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1年以來我國資金利率中樞較歷史平均水平有明顯抬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資產負債擴張的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同業和理財業務超常規發展。本文對這兩項業務進行了深入解讀,具體分析了其對銀行資產負債表及流動性的影響,提出了同業和理財業務所創造的流動性較為“脆弱”的觀點,并進一步分析和預測了這種脆弱流動性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關鍵詞:同業 理財 影子銀行 流動性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6月份整體銀行體系超儲率不低,但資金卻出現了超預期的緊張。實際上,如果稍微拉長觀察窗口,可以發現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放緩同時通脹壓力較小,但資金利率中樞卻較歷史平均水平有明顯抬升,除了外部流動性趨勢性下降這一外生因素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銀行資產負債擴張的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下文將對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化的主要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討論其對于流動性及債市的影響。
同業和理財業務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影響
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近年來銀行大力發展創新業務,如同業業務等表內創新業務,如理財、委托貸款等表外創新業務。最后體現為銀行為獲取更高的資產收益率,不斷增加風險偏好擴張成本。而對應的融資鏈條也從簡單的存款到貸款,演變為更長的各式各樣通道業務,包括券商、基金、信托等通道,而在相關通道被監管叫停之后,銀行會重新創造出更多的“新”業務。
在傳統業務下,資產方為債券、貸款,而負債方對應為零售業務。在創新業務中,同業業務則是表內資金業務下的類貸款業務,資產方不占用貸款額度,負債方為批發業務,不需要繳納準備金;同時還有完全脫離資產負債表的理財業務。相較傳統的業務,這些新型業務在負債端體現為更高的成本、更多的主動負債,相應地要求資產端更長的期限、更高的信用風險偏好。最終在以銀行為中心的傳統銀行周圍,衍生出一系列“影子銀行”,創造了和以往不同的流動性。
以下分別就同業業務及理財業務進行深入分析。
同業業務:資金項下的類貸款業務
傳統的同業業務多為資金拆借和中間業務,包括銀行之間的資金拆借、代理結算、互購債券等,也包括銀行和保險、證券、基金等同業的業務合作。可以說,同業業務最早是為滿足銀行間短期流動性安排,以及進行結算代理業務而被動發展的。
同業業務與貸款業務在監管方面考核不同,帶來了監管套利的機會。對于銀行而言,同業業務相較一般貸款業務有以下幾個好處:(1)風險權重低,根據銀監會2012年6月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對我國其他商業銀行的債權(不包括次級債權),原始期限3個月以內的,其風險權重為20%;3個月以上的為25%;而對一般企業的債權,風險權重為100%;(2)不納入存貸比考核,存貸比考核的現行公式是貸款/一般存款,同業資產不體現在分子中;(3)同業負債無需繳納準備金。
銀行報表上的同業科目中,資產方有三個科目:存放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款項、拆出資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負債方有三個科目: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拆入資金、賣出回購金融資產。其中,存放同業和同業存放主要是同業間的協議存款、同業存款等;拆出資金和拆入資金多為銀行間拆借業務;買入返售和賣出回購原本多為債券市場上的回購業務。
