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認為,教師應該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以核心話題為主線進行互動式教學,從而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活動,我們在外研版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文“Module 8 My past life”的聽說課中,進行了嘗試。
確定核心話題,做好互動準備
教師在分析本課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設計核心話題,并進行教學構思。本課的核心話題是談論過去的生活,該話題為學生所熟知,有利于開展聽說等語言實踐活動。
教師確立核心話題后,對課堂的大致框架進行初步構思。首先在導入部分播放英文版的歌曲,隨后進行師生猜謎活動,引出本課具體話題——通過哪些問題可以詢問他人過去的生活?順利引導學生完成第一個聽力練習。針對第二個較長的聽力文本,采用表格挖空的方法鍛煉學生記錄關鍵信息的能力并再次深化了解本課主題。在輸出部分,設計了兩個口頭輸出任務:一個是學生兩人互動,以陳述句的形式相互談論自己過去的生活;一個是學生小組互動,以采訪的形式,談論自己過去的生活。
采用互動方式,實施課堂教學
Step 1 : Lead-in
隨著學生所熟知的懷舊兒歌《童年》(英文版)的播放,一張張本班學生童年時代的照片呈現在屏幕上,本節課的核心主題也就凸顯出來。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猜謎競賽環節:Who are they?
1.He was born in 1998.He was born in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He is interested in cooking.
2.He was born in 1997.He was born in Zhejiang Province.He is called Chinese Obama.
3. She was born in 1998.She was born in Jilin Province.She is always energetic.
設計亮點:在猜謎活動中,教師沒有采用教材所提供的幾個科學家的生平呈現be born句型,而是選用了本班同學的例子,學生的思維格外活躍,為學生的積極互動提供了有力幫助。導入部分的設計不僅鞏固了be born句型,也為后面教師的提問埋下了伏筆。
Step 2: Pre-listening
猜謎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If you want to know about one’s past life, what questions will you usually ask?”學生自然回答:“When and where were you born?”教師隨后提問學生:“When and where were you born?”
教師繼續進行開放式提問:“What more questions will you ask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is or her past life?”學生回應:“What’s your primary school?” “Who is your first teacher?”……
設計亮點:be born 的問答是本節課所要求掌握的內容之一。教師利用猜謎活動,要求學生思考:該如何詢問他人過去的生活?學生在接受一系列關于出生時間和地點的信息后,自然會對出生的時間和地點發問。在這里,教師即刻作了一個practice環節,要求學生匯報自己出生的時間和地點。詢問他人過去的生活肯定不局限于出生的時間和地點,教師在這里又提出了與主題相關的問題“What more questions will you ask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is or her past life ?”
Step 3: While-listening
Listening Activity 1:教師要求學生朗讀如何詢問他人過去生活的6個問題。在聽力連線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想知道他人過去的生活,可以從幾方面入手(板書):birthday,birth place,first school/teacher/friends, character,板書所呈現的就是對本課所要求掌握的主題內容的梳理。
設計亮點:教師把這個聽力練習設計成了圍繞主題,承上啟下的橋梁。在學生做完聽力連線后,教師并不急著進入第二個聽力文本,而是進行小結,強調對話題的再次梳理。教師注意詞匯呈現情境的真實和趣味性,比如說naughty和well-behaved兩詞,事先拍攝兩張班級學生的照片:一位學生正搬起椅子準備“戰斗”,一位學生正埋頭認真寫作業;單詞的含義不言而喻,照片的對比性加深了學生對這兩個單詞的印象。
Step 4: Post-listening
這是學生口頭輸出的環節,教師設計了學習情境,突出了層次性。
Pair-work:聽力輸入的內容是兩人的對話,所以在第一個聽力輸出環節,教師安排兩人對話:Talk about your past life,并參考黑板所給出的模版:I was born …My first school…My first teacher…He/She was …My first friend was…He/She was…學生基本能流利地進行描述。
Group-work: group-work的任務設計加大了難度,更是對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語言知識的一個挑戰。教師事先給出情境:10年后同學們要參加一個類似《魯豫有約》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將詢問你一些有關童年的事情,三人一組,呈現訪談節目現場。
設計亮點:在最后一個小組活動的任務設計中,教師同樣注意教學互動:用10年后的一個訪談節目制造出互動氣氛,以1分鐘的視頻訪問作為范例,內容是學校的一位教師扮演主持人,采訪其他兩位教師,詢問他們童年的生活。在展出環節,學生能用到黑板上character這部分所提供的拓展詞匯,進行生動而又真實的展現。
Step 5: Conclusion
簡短的視頻播放:Life is about moments,并要求學生思考:What is life like?
設計亮點:這是主題升華部分。視頻呈現的是一個小女孩很快地由出生到變老的過程,看完令人無限感慨:How time flies! 學生結合開頭播放的他們自己童年的照片,可以進行深刻思考,here,now,this moment will become our past life,so cherish every moment of life !
這節課的教學特色是突破教材限制,突出核心話題主線,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師生、生生的互動式學習;實現了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話題既是起點也是重點,用一根主線連接各個小情境,使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環環相扣,整體推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