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免費開放,是一項順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在我國公共文化有關服務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意味著文化殿堂更接近普通百姓,公共文化有關服務將惠及廣大市民,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將得到繼續滿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也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政府財力的增長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而發展變化。從去年開始,全國各地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公共基礎設施免費對外開放工作就已開展得如火如荼。
在相關免費服務的政策出臺后,我們群文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免費工作,如何讓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以滿足,為此,我對于如何建立高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途徑有了一些初略的想法,下面,我就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和強化服務職能的相關難題談點個人看法。
免費開放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在公共文化有關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高,特別是對文化需求凸顯,這不僅體現了群眾的自娛自樂,還可以欣賞他人的文化成果,或享用文化產品。
1.文化館(站)就其性質來說,都是指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因此場館怎么樣建設、設施設備如何配置、環境作何部署、管理規不規范、辦事效率高不高、文化活動豐不豐富、有關服務態度好不好等相關系列文化環境難題都代表了政府形象,而文化環境恰恰有必要由文化工作的服務隊伍用心設計,努力營造。
2.由于文化館(站)是政府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廣大人民群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文化場合參加各式各樣文化活動都屬公民應享受的文化權益,而享受文化權益的整個過程需要由文化工作的服務隊伍來提供保障。
3.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必須有優秀的文藝作品和良好的文化氣氛來教育人、熏陶人,這就需要有一支規模較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文化工作的服務隊伍。有了優秀的文化服務人才,才能創作好的文藝作品,才能引領、營造好的文化氣氛。
4.在當今社會,文化思想的傳播載體、渠道、方法本來令人眼花繚亂,健康的和非健康的文化思想應接不暇。怎樣讓廣大群眾做到正確取舍,接受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思想,從事文化工作的服務隊伍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群眾去辨析。
5.群眾性文化活動除群眾自發組織以外,重大節慶活動、政府指令性活動、大型民俗活動、廣場演出活動、藝術培訓活動、展覽等相關文化活動,都是由文化工作者來策劃、組織、落實的。所以文化館(站)的群文工作者必須有著很好的藝術內涵和藝術修養,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6.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的獲得和藝術素養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學習外,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由文化館(站)為群眾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搭建培訓和輔導的平臺。
(二)目前的文化館(站)的服務隊伍面臨的難題
1.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專業性不夠。由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方面的,這也對我們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作人員編制嚴重缺失、專業人才配備不齊,舞蹈編導、文學創作、平面設計、曲藝輔導等專業人才匱乏,很多崗位工作人員非專業科班出身,僅有的一點業務技能完全沒有辦法勝任各藝術門類的輔導和文化活動的組織。也導致了現在許多文化館(站)在全面開展免費服務的工作中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2.鄉鎮文化工作人員嚴重缺乏。有許多鄉鎮的文化服務中心的專職文化工作人員需兼顧鄉級政府的其他工作,文化站“專職不專用”現象到處都是,許多文化站人員缺乏充實時間和精力進行文化相關服務活動的能力。
3.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文化素質尚不盡如人意,工作動力不夠明顯。因為大多數文化站是在80年代創建的,目前文化有關工作人員中歲數在50歲左右的為數很多,工作積極性不夠明顯。在專職工作人員中高學歷、高等職業稱人數不多,專業知識匱乏、知識結構偏低。
(三)目前對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急需解決的問題
1.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思想教育?;鶎庸参幕姆贞犖榻ㄔO首先需要增強公共有關服務意識,提升公共文化的有關服務本領,適應社會發展水平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增強文化館(站)職能意識和免費開放的認識教育,強化有關服務理念,樹立群眾需求首先的思想,豐富有關服務內容,拓展有關服務對象,創新有關服務本領。
2.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業務訓練。因為文化館(站)工作人員是文化服務的組織者、引領者、輔導者、執行者、傳播者,因此增強其業務學習,更新基本理論知識,不斷提升業務技能,豐富文化內涵,顯得尤為必要。為具備了一定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具備一定的組織和協調本領,才擔當得起為群眾進行文化有關服務的重任,才能確保免費開放各項工作井然有序、有條不紊。重視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人員自身的文化修養,加強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專業性學習、免費開放學習的能力,采取自學、進修、培訓、深造等,為業務工作人員提供學習機會,搭建學習平臺。提高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對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站的專業性指導。
3.重視并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優化服務隊伍結構采取招聘、培訓等措施,處理好專業技術工作人員比例結構失調和隊伍老化難題,形成老、中、青相聯合的文化人才隊伍梯次結構。
4.除建設好館(站)專業隊伍建設外,應注重業余團隊、文藝愛好者、文化志愿者、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形成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和機關、學校、企事業等單位三級文化有關服務隊伍網絡,達到上下貫通、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文化有關服務目的。
免費服務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式
做好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公益性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公益性文化設施價值和作用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其能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化、便利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推行文化館免費開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做好公益性文化工作必須統一思想。堅持政府主導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以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為著眼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定公共文化發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項建設、管理制度和服務方式,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務。三是要發揮公共財政作用,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二)完善制度建設,構筑保障體系
維護和實現公民的文化權益,必須設計并實施切實有效的制度體系。按照堅持“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實行社會審美教育”的治館目標,為了更好地開展好我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作為免費對外開放直接面向群眾的職能部門,文化館要做到制度化管理,構筑保障體系,針對每天固定使用場地的團隊明確專人負責,清點人數,提供后勤服務,使管理有章可循。