據央行2013年6月底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近年來同業資產大幅增長,減去銀行/信用社持有的政策性銀行債和商業銀行債后,目前同業資產占其他存款性公司總資產比重為16.9%(見圖1),同業負債占總負債12.4%(見圖2)。
圖1 同業資產大幅上升(單位:億元,%)
圖2 同業負債占比相對穩定(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
股份制銀行同業負債占比更高。從上市銀行報表上看,截至2012年底,部分股份制銀行同業負債占總存款50%以上。四大行同業負債占比稍低,在20%左右及以下(見圖3)。可見同業業務是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捷徑,而股份制銀行擴張同業業務較為激進。
圖3 部分股份制銀行同業負債占總存款的比重(單位:100%)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資訊
在資產科目中,買入返售占比最高。據上市銀行2012年報表,買入返售項在這些銀行的同業資產中占比逐漸上升,達50%以上。究其原因目前的同業業務已經變性,部分演變成為“類貸款業務”,“買入返售”成了一個無所不能包的科目。以銀行和信托公司合作為例,原本銀行可直接向企業放貸,但現在受貸款投向或貸款額度的限制,銀行通過向信托公司融出資金而間接向企業發放貸款,同時信托公司將信托受益權質押給銀行并承諾購回,此業務便成了銀行和信托公司的一筆同業業務,體現在銀行報表上就成為了“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見圖4)。
圖4 以信托為例的同業業務分析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買入返售項下的資產多種多樣,各家銀行買入返售下的資產差異較大,對應不同的業務策略:國有大行以單純資金業務為主,因其是市場資金主要拆出方;中小股份制銀行以信托收益權和票據為主。
而在同業負債科目中,同業存放占比較大。分析同業負債的結構可以發現,賣出回購和拆入資金的占比較少,同業存放的占比達70%以上。前兩者分別對應抵押拆借和信用拆借業務,而同業存放的指向并不明晰,值得關注。同業負債成本高于一般存款。由于存款中近40%為活期存款,導致一般存款的成本較低,加權平均利率在2%左右;而同業負債成本遠高于存款成本,約在4%左右。
根據筆者所在研究團隊的測算,同業業務的息差并不高,銀行做同業業務的動力來自于其規模效應。以某股份制銀行2012年年報為例,買入返售和同業拆出收益率都在5%左右,低于貸款6.2%左右的收益率。再比較同業業務和傳統業務的息差:假定銀行貸款利率為6.5%,存款成本為2%,同業資產收益率為5.5%,同業負債收益率為4%,存貸比為75%,凈資產收益率(ROE)為15%,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準備金存放利率為1.7%,則在可比口徑下,貸款息差為3.3%左右,而同業息差為2.5%左右,差距不很大1。
理財業務:存款業務的表外延伸
理財產品是利率市場化的產物,也是銀行競爭業務的又一戰場。理財產品本質是存款業務的表外延生,是增加客戶粘性、爭奪存款的重要工具。銀行理財賬戶無任何存貸比、準備金、授信額度等限制,8成左右的理財產品為非保本,負債端允諾回報壓力小。據筆者所在研究團隊測算,目前理財規模近8萬億元,略小于同業業務10萬億元的負債規模。
理財產品收益率和短端貨幣市場利率愈趨于收斂。2012年以前,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低于票據利率、Shibor、隔夜利率等短期利率,但2012年以來,理財產品利率與這些短端貨幣市場利率越來越接近,表明理財業務競爭日趨白熱化。貨幣市場已經很難滿足理財的收益率要求,倒逼理財戶向收益更高和期限更長邁進。理財業務對高收益資產的渴求,導致2012年以來理財戶不斷增持中低等級信用債。《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即“8號文”,也促使理財資金增加了對信用債的配置,因而信用債收益率被壓低。據測算,理財資金投向中一半為貨幣市場和同業業務,資產負債久期匹配;另一半為債券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存在流動性錯配。和同業負債一樣,理財業務同樣推升了銀行的負債成本,要求資產端投資更為激進。
