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民間文化面臨的危機
貴州是一個有49個民族的多民族的省份,其中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17個民族是世居民族。這些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出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要遺產。但是,在當今信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這些寶貴遺產正在被侵蝕,面臨著民族語言消亡、民族服飾消失、民族民俗風情淡化、民族建筑文化衰退、民族歌舞樂器退化、民族傳統體育失傳等種種危機。比如,水書是水族文化的精髓,它是用水族古文字記錄水族天文、歷法、哲學及各種宗教事項的文化典籍,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然活著的古老象形文字典籍之一。但是,在水族地區目前在世能看懂水書的僅有200余人,其中60歲以上的就有180人。由此可見,受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的沖擊的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刻不容緩。而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力條件的民族院校圖書館,應該建立特色館藏,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承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主要責任。
貴州高校圖書館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館藏建設的意義
高校圖書館不僅要保存、研究、傳播、服務于精英文化,也要保存、研究、傳播民族民間文化。圖書館建立特色館藏,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知識的采集和管理,鼓勵文化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的發展,并對這些知識進行保存和傳播,可以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對社會文明重建和延續以及民族復興偉業中發揮出自己更大的貢獻。而且特色館藏還是宣傳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窗口,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可以為民族文化進課堂培養民族文化教育師資。
貴州高校圖書館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館藏的建設策略
1.建立民族民俗歷史文化遺產文獻資料中心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少數民族與漢族在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少數民族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創作了本民族的文字文獻。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也借用其他文種文字創制了各自的文獻。建立民族民俗歷史文化遺產文獻資料中心,是該校圖書館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的一項有力措施。高校圖書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收藏文獻。
(1)紙質文獻的收藏。
民族古籍、民族類歷史、地理、檔案、譜牒、信函、有關民族地區政府文件、調查報告、研討會材料、論文匯編等等,都是值得收藏的有一定價值的紙質文獻。貴州比較重要的少數民族民族古籍,如《苗族古歌》、《布依族古歌》、《水書》、《侗族大歌》、《西南彝志》、《物始紀略》、《好花紅》、《古謝經》、《苗族古歌古詞》、《仡佬族古歌》;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民間故事、史詩及歌謠、戲劇和風情作品集,如苗族的《盤古開天地》、布依族的《楊元保的故事》、侗族的《古考和盤古》;民族藥物集,如《苗族藥物集》、《貴州省少數民族藥物集》、《侗族醫學》都是可以進行收藏的紙質文獻。這些紙質文獻中蘊藏著民族地區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乃至醫藥知識,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2)重視口傳文獻、實物文獻的收藏
①口傳文獻的收藏
貴州少數民族的儺戲、布依戲、侗戲、花燈戲、苗族的《嘎百福歌》、侗族的大歌和琵琶歌等民歌、民樂、舞蹈、宗教儀式、民間故事、古歌、長詩、傳說手工技藝以及各種民俗活動是少數民族重要的民間文化,通常是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將之傳承下來。隨著老年民間藝人的離世,這些口傳文化逐漸消失。高校圖書館應采集這些口傳文獻,根據相應的規則編輯成冊,以此為基礎不斷地充實和豐富其內容和研究成果,將隨意性強的口頭文獻變為可靠精確的紙質文獻。
②實物文獻的收藏
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風俗有一部分蘊藏在實物之中,這些實物包括各種類型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生產、生活實物,如民族民居、服飾、樂器、巖畫、工藝品、雕刻、圖騰符號、考古遺物、紀念碑、生產生活用品等。
③光電文獻的收藏
光電文獻主要是指以光電載體形式存儲的民族文獻。如縮微膠片、圖片、錄音帶、錄像帶、磁盤、光盤、數據庫等,它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傳播、創新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對特色館藏進行管理,最大限度發揮其功效
(1)在進行管理時,將不同類型知識文化有機相融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人的精神更豐富了,人們不僅需要共性文化知識,也需要個性文化知識,世界文化多樣性就是要求通過文化交流傳播,世界了解人類文化的個性。在保存民族民間文化時,圖書館不僅強調保存瀕危的一部分,而且要重視其傳統草根性力量的另一部分,力求使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文字文化與生活文化產生雙向的、多層次的文化互動,讓不同類型知識文化進行有機融合,以促使廣大基層民眾這個龐大的知識生產者積極參與到文化創造中來。
(2)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的特色數據庫
對采集到的民族民間文化,應充分利用圖書館的現有條件,建立本館的特色數據庫,從而使廣大用戶方便和充分地利用本館收藏的民族民間文化知識。
(3)建立民族民間文化閱覽室
圖書館應設置特藏閱覽室,專門保存所有采集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并派熟悉民族民間文化知識,責任心強,熱心為廣大讀者服務的管理人員進行咨詢解答,做到藏、借、閱、查四合一。這樣才能使民族民間文化真正被保存好、被弘揚和傳遞。
