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人每年花在保健品上的錢約為280億美元,比購買健身房會員卡的錢還要多。保健品真的這么有用嗎?我的親身體驗或許會告訴你答案。
市場巨大無監管
2011年1月,在開始服用保健品之前,我做過一次血液檢查,測量血液中鈣、蛋白質、鈉、膽固醇和其他物質的水平。驗血后,我收到優莎娜健康科學公司(以下簡稱優莎娜公司)的保健品。訂購保健品時,我填寫了優莎娜公司的健康表,這家位于鹽湖城的保健品制造商,素來以高品質產品享譽世界。該公司在2010年共收入5.65億美元,但也只能算是保健品行業的小玩家。世界上最大的制藥廠商之一的輝瑞公司,每年在全球的保健品銷售收入高達680億美元。
在優莎娜公司所傳來的健康表中,我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情況:飲食習慣,會在路邊攤兒買飯,偶有暴食惡習;熱衷于日常鍛煉;酒精攝入過量等。遞交表格后,優莎娜公司的軟件對此進行數據運算,列出一長串我需要服用的補品:早晨8粒,晚上8粒,中午6粒,早晨的健康套裝包括兩粒健骼寧、兩粒超級抗氧化劑、兩粒螯合性礦物質,以及1粒超級心臟寶和1粒加強型葡萄籽精華。
這些物質究竟是什么呢?我發現,政府所列的機構目錄中根本沒有保健品這一分類,更不要說檢測。按照1994年的一項法律,美國政府對保健品的定義是:促進飲食的可吞食維生素、礦物質和草藥。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沒有權力為保健品提供安全性或有效性認證。
大多無害卻無效
安全并非美國境內保健品的真正問題,反正它們大多無害,療效才是關鍵,一些補品可能根本不值那個價錢。5個月的保健品,優莎娜公司給我開出的賬單高達1200美元。
在接下來的5個月里,我每日服用22粒藥丸,還有一些蛋白棒、粉狀沖劑,以及大量膳食纖維。
5個月后,我再次做血液檢查。結果發現,盡管半年來我服用了3000多粒藥丸,但在兩份報告中,我的腎臟健康狀況,即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數值完全相同,鈣、蛋白質和鈉的數量也沒有太大變化。
不能視為護身符
2011年3月,我剛加入保健大軍兩個月,發現牛仔褲變緊了。一周后,我把皮帶放松了一個扣眼兒。根據優莎娜的要求,我記了健康日志。2月初我的體重是170磅(約合77.1公斤)6idTsiOvNyvSB4Wy+14b3ENeMEIJ2+grcAiZkJVAkCY=,2月底是175磅(約合79.4公斤),3月底,我的體重升至180磅(約合81.6公斤)。
關于我的這項身體變化,心理學家們有一個專有名詞:授權效應(營養學家們稱之為賠償)。吃了這些藥丸和粉劑,身體可能需要的所有營養我一樣都不缺,所以當其他人不得不吃炒芥藍時,我卻有權大嚼炸薯條。
一些醫生擔心,保健品愛好者會過量服用保健品:“在我所知的所有病例中,平常多樣化的飲食所攝入的維生素就夠了,一位每天服用20粒維生素藥丸的老太太實在令人擔心。” 還有專家認為,在與病人接觸中發現,超量服用維生素的情況并不多見,但卻時常接觸到過量服用抗氧化劑的人,而服用過量的抗氧化劑可能導致干細胞基因突變。
不管以上說法是對還是錯,我最終將剩下的藥丸和纖維粉掃地出門。我開始認識到,健康不是幾片藥,而是一些必須兌現的責任:用白開水代替蘇打水,用蘋果代替炸薯片,用魚代替魚肝油膠囊……
如果你依然相信維生素片能讓自己活得更好,那就吃點兒。但請記住一條:只有當你正患有維生素缺乏癥時,它們才會真正起作用。在獲取維生素的另一種方式背后,仍蘊涵著科學,那就是要吃得正確。
(摘自《醫藥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