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確指出的是,“以房養老”不是社保產品,在國外是如此,國內也應如此。用知名經濟學者馬光遠的話說:“這是種金融產品,不是社保產品。只需金融部門放開即可,和社保無關。”說白了,“以房養老”就是在政府兜底之外,引入金融資本介入養老事務的一款商業保險產品。
保障制度健全的國家一般把養老分為三個層次: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險和個人儲蓄計劃,被形象地稱為“三條腿的板凳”。而“以房養老”作為個人自主養老的新選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社會養老的不足,帶有明顯的補充養老保障性質。
目前在國內,“以房養老”之所以引起激烈的爭議,除了配套的政策法規不完善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當前的養老體制困局,以及引發的諸多不滿情緒。面對質疑與不滿,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9月25日在人民網強國論壇接受了專訪。鄭功成說,“以房養老”不可能替代“政府養老”;在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構建中,“以房養老”可以定位為個人自愿的補充養老保障措施之一,政府的責任只是規范這種市場行為并監察其正常運轉,以確保選擇“以房養老”者不受欺詐。
而基于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以房養老”到底能否大展身手?
在10年的風雨歷程中不斷碰壁后,孟曉蘇意識到,無子女家庭或者失獨老人是推行“以房養老”比較適合的人群,因為“占領道德高地”不會引發公眾的太多抵觸。按照他的簡單推算,在約2000萬無子女老人和失獨老人中,除去一半農村老人,以及城市里富有的不用抵押房子來養老和窮的沒有房子抵押的老人,剩下的上百萬的孤寡老人如果能夠通過“以房養老”極大地改善晚年生活,這款產品就能從此立住腳,然后逐步擴大。
有媒體日前在廣州進行的微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100名60歲以上老人中,有73人明確表示“不會選擇”以房養老,有36人稱“會觀望這種做法的效果”;而且,這100人中有44人表示,“這樣不能解決養老的實際需求”?!吨袊嗄陥蟆飞鐣{查中心進行的一項127815人參與的調查發現,85.0%的受訪者選擇把房子留給子女,僅8.8%的被受訪者選擇把房子抵押給金融機構。
復旦大學保險研究所所長徐文虎也建議,具體落實“以房養老”還需摸著石頭過河。他表示,目前該模式適合對象為“沒有子女,同時有一定固定資產的獨居老人”,可從這些居民入手先行試點,再進行經驗總結不斷完善。
看得出來,“以房養老”初期的定位,就是一款個性化的小眾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