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丸
出處:明代龔信《古今醫鑒》卷九須發篇。
組成:生側柏葉240克,當歸120克。
制法:上為末(忌鐵器),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早晚各1次,黃酒、鹽湯任下。
功效:補血生發,主治頭發脫落。
改良制法:自制丸劑不便,改為膏劑。上兩藥加水,濃煎取2~3次汁(去滓),適加蜂蜜,熬至稠厚,冷卻貯瓶。每服2匙,日2次,溫水沖服。
還沒到秋天,我的頭發就像被秋風掃落的葉子一般,每次洗頭掉一把、每天起床枕上揀一把……鄰居老夏是位中醫師,介紹我吃二仙丸。并說這方子可以自己做膏劑,天漸漸涼了,放著也不會壞。
我真的自己做了一瓶,確實簡單,無非是一鍋煮了收膏,跟平時做糖醋排骨差不多。不過細說起來也有小曲折,頭一個曲折是買藥。這方子一共兩味藥:側柏葉、當歸。我一說藥名,店員就問我側柏葉要生的還是炭的。我立刻傻了眼——老夏沒說啊!再問店員,得知240克才4元錢,于是決定生的、炭的都買,免得回頭重買還要花車錢。回家找老夏一問,他說:要生的!炭側柏葉重止血,生側柏葉才養發烏發。
曲折之二是收膏。我煎了兩次,合并湯液大概有600 毫升的樣子。我按老夏說的加了蜂蜜收膏,可熬了半個小時,還是一鍋湯,沒一點濃稠的樣子。我一急,又倒進去半瓶蜂蜜,開了大火猛煮。這下很快收膏了,卻矯枉過正,藥膏稍溫就凝成糖塊,挖也挖不下來。無奈,我又加上水,用文火慢慢烊化,這才收得一瓶軟硬適中的藥膏。
幸虧我沒糖尿病,不然這“仙膏”可吃不成了。看來急性子的人要養生,還得先學慢節奏。
解方
側柏葉,功效涼血止血,清血分濕熱。明代醫家李中梓還指出,側柏葉除“止吐衄崩痢”外,還具“烏須黑發”之功。當歸,功效補血活血,潤燥滑腸,可用于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痹證、血虛便秘等證。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故血虛多見發落、發白。側柏葉、當歸兩藥相配,可用于血虛所致的脫發、白發者日常保健。一般這些人還伴有頭暈、心悸、口唇和指甲蒼白、皮膚干燥等癥狀。
古醫籍中對頭發的保養方不少,大多是從肝腎精血不足論治。比如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引《外臺》方中的五精酒:黃精、白術各4斤,天門冬、杞子各5斤,松葉6斤,水煎取汁,浸麥曲釀酒。實際生活中,也可將以上藥物直接浸酒,每日飲1小盅。五精酒可滋潤肺、脾、肝、腎諸臟,治發白、發脫、齒落。注意:當歸、天門冬等均為滋陰養血之品,有潤腸通便之功,故陽虛內寒、大便溏薄者忌服。
“二仙膏”在制作時,將生側柏葉、當歸濃煎兩次,合并藥汁濾渣加蜂蜜,熬至稠厚收膏后裝瓶。
(摘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