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事兒挺有趣的。很多人一直拿“電視將死”說事兒,比如“開機率下降至30%”“年輕人正在遠離電視”“陳舊的商業模式亟待顛覆”等等。
反過來,互聯網企業卻對電視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開始是在線視頻,這還好理解,其與廣播電視的差異化足夠明顯,對觀眾需求的滿足也各得其所;后來是盒子,再后來是電視機,這個就有點蹊蹺了:電視機開機率下降,其實質是現代社會的緊張節奏將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時間碎片化——都沒時間踏踏實實待在家里,又能有多少時間“重啟電視”呢?
電視機前的主力用戶還是那群人,中老年、女性、兒童,但其價值并沒有被很好地挖掘,而是被有意無意地越發忽略了——比如,界面簡單;比如,操作便捷;再比如,家長控制。
其實,這群用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在時間參量作用下,任何年輕人都會步入中老年,以筆者資深數碼愛好者的資歷,到了“奔四”的年紀,真的開始厭煩滿屏菜單的復雜選擇了。所以,這群用戶的剛需是一成不變的,誰能在多屏交互、應用市場、體感游戲等一眾功能上,疊加“簡單和舒適”,融入“安全和控制”,那才叫真的革命。
不過,這個要求挺高的,高到目前還沒見到符合基本標準的產品和服務面世,包括有線數字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
這么說,估計筆者的很多朋友都會不服氣。但試問一下,相比傳統電視的“連線(電源線和Cable線)-開機-搜索頻道-觀看”,新的業態需要用戶做多少連接和設置步驟?如果離開技術人員的輔導,有多少用戶能夠無障礙的一次性自主完成?又問,任何一次功能切換,平均時間會達到多少?是否做到了平滑無礙?再問,智能電視是否會死機、是否會內存溢出、是否允許用戶干預ROM升級、是否會蹦出“請設置子網掩碼”的提示??這些選擇項,最好只保留“是”或“否”的單一答案,才能稱之為一款對用戶負責任的產品。
縱觀電視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史,已經被公認的幾次革命,包括黑白到彩色的制式轉換、無線到有線再到衛星的傳輸拓展、CRT到平板的終端形態升級、標清到高清再到3D的體驗變革,無一不是經歷了幾十年研發孕育才得厚積薄發。今天,電視必須要擁抱互聯網,但并非不需要大量的試錯與時間成本。
其實,在這次國內互聯網電視熱潮之前,國際IT公司和互聯網巨頭已經走過兩撥了。比如微軟的維納斯計劃、英特爾的歡悅平臺,大家還記得嗎?再往后,Google TV 1.0的完敗和TV 2.0的重起爐灶,蘋果迄今未正式推出Apple TV智能電視整機,是不是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呢?
不是說,電視不需要升級;也不是說,中國的ICT行業無法領互聯網電視的全球之先,而是提醒業內外同行,在電視這個領域要有耐心。因為這是一個存量巨大、慣性很強、用戶很懶的消費電子和信息消費市場,革命并非發生在風口浪尖處,恰恰是在潤物無聲時。
比如,八年前吵鬧至無以復加的“IPTV”,其市場發展與輿論熱度呈現明顯的反比——近幾年媒體不怎么愛提了,大家也不爭了,用戶量卻穩定攀升,今年突破3000萬戶沒有懸念,且和各地有線數字電視基本和平共處。
所以,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