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根據國內外中小微企業債務融資的發展實踐,本文總結出我國債券市場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三種主要途徑,并結合當前實際狀況對這三種途徑作了具體分析和評述,在此基礎上對未來我國債券市場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債券市場 中小微企業 金融服務 直接融資
鑒于中小微企業在經濟體中的重要性,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對于助推經濟轉型、提升經濟活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遂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熱點。除傳統的銀行信貸外,債券市場對于豐富多層次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的意義也開始逐漸受到大家的關注。中小企業集合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等一系列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工具先后面世,豐富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選擇。但是,這些嘗試并非一帆風順,在經歷了面世初期的鮮花與掌聲后,有的歸于沉寂,有的原地踏步……債券市場在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中應有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發揮債券市場的核心優勢,更務實、更有效率地服務中小微企業?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認真研究的問題。
從國內外的中小微企業債務融資發展實踐來看,債券市場服務中小微企業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直接將中小微企業的債務融資需求與合適的投資者相匹配,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二是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債券融資渠道,使其具備擴大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規模的能力;三是促進金融脫媒從而推動商業銀行進一步下沉客戶結構重心,提升風險定價能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為豐富的融資服務。本文將對這三種途徑作具體分析和評述。
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
(一)中小企業集合債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展概況
在中小微企業債券融資方面,業界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創新,其中,中小企業集合債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是被大家提到最多的兩類融資工具。
2007年,中小企業集合債面世。作為一種專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創新工具,在推出伊始就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集合債的出現,本是為了解決單個中小企業融資規模小、發債成本高、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通過統一增信、統一冠名降低各發行人的發債成本,提高中介機構和投資者的參與熱情。但是,在過去近6年的時間里,中小企業集合債組織協調難度大、融資成本高、發行周期長、與實際募資用途匹配度差等缺陷不斷暴露,發行規模長期在低位徘徊。截至2012年末,僅發行了12只中小企業集合債,一共僅為97家中小企業提供了48.02億元的直接融資。
繼中小企業集合債推出之后,2009年,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又粉墨登場。盡管其發行機制在吸取中小企業集合債的經驗后有所改進,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還創新了“政府資金支持、中介機構讓利、工作流程集優”的“區域集優”融資模式,在很多省份和區域內實現了批量化和規模化的債券融資。但截至2012年末,在4年發展過程中,總計只發行了89只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為330家中小企業提供了218.47億元的直接融資。
總體算來,從2007年到2012年末,僅有427家中小企業通過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或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從債券市場獲得融資,金額不足270億元。這與數量逾4000萬家中小微企業潛在的融資需求相比,可謂杯水車薪。從實際效果來看,這兩個集合債券品種對于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究其原因,這兩類集合債券產品存在濃厚的行政色彩,中小企業自發集合的少,政府人為撮合、推動的成分多。在此類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中,政府的作用都是決定性的,不論是擔保的獲得還是中小企業的篩選,都需要地方政府進行大量的促進工作。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把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當作一項關乎經濟穩定、促進就業和民生和諧的重要工作,支持中小微企業通過創新金融工具融資也成為地方政府可以圈點的政績之一。為確保發行成功,政府所遴選的中小企業都是當地相對優質的企業,這些企業本身完全具備從商業銀行融資的能力,盡管參加集合債或集合票據融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公開發行促進規范經營、提升市場形象,但融資本身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是“錦上添花”。此外,這類債券的發行還嚴重依賴第三方擔保的增信安排,市場化程度低。對承銷商而言,發行集合債和集合票據業務周期長、協調成本高、費用收入少,投入產出比有限,接手此類項目更多的是出于維護當地政府關系的需要,或是為了挖掘當地潛在的IPO企業源,本身并無多大動力去拓展這類業務。
(二)中小企業私募債發展概況
相較中小企業集合債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的低市場化, 2012年中小企業私募債的探索向市場化的方向上邁進了一大步。盡管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中小企業私募債面世時間不長,且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但它擺脫了中小企業集合債和集合票據發行對地方政府協調的依賴,其相對靈活的發行機制和寬松的發行條件要求也是創業板企業私募發行公司債所不及的,相對于公開發行債券融資更是優勢明顯。在2012年不足一年的時間里,就有101只中小企業私募債起息發行,共籌集資金118.56億元,超過了同期中小企業集合債和集合票據的融資總和(見圖1)。
圖1 中小企業債券品種融資結構(2010-2012年)
資料來源:Wind資訊
盡管在中小企業私募債發展初期,監管機構和投資者還未完全做好準備,但是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其頑強的生命力將逐漸顯現。