完善的規章制度,逐項監督落實年度崗位目標,嚴格獎懲制度,不僅充分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注重知行合一,還加強了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再讓制度形同虛設。在全國開展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中,我區文化館以軟件成績全省第一、綜合成績全省第三的成績通過專家組的評估,得到了專家組一致好評,被命名為“國家二級文化館”,充分說明了完善合理的制度能有效地提升文化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三)堅持需求導向,不斷進行工作創新
當前社會,人民群眾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熱切,這就要求我們圍繞群眾看書看報、看電影、看電視、看戲、公共文化鑒賞、文化素質培訓、群眾性文體活動等精神文化需求,切實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讓人民群眾普遍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近年來,我區文化館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需求導向,在宣傳、科普教育、職業培訓、藝術輔導、文藝創作、文藝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等方面形成合力,實現工作創新的突破。在引進優秀的藝術專業人才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群眾文化隊伍進行培訓,集結強有力的群眾文化隊伍,善于發現引進新人才充實文化隊伍;同時也非常重視文化設施的投資,購買了全新的設施設備以及演員所需的練功服、演出服、道具、樂器等,僅2011年,以自編自導、外請老師、外出學習等多種方式創編了近20個新節目,在“元旦”、“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慶中營造節日文化氛圍,堅持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三下鄉”、“四進社區”活動,文化進校園、進軍營等相關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形成了當地特有的數十萬人參與的明星文化產業,活動盛況空前,深受群眾好評和喜愛。
通過開展鄉鎮文藝匯演、下鄉采風等形式,保護、傳承、挖掘、提煉我區多民族問文化素材,將每年全區“民族民間文藝調演”作為一項長效活動,編創我地區原生態精品節目。
創新是提供文化發展動力、激發文化發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把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內容創新、服務創新滲透到每一個領域,不斷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的理念、內涵和方式。
(四)面向基層。確保文化惠民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落腳點是努力實現均等化。均等化主要是指城鄉均等和身份均等。在城鄉均等方面,要努力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使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布局、合理配置,推動城鄉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可加大對農村人口的受益范圍,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前往鄉鎮、辦事處文化站進行專業輔導,增加農村人口文化學習培訓機會。在身份均等方面,要始終關注社會各階層、群體,并向未成年人、老人、城市低保戶、農民工等傾斜,高度重視和保護其文化權益。利用基層文化示范點和外來務工人員示范點,多開展針對特殊人群的文藝輔導培訓。努力打造人人參與、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務體系,使廣大群眾能夠更方便地享受公共文化成果、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形成公共文化設施物盡其用、先進文化成果城鄉共享的良好局面。
為切實履行為人民謀幸福的職責,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提升公民道德文化素質。我區文化館根據現有文化館專業人員的專業,積極開辦少兒舞蹈、少兒美術、普通話考級、少兒聲樂、舞蹈、器樂、中老年健身舞蹈等多個項目培訓班,組織、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廣泛開展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為確保文化惠民、均等享受,在組織廣場文化活動到縣市區、到基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進一步擴大了輻射面和服務范圍,在今年的“關愛農民工幸福全家樂”攝影展系列活動中,現場展出的農民工幸福生活圖片吸引了上萬群眾駐足觀看,這些照片通過攝影家們獨特的視覺角度,展現了我區建設和諧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展示了返鄉農民工朋友豐富多彩的春節生活以及和睦的家庭生活,呼吁社會各界都來關愛社會的弱勢群體,共同營造理解、尊重、關愛的濃厚社會氛圍。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政府主導的同時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為了更好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我區文化館在推動社會參與上將進一步擴大社會參與面,著重抓好“二手”工作:一手聯系群眾,調動廣大民間文藝人才的積極性,投身于免費對外開放工作;一手積極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引導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激發全民關注文化、參與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的熱情。文化館建立高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未來社會的發
展大趨勢
首先,文化館的工作應以組織公益性文化事業為己任,文化館組織的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最大特征是非營利性,文化館組織活動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導向性和示范性。越是在社會文化熱的時候,就越需要文化館獨樹一幟,體現公辦文化的特點和優勢,在這一點上,文化館是不可替代的,搞好文化館事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次,從文化館所具有的功能來看,也不是完全可以替代的。應當承認,文化館的部分功能,其他部門或組織也可以體現,但有很多功能都難以用其他部門所替代,特別是在社區文化中主導地位的功能更是無法替代的。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軟實力,文化單位要立足于文化民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真正使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以先進文化引領群眾文藝培訓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要使這項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實處,除政府給予場館建設、體制供給、政策保障外,免費服務與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免費服務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免費服務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免費開放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免費開放與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至關十分主要。因此基層文化有關服務隊伍素質的好差,將直接涉及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有關服務的水平,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基筆者化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涉及政府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很明確地說,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實力強勁的基層文化有關服務隊伍是免費開放可以順利進行和公共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為了切實保障公民應享受的基筆者化權益,繼續提高公共文化有關服務本領,使免費開放工作透徹人心,增強文化有關服務隊伍建設,從事情發展的趨勢來看,必須采取積極的行動。總之,在新形勢下,文化館應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真正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的紐帶和龍頭,成為發展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織者、輔導者和帶動者,為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
曹新(1973—),女,苗族,貴州貴陽人,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文化館館長;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