理財產品到期日通常為季末,理財戶的資金在季末部分回流表內,導致存款在季末波動,理財戶中有近一半的資產與負債存在期限錯配,季末理財產品到期時,通常有幾種處理方式:(1)通過新發理財產品對接到期理財產品,在理財資金不斷膨脹的情況下,可以不斷滾轉;(2)調動本銀行表內備付金對接到期的理財資金;(3)原本銀行理財戶可以通過和本銀行自營戶做交易來拆借資金,但近期同一法人不同賬戶交易受到限制,銀行理財戶需要通過與其他銀行拆借/回購資金來承接原有資產。銀行理財產品一般設計成季末到期,但實際到達客戶賬上面需要下個季初,在季末考核時點,負債方體現為:理財產品變為一般存款;而資產方則體現為:買入返售/拆出資金項增加。季末據筆者測算存款變動一般在1.5萬億元左右,意味著季末有1.5萬億元左右理財回表。由于存貸比考核的公式為貸款/一般存款,貸款未增而一般存款增加,滿足了存貸比考核要求。
銀行通過理財產品的期限錯配獲取一定的息差,按照筆者估計,大型銀行的息差收益大約在50bps左右,中小股份制銀行的在100-150bps之間。從利潤表上看,理財的盈利應對應到非息業務的資產管理費用中,按成本計算為20bps左右。因此資產池中應有一定的盈利殘余(retained earning)應對未來的信用風險,但如發生系統性的信用風險,這些盈余恐不足以覆蓋損失,尤其是在無法采用盯市估值的非標債權或股權大幅度下跌時。
同業和理財業務對流動性及債券市場的影響
(一)創造了一種脆弱的流動性
首先,同業和理財業務確實創造了流動性,更確切地講,創造了更多“信用”。兩者的快速發展使銀行的富余資金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推動了資金、信用債、同業代付、票據、信托等業務的發展,創造了更多信用,并加快了貨幣流通速度。
其次,部分情況下它們還創造了貨幣。例如,前期部分商業銀行將已貼現的票據轉貼現給農信社,再將此票據購回,而由于農信社會計報表的不同,其將票據的轉貼現和回購都計入信貸規模K5VYBaALAJsKnC/ZVpJy7KPkbf4Pgz1ldSgNclvWQ7U=之外的票據科目,而在銀行報表上體現為增加了存款。另外,保本理財是計入銀行表內的,體現在負債方是增加了結構性存款。但是,同業和理財業務創造的這種流動性較為“脆弱”,原因如下:
(1)同業業務是批發業務,金額大且較為集中,較金額小且分散的零售業務波動更大,易造成銀行負債端的波動。
(2)由于同業負債和理財不需要繳納準備金,而這些業務在性質上和存款類似,因此將目前的超儲率和過往比較也存在高估超儲率的嫌疑。
(3)理財季末回表易造成流動性緊張。如前所述,理財季末部分資金需要回表以滿足存貸比考核要求,在同一銀行理財戶與自營戶交易受到限制后,一家銀行的理財戶可能需要與多家銀行自營戶交易,而各家銀行所需資金頭寸存在差異,使得交易鏈條越來越復雜,當市場預期資金面緊張時,該預期容易自我實現。如果擔憂交易對手發生信用風險,則銀行會更趨謹慎,流動性緊張將到極限,由此發生了今年6月末資金面緊張的現象,這種現象未來仍有可能重演。
(4)對同業的監管規定有加嚴的可能,或造成流動性沖擊。例如未來可能出臺政策,要求同業負債需繳納準備金,同業資產需計提一定撥備等,這將使流動性趨于緊張,銀行資本金需求增加,進而減少銀行的債券需求,造成債市的流動性更為緊張。
(二)債券市場:資金利率中樞上移,信用利差上升
同業和理財業務所創造的這種脆弱流動性,使市場容易受到外部和內生沖擊而重新產生流動性緊張局面,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溢價會增加,促使資金利率中樞上移。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監管部門的風險偏好顯然已經轉向審慎甚至下降,而銀行非常規地擴張自身資產負債表,并以更激進的投資來增加資產端收益率,風險偏好仍然在逆周期上升。未來,銀行表內信貸壞賬率有可能上升,表外理財的信用風險也可能傳播到表內,使得銀行需要降低風險偏好,以及降低表外理財規模增速。
隨著商業銀行風險偏好的下降和表外理財規模增速的放緩,對應到銀行的債券投資業務上,其所要求的信用債收益率會較過去上升,從而推升信用利差擴大。
注:1.同業凈息差=roe*核心資本充足率*(1-同業資產風險權重)+同業資產收益率-同業負債收益率
存貸利差=貸款收益率*貸存比+準備金利率*準備金率-存款收益率
作者單位: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
責任編輯:廖雯雯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