在利率市場化的浪潮中,市場對于高收益信用品種的投資需求將日趨強烈。一個突出的事實是,由于預期收益率水平明顯高于同期定存利率,銀行理財產品連年高速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定期存款的有效替代,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需要高收益投資品種作為支撐。《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09〕第65號)、《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0〕第72號)和《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13〕第8號)等部門規章對銀行理財投資品種進行了一系列規范,總體的監管思路是指引銀行理財由融資型向投資型轉變,特別是8號文的頒布,使銀行理財產品在投資非標準化金融資產時面臨諸多限制。因此,標準化、可上市交易的中小企業私募債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投資標的將是大勢所趨。
不過,盡管我國中小企業私募債市場已經初步具備了美國高收益債市場的部分特征,但在市場微觀結構方面與后者仍存在差距。無論在市場化程度還是在保護投資者條款的設計上,中小企業私募債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是我國債券市場缺少可以活躍高收益債券市場交易的做市商制度;二是缺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擔保難題、分解分散信用風險的信用緩釋工具;三是財務造假的代價較低;四是債券契約中約束發行人行為的條款不夠齊備。因此,中小企業私募債的出現雖然標志著我國債市已在設計思路上找對了方向,但在諸多方面依然有待完善。
(三)中小微企業債券融資規模有限
盡管近年來債券市場上關于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概念越來越多,但實際為中小企業提供的直接融資規模卻較為有限。
2012年,中小企業的直接債券融資規模為221.39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私募債118.56億元、中小企業集合票據93.02億元、中小企業集合債9.81億元),僅相當于一家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2012年中小微企業貸款的余額。與高達十萬億量級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貸款規模相比,債券市場在中小微企業債務融資中占比很低。
從理論上看,出于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債券融資對融資企業的經營規范性和信息披露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能夠滿足債券融資條件的只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那么,如何發揮債券市場的核心優勢,更務實、更有效率地服務中小微企業?筆者認為,債券市場通過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債券融資渠道間接服務于中小微企業,以及通過促進金融脫媒推動商業銀行下沉客戶結構重心方面,具有更為現實的作用。
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債券融資渠道,間接服務于中小微企業
由于中小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微企業,在中小微企業貸款占比、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覆蓋效率等方面較大型金融機構具有優勢。但中小金融機構在網點數量、市場聲譽方面都明顯不如大型金融機構,在吸儲、債券融資等負債業務方面存在天生的劣勢。受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比率等考核指標影響,中小金融機構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能力因負債規模有限而難以充分施展。因此,進一步拓展中小金融機構的債券市場融資渠道,為其提供合理的資本補充和穩定的負債來源,是債券市場間接地服務于中小企業、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更有效率的方式。
長期以來,中小金融機構通過債券市場融資的規模一直十分有限。以商業銀行為例,如果將商業銀行次級債和上市商業銀行發行的可轉債也考慮在內,2009年和2010年,中小商業銀行 債券融資規模均未超過500億元,其中,區域性商業銀行的債券融資規模分別僅有271億元和153億元,僅占商業銀行債券融資總額的10%。2011年,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的推出改變了這個局面。2011年末,第一只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11興業01)發行,募資300億元,一舉超過了2010年全部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債募資額,當年中小商業銀行債券融資規模從上年的450億元猛增到1108.5億元。在2012年發行的23只商業銀行金融債中,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占了18只,融資主體既包括了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杭州銀行、哈爾濱銀行、蘭州銀行、漢口銀行、臺州銀行、南京銀行),也涵蓋了外資商業銀行(瑞穗銀行和星展銀行)。借助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的進一步擴容,中小商業銀行債券融資規模在2011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至2582億元,翻了一番還多;中小商業銀行債券融資規模在全部商業銀行債券融資規模中的占比從2010年的29%大幅提高至66%,其中,區域性商業銀行的占比從原來的10%提高到19%(見圖2)。
圖2 商業銀行債券(含金融債、次級債和可轉債)融資結構(2008-2012年)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的出現顯著擴寬了中小商業銀行債券融資渠道,為中小商業銀行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金來源,對中小商業銀行發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意義重大。由于專項金融債不用繳納存款準備金,且金融債募集資金中用于單戶500萬元(含)以下的小企業貸款可不納入存貸比考核,有效緩解了中小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壓力,募集資金集中供應小微企業也更具導向性。
此外,在中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方面,債券市場也可以有所作為。中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盤活中小金融機構的存量貸款,提高資產周轉速度,釋放占用資本,擴大資金來源,以便滿足中小微企業新的貸款需求。通過將中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既能夠發揮商業銀行在中小微企業信息搜集和處理方面的優勢,又能夠發揮金融市場在風險分散和資源優化配置上的優勢,對于增強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有關部門表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但是相關產品的發行尚未跟上腳步。
促進金融脫媒,推動商業銀行下沉客戶結構重心
