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貨幣創造視角重新審視了影子銀行現有定義,同時結合影子銀行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性,得出現階段中國影子銀行不會引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結論。
關鍵詞:影子銀行 貨幣創造 金融風險
自從有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源于影子銀行這一解釋以后,全球對影子銀行的關注度一直未減。FSB(金融穩定委員會)估算,截至2011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約為0.4萬億美元;瑞銀證券估算,截至2012年9月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在14萬億-25萬億元之間;海通證券估算,截至2012年底,我國影子銀行規模約為29萬億元。面對如此大的估算規模,我們不禁要問,影子銀行到底是什么?這些估算合理嗎?影子銀行是否真的已成為影響金融穩定的隱患?是否將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
從貨幣創造視角重新定義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這一概念由投資實務界首次在2007年提出,定義為“行使著銀行功能的非銀行”。這一概念的定義在內涵和外延上都較為豐富,也較為模糊,不屬于理論意義上的精確定義,使得學術界和實務界眾說紛紜,各持觀點。同時,這導致市場上各類分析者對影子銀行相關數據統計口徑的不一致,對影子銀行影響程度的判斷也不一致。
之所以引起較大的理解偏差,是因為前述定義中對銀行功能的認識不一致。銀行(主要指商業銀行)功能中有太多的內容,包括支付結算、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金融服務、調節經濟等。當許多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部分這些功能時,我們便容易將其歸屬為影子銀行,因為滿足了“行使著銀行功能的非銀行”這一感知概念。
形式上的這種判斷很直觀,從會計中資產負債表的角度,只要某項業務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之中,便可以定義為影子銀行業務。這樣看來,主要是三部分,一是表外,即銀行資產負債表之外的銀行業務;二是表表外,即銀行資產負債表與其他機構資產負債表之外的業務;三是表外外,即銀行表外業務的資產負債表之外的業務。
但如果從金融實質來看,是否屬于影子銀行的范疇,應該考察該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開發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是否具備銀行功能中的核心要素,這就是貨幣創造。因此,如果一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盡管已經具備了支付結算、金融服務、發放貸款、信用中介、調節經濟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創造貨幣的功能,那么該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產品和業務也并沒有完全發揮銀行的作用,不能歸類為銀行,也就不能歸在影子銀行的實質定義中。
銀行創造貨幣,是銀行經營模式的天然結果,是區分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最大特征。銀行作為經營、創造貨幣的企業,將存款與貸款分離,將儲蓄與投資分離,資金的融入和融出變成間接關系。
在創造貨幣這一過程中,銀行發放的貸款是一種“記賬”的貸款,即所謂的貸款只是在銀行系統內作了一個登記,進行了一次無中生有的創造。這種貸款的實質不同于非銀行金融機構對他人的貸款,雖然名稱都為“貸款”,但原理和作用是不同的。盡管非銀行金融機構對外貸款在表現形式上也是基于借款合同,但其本質是銀行存款人之間進行存款轉移,這種轉移不會創造新存款,這種“貸款”不屬于創造的貸款,只是因為外在表現同銀行創造的貸款,所以不被區分而被統稱為貸款。如集團公司對內部子公司的貸款、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中對融資客戶的貸款、信托公司募集信托計劃后發放給融資人的貸款,雖然形式和流程上也稱為貸款,但從銀行的角度,這只是存款的轉移,而不是創造。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存在“龐氏騙局”?
部分學者和機構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是現階段中國影子銀行的主體,其從宏觀上嚴重影響了貨幣信貸政策,從微觀上存在“龐氏騙局”的可能。仔細剖析銀行理財產品的運作過程:
首先,從產品投向看,2010年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主要為從表內轉出的信貸資產、信托受益權及債券投資品; 2010年以后,根據監管要求,銀行資產負債表內的信貸資產已經停止向表外轉出,新增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全部為表外的直接投資。在可以將銀行系統內的表內貸款轉出表外時,由于轉出之前這部分貸款是創造的,那么在轉出之后將創造完的貸款用銀行的存款資金來承接,表現為銀行系統的資產減少、存款不變,即體現為減少創造資產次數的記錄,負債中增加存款轉移次數的記錄,因此整體的貨幣乘數降低。同時,在中國特有的、控制一定時期內銀行系統信貸總量的政策下,銀行業可以此通過不停地轉表,在固定的放貸額度內多次創造貸款但又不在表內反映創造的次數,這使得央行的貨幣政策受到一定影響。當停止轉表后,銀行創造貨幣的次數和總量被控制,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全部在表外進行,這實質是加速了存款在不同客戶之間的轉移。因此,在現階段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中,銀行已經失去了貨幣創造的功能,僅僅是加速了貨幣的流轉速度。
其次,從產品募集資金端看,購買理財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于公司的企業存款及個人的儲蓄存款,將該類企業存款與儲蓄存款通過理財產品投資轉移至另外不同的企業,依然是存款轉移的過程。即使有少量的同業銀行購買另一銀行的理財產品,且該購買資金主要來源于該同業銀行創造的貸款所派生的存款,依然是銀行系統內存款之間的轉移。該存款在被貸款派生出來之前,已經受到存款準備金率的限制,也已受到貨幣信貸總量政策的控制。因此,現階段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完全變為直接融資的手段,失去了貨幣創造的機理,也就失去了銀行的核心功能,自然不再有影子銀行的屬性。
判斷一項業務和產品是否屬于影子銀行的范疇,必須考察其是否具有貨幣創造這一必要條件。不能將所有的資產證券化、質押回購融資、信用中介、銀行理財等表外非銀行金融機構業務全部歸屬于影子銀行范疇。
現階段中國影子銀行不會引致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發生,影子銀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環節:一是各大銀行將創造的貸款轉出表外,轉給其他金融機構,存在轉出行為,間接擴大了銀行體系貨幣創造能力。二是轉出的貸款是劣質貸款。在抵押品等措施不足的情況下,放松貸款審核條件,創造出劣質的次級貸款,并進一步刺激多次的再創造和持續轉表,轉出的是劣質品。三是再使用復雜的數學模型將這種劣質貸款變形成不透明的衍生品,對劣質品進行粉飾,風險被掩蓋起來。最終,導致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集中大爆發。
相比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影子銀行,中國現階段影子銀行發揮的作用非常微弱,且規模也遠遠不及目前眾多研究報告中估算的數據。原因有三:一是已經不存在轉表行為,無法創造貨幣。二是曾經轉出的貸款都是優質的貸款,不屬于劣質次級貸款,貸款審核的條件都非常嚴格。三是中國不存在所謂的衍生品市場,并未將優質的貸款進行包裝。
因此可以說,現階段影子銀行的隱患在中國并不明顯,中國不會因為影子銀行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
責任編輯:羅邦敏 夏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