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全面的引導和支持下,學生與知識、同伴“三位一體”的交互過程。本文的教學互動特指師生、生生之間為了實現特定教學目標而開展的人際交互。教學互動的有效性指師生、生生互動行為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指的是課堂教學結束后,學生在數學知識、能力方面的發展變化,即實現了特定的教學目標;效率主要指時間的充分利用。效益強調師生在課堂上所付出的努力要最小化,且要發展學生的一般能力。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只有提高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有效性,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升數學課堂教學交互的有效性是我近幾年教學中關注的重點。教學交互有效性的提高有賴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實施和反思能力,更有賴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實踐層面,我認為應該課前和課上并重,進行一體化教學設計。
1.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交互的效率
在預習中,要讓學生做到對新課的內容基本了解,保證上課時能夠跟上教學的節奏;要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重點、難點;要讓學生找出自己知識的缺陷。
為了保證預習環節的順利進行,我們在學生導學案中設計了供學生填寫的“預習計劃表”,讓學生在計劃中明確學習的內容,包括概念、定理、性質、法則等,整理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掌握了什么知識?并從知識和方法上做出小結。比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時,學生的疑惑主要有:什么是形狀相同?全等三角形是不是相似圖形?通過自主預習,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對某些問題模型也形成了初步判斷,為課上的深化理解做了有效鋪墊。
2.學生辨析討論:保證課堂教學交互的效果
在課堂上,對于學生預習過程中出現的沖突觀點和疑難問題,教師先不要講解,而是將這些疑難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辨析與討論。比如,當有學生把預習中有關相似三角形的問題拋出來后,立刻引起了小組內的熱烈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辨析爭論,最終得出結論:形狀相同就是指兩個圖形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后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通過生生、師生深層次的互動,多角度、多層次地辨析并盡可能互相啟發,解決部分學生在自學中未能解決的問題,并進一步理解掌握學習內容,基本保證教學效果。
3.教師點撥:提升課堂教學交互的效益
學生辨析討論時,教師可采用兩種方式處理:一是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或引導,但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結論,更不能武斷地否定學生的見解。若某個問題,某個組已經解決,其他組仍有疑點,教師可讓已解決問題的小組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講解。二是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針對疑點,快速確定講的內容,抓住要害,既講清思路,又講明方法,并以此問題為案例,由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規律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提升交互效益。
此后,可由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重點內容、規律和解題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識梳理成線,形成網絡加深印象;突出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薄弱點,要引起全體學生足夠的重視;教師及時反饋,評價學生課堂表現,起導向作用。
4.當堂達標訓練:全面檢驗和提高課堂交互的有效性
經過以上步驟,大部分學生可以基本掌握本課內容,但是還達不到熟練的程度。此時,教師應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供限時限量的課堂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內化、整理、拓展的所學知識,教師巡視、搜集學生答題信息。對練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要講解,而是讓學生互相糾正錯誤,并解釋原因,重點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互動有效性的全面檢驗和鞏固提高。
以上環節不一定每節課都機械照搬,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取舍。實踐表明,課前課上的一體化設計能有效保證課堂教學交互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而且由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