培養,能力的養成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