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決定了其在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從機構數量還是從貸款規模和金融服務種類上看,商業銀行都當仁不讓地成為目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主流渠道,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換一種思路思考,通過不斷推進債券市場的建設,使債券市場真正成為信用等級較高的大中型企業主要融資渠道,由此產生的金融脫媒壓力促使商業銀行進一步下沉客戶結構重心,拓展中小微企業客戶群,那么考慮到我國商業銀行在全社會融資體系中的規模、地位以及分布程度,相較于提供直接債券融資,這種間接的作用對于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更為有效,也更能發揮債券市場的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企業通過債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規模相當有限。不過,隨著債券市場的發展,這一局面已經悄然發生改變。2002年,企業債券融資額為362.02億元,占社會融資總量 的比重僅為1.80%;10年后,2012年企業債券融資達到2.25萬億元,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已達到14.30%(見圖3)。在為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服務方面,債券市場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對金融脫媒的推動作用也日益加大,這一趨勢從近年來商業銀行紛紛啟動戰略轉型、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這一變化中可以得到印證。
圖3 企業債券融資額及其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2002-2012年)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Wind資訊
(注:左縱坐標上加上“億元”,右縱坐標上加上“%”;圖例括號中的“億元”改為“左軸”,“%”改為“右軸”)
從債券發行主體的結構來看,非金融企業的債券融資規模仍有提升的空間。2007年以前,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占當年全部債券融資規模的比例始終低于6%;2007年以后,受益于經濟刺激政策的實施以及短融、中票市場的發展,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比例逐年提高。但截至2012年,即使將地方融資平臺考慮在內,非金融企業的債券融資規模占比也僅達有47%左右(見圖4)。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業選擇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將為中小微企業騰出更多可用的信貸規模,從而為商業銀行下沉客戶結構重心創造基礎條件。
圖4 非金融企業債券發行量占債券市場發行總量的比例(2002-2012年)
注:其他發行主體包括財政部、地方政府、政策性商業銀行及其他各類金融機構。
資料來源:Wind資訊
(注:左縱坐標上加上“億元”,右縱坐標上加上“%”;圖例括號中的“億”改為“左軸”,“%”改為“右軸”;右縱坐標的刻度數據全部去掉%)
債券市場在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通過對債券市場服務中小微企業三條主要路徑的梳理,可以看到,債券市場在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已逐漸清晰。
1.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直接債務融資服務方面,盡管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和集合票據融資都是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益探索,但筆者對其非市場化的機制設計持有保留態度,宣傳上的高調并不能掩蓋其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有限意義。中小企業私募債是值得鼓勵的市場化發展方向,將在匹配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和對應投資者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在經歷了誕生初期的陣痛后,期待監管部門能夠全面、客觀地評價這一債券品種,進一步提高其市場化程度,擺脫對擔保或中介隱性擔保的依賴,同時進一步豐富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允許更多不同風險偏好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到中小企業私募債投資中來,使其具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2.在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債券融資渠道、間接服務于中小微企業方面,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的創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放松中小金融機構進入債券市場融資的限制,通過多種債券工具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合理的資本補充渠道和穩定的負債來源,是有效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目前能夠在債券市場融資的中小金融機構主要還是商業銀行,在債券市場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期待更多小貸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在中小微金融服務市場中表現活躍的中小(準)金融機構也能叩開債券市場的大門。此外,在客觀認識資產證券化所存在問題并強化風險管理的基礎上,中小企業貸款資產證券化仍應該是值得鼓勵和推動的創新。
3. 在促進金融脫媒、推動商業銀行下沉客戶結構重心方面,債券市場的發展已經對商業銀行產生了促進作用,這將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期待債券市場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更多高信用等級的大中型企業的主流融資渠道,從而釋放出更多的信貸資源流向中小微企業。
上述定位和發展方向的實現,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債券市場的深化和發展。利率市場化為債券市場直接或間接服務于中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良好契機。隨著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產品的結構化創新,將有越來越多、各種類型的投資者參與到債券市場中來,無論是促進直接融資還是推動間接融資,債券市場規模的增長、金融工具的豐富和市場參與者的增加,都有助于化解金融抑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桎梏,使資金從盈余部門配置到經濟體中最具活力與韌性的中小微企業中去。
注: 1.這里的“中小商業銀行”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區域性商業銀行(含城商行、農商行等重點經營范圍在省域或部分省域內的非全國性商業銀行)。
2.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社會融資總量為一定時期(每月、每季或每年)的新增量。
作者單位:周 欣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楊如冰 中央財經大學民泰金融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 穎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