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樓晨欣(杭州市蕭山區高橋初中)
在讀什么/《安徒生童話》(安徒生)
打開書柜,微塵在陽光的照耀下,像雪花一樣飛舞著。是啊,我已經很久沒有在這里享受寧靜了——這記錄著我成長足跡的角落。最頂層的書經過歲月的洗禮,已微微泛黃。我的指尖隨著陽光滑過每一本書,卻在那里停留。
《安徒生童話》,我的第一本書。
小時候的每個夜晚,媽媽抱著我,我抱著它,聞著淡淡的書香,開始在夢中幻想。幻想著我是在花瓣中玩耍的拇指姑娘,幻想著我是在嚴寒街頭賣火柴的小女孩,幻想著我是遭人鄙夷的丑小鴨……
如今,我的知識已經不能讓我相信現實中真的有像拇指大小的人,有著能用雙腿走路的美人魚。可我還是情不自禁地翻看起來,回憶起那個肆無忌憚的童真年代。
很奇怪,每個故事的結局都是那樣的幸福,幸福得讓我這個沉浸在現實中的人感覺到不真實。王子總是能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壞蛋每次都會得到應有的懲罰。小時候總是覺得,王子就應該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長大之后,卻覺荒謬。
再細想,也許童話并不只是童話。
有一句說得很濫的話——“不要總是生活在童話中。”這話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說——童話雖然很美好,但現實生活中遠不是這個樣子,所以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不要妄想像童話那樣。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其實在大多數的童話中,主人翁在幸福前是充滿了苦難的,就比如“丑小鴨”。它長得不美麗,處處遭到鄙夷和蔑視,但是到后來,卻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賣火柴的小女孩”更是悲慘,在新年的夜晚,饑寒交迫,在風雪中賣火柴,直到最后被嚴寒奪去生命,才在天堂里見到了自己的外婆,過上幸福的生活。
還有很多。小人魚變鰭為腳的痛楚,艾麗莎和主教、王后作斗爭的重重險惡,雪人融化在爐子里的痛苦……
也許是因為童話都伴隨著一個美好的結局,所以使人們忽略了過程中的那些艱辛。
作家張曉風說:“如果有人5歲了,還沒有傾聽過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溫馨;如果有人15歲了,還沒有閱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銀燦;如果有人25歲了還沒有品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輝碧;如果有人35歲了還沒有了解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壯年少了一種豐饒;如果有人45歲了還沒有思考過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點沉郁;如果有人55歲了,還沒有復習過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遠。”
我把我的《安徒生童話》輕輕放回書柜,讓它繼續陪我走過今后長長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