建設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館藏應注意的問題
1.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基礎資料的采集
目前,圖書館采集民族民間文化資料一般用兩種方法,一種是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采集,即通過訂購、現購、贈送等方法采集已固化的民族民間文化,如錄像帶、錄音帶、光盤、圖書、期刊等。另一種是采用非傳統的采集方法進行采集,如發動高校圖書館人員、學校教師和學生走出圖書館,走出校園,到農民家里去,到藝人家里去采集。后一種屬于泛群眾化的搶救與保護。不管采用何種途徑采集文獻,我們必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事求是指的是摒棄人為因素的更改,讓采集帶的文獻形成唯一性的特點。只有實事求是,才能顯現一種文化的彌足珍貴,讓人們對她的探索欲望時刻增強,令參與傳承和保護的人有規可循、有據可證,使她的存儲、流轉、復制、使用的過程,不會發生質量的衰減損傷乃至消失,并且自身的文化特性不會被其他文化特征所消融,才可以實現任何人對文化元素采集索取的無縫對接,滿足社會在搶救與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不同之需。
在基礎資料的采集過程中,需要采集者對傳承保護對象有全面認知,要求對采集到的文獻資料的深度、細部(微觀細節)進行翔實展現。充分展現出民族民間文化對象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實現以點帶面的認識突破,才能展現民族民間文化的精髓所在。所以,面對信息時代的大勢所趨,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群眾應該與時俱進,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推動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更好更快地前進。
2.對民間文學的采集要注意“活態”化
民間文學是具有“活態”特質的文學。所謂活態,是指與雅文學、俗文學等書面文學相比,民間文學存在的獨特形態。它存在于民眾的使用和流通中,因而不是定型固定化的,而是活態的。它具體變現為:底本是活的,表演是活的,受眾是活的,場景是活的,傳布是活的,歷史是活的。在這些因素中,以演唱(講)者為核心,多向互動,形成了立體動態的生命場。民間文學的創作、生存、流布和傳承,都是在這個生命場中進行的,離開這個場,它就會損傷,變形乃至枯萎。因此,活態是民間文學的生命線。按照“活態”的觀念,高校圖書館在采集保存這類文獻時,一方面要注重文字記錄,專注于采集后人記錄的書面文本,這方面的采集固然需要,但不能局限于這些。另一方面則應該重視音像錄制,并且對象不僅是表演者,也應該包括受眾和場景,要求對現場做忠實的記錄,這些都是共時態的內容;還要有歷時態的內容,例如,表演者的家庭歷史情況,學習創作情況,不同場景下的表演情況,以及受眾的背景資料等。對所得資料的整理,應該避免搞多次記錄的平均綜合,或在多次記錄中選優拼合。更不允許隨意加工改造,而只能以盡可能準確地恢復原樣為目標。
如果沒有民間文學的文本是產生存活于民眾日常生活之中的這樣的“活態”意識,采集、保存的資料就不能體現民間文學的獨特性,就會失卻生機了。
(1)要遵循技術規范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聲、像、文字三位一體記錄手段的實現,不僅使現代文獻的概念發生嬗變,也使現代文獻制作走向多樣化,即讓非文字精神產品文獻化,將過程知識、文獻背后的知識交融成立體式文獻成為可能,也使得圖書館參與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信息資源文獻化采集、制作已成為可能。面對這一趨勢,圖書館在采集、制作的時候應該遵循必要的技術規范。
關于現今出版物資料及圖片的技術標準,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成立的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門擬定發布了新聞出版行業指導性技術文件《出版物發行標準體系表》和《圖書流通信息交換規則》等8項行業標準。常規的文化傳承資料收集整理,簡化的判別條件應該包含:文字的表述方式、記錄方式方法、圖片(圖像)的主題、畫面清晰度、色溫、光線平衡、景別等方面。
高校圖書館采集文獻資料時應該遵循這些技術規范。如果不遵循技術規范,采用低劣粗糙的現代媒介技術、非專業影像攝制或靠投機取巧來加工拼湊原物,將會導致媒介載體及內容良莠不齊,項目主題表達不明確,會無法實現與更大范圍更多媒介的規范鏈接,從而無法讓現有媒介記錄的民族民間文化成果得到廣泛有效的傳播利用。因此,我們認為文獻資料的采集者們不能急功近利,在使用現代媒介技術為載體時要遵守其應有的技術規范,才能有效開展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與保護。
(2)利用互聯網媒介技術擴大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影響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上表現出強大的優勢。如,和傳統媒介相比,互聯網媒介這種新技術使得傳播具有更加人性化的特征,能夠實現“一對一”、“多對一”和“多對多”等傳播路徑。如果圖書館不能快速把握互聯網的媒介作用,看不到互聯網傳播的互動性特點,將不能擴大民族民間文化的受眾面,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及時地利用互聯網絡媒介優勢通過實時的傳播交流,讓貴州民族地區獨特的屯堡文化、布依族文化、苗族文化、水族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及時全面地了解民族民間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以及互聯網媒介技術,會讓現代的人了解到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如民具,民間傳統節慶,甚至海外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但是由于缺乏相關生活體驗和身體記憶,這些了解或只會停留在模擬體驗式或觀光式的瀏覽層面。現代媒介技術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究竟意味著什么,還是一個尚待觀察和研究的問題。
基金項目:2012年貴州省基礎教育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實驗課題《黔南民族民間文化開發利用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2012831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楊貴榮(1955—),男,苗族,湖南郴州人,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圖書館館員,主要研究圖書館教育與服務。
周艷(1970—),女,布依族,貴州省都勻市人,文學碩士,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教授;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