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分析2012年中長期信用債總量與結構性變化的基礎上,總結了全年信用債市場運行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并對信用債市場未來發展趨勢與值得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信用債市場 信用等級 信用風險 期限結構
2012年,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加之央行持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銀行信貸較之以前有所收緊,客觀上促使更多企業由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從而推動信用債市場快速發展。
信用債市場特點綜述
(一)信用債發行量快速增長
2012年,我國中長期信用債市場(含中期票據、公司債、企業債)發行量快速增長。全年共發行債券1555只,較2011年增長了111.28%;合計發行金額突破2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73.25%(見圖1)。從信用債的發行只數與發行規模看,2012年較2011年都實現了大幅度提高,這說明債券融資已經越來越被企業所接受,債券市場對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的作用與日俱增。
(二)市場層次不斷深化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快多層次金融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2012年,隨著債券市場創新不斷推進,債券市場層次不斷深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債券品種不斷豐富。繼2011年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簡稱交易商協會)推出中小企業區域集優融資方式之后,2012年中小企業融資創新持續推進。5月,證監會推出中小企業私募債,2012年全年該品種共發行85只,募集資金100.93億元,為中小企業融資又辟蹊徑;8月,伴隨交易商協會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資產支持票據指引》,資產支持類票據業務開啟,該業務有利于企業盤活低流動性資產,增加融資渠道。
二是債券期限更加多元化。比如,“12百慕債”與“12九恒星”兩只一年半期限以及“12聯飛翔”與“12永鵬債”兩只兩年半期限的中小企業私募債的出現,使信用債市場出現了非整數年份債券,增加了信用債市場的期限品種。但總體上看,信用債期限仍集中在3、5、7年,這三種期限的信用債發行只數占總發行只數的81.72%,發行額占總發行額的79.14%。7年以上的長期債券很少,全年共發行89只,占比僅為5.75%(見圖2)。
(三)發債主體信用等級下移
總體上看,2012年,信用債市場發行主體仍以高信用等級主體為主,信用評級在AA-級及以上的主體占所有發行主體的89.9%。但隨著信用債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融資主體參與債券融資,高信用等級的發債主體占比略有下降。從圖3可以看出,AA-級及以上評級的發債主體占比每年都在減少,從2010年的96.81%下降到2012年的89.9%。
具體來看,雖然信用債市場仍以高信用等級發行主體為主,但發債主體信用等級下移明顯。以表1為例,AAA級以及AA+級信用主體發債占比明顯下滑,AA級以及AA-級信用主體發債占比明顯上升。筆者認為,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債券市場發展,其發行管理模式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由審批制到注冊制、備案制的轉變,使得債券市場門檻有所降低,低信用等級的企業得以
市場化的方式進入債券市場;二是隨著債券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其節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知名度等作用逐步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債務融資,使債務融資愈加“平民化”,最終呈現信用等級下移。
(四)債券私募化程度逐步提高
自2011年4月交易商協會推出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以來,私募債券迅速發展。2012年,信用債市場私募化程度顯著提高:一方面增加了中小企業私募債這一新的私募品種,另一方面私募債發行規模有所擴大。全年共發行私募債3202.73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私募債和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共111.43億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3091.3億元。私募債發行規模占信用債總發行額的比例由2011年的7.21%提高到2012年的15.44%(見表2)。
(五)中小企業債券融資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直接融資渠道發展,著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背景下,信用債市場創新不斷,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私募債、區域集優融資模式、資產支持類票據以及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創新產品與模式不斷推出,使信用債市場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的作用不斷提高。2012年,共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70.87億元(110家企業)、區域集優債務融資工具29.15億元(31家企業)、中小企業集合債9.81億元、中小企業私募債100.93億元,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業發展。
雖然中小企業債券融資有所突破,但比較來看,其仍有廣闊發展空間。以占信用債市場主體的中期票據為例,2012年發行的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與區域集優債券融資工具為100.02億元,僅占中期票據融資總額的0.87%。另外,中小企業融資主體行業分布也不太均衡。仍以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為例,截至2012年底,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主體以第二產業為主,占比超過78%,其次為第三產業13.8%,第一產業占比為8.2%。可以看出,信用債市場在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掘,仍需通過持續創新,不斷改進和完善機制。
信用債券市場存在的問題
2012年,信用債市場對實體經濟發展的貢獻日漸突出,但仍存在不足之處。
(一)信用風險積聚
我國債券市場形成以來,未有違約事件發生,2012年信用債市場依然保持了債券違約“零記錄”,但市場運行卻是驚險不斷(具體情況見表3)。但由于種種原因,債券市場眾多次違約風險事件最終都未形成實質性違約,這與地方政府參與有莫大關系。客觀來看,這種政府干預違約風險事件的做法并不符合市場化的發展規律,反而容易造成風險積聚。近年來,隨著信用債市場廣度與深度不斷提高,發債主體多樣化趨勢明顯,信用風險積聚程度有增無減。
(二)債券結構尚不完善
一是風險收益匹配產品匱乏。長期以來,由于監管機構對債券違約容忍度低,我國信用債市場從未出現違約事件,市場風險程度無法判斷,難以實現風險與收益匹配,高風險高收益產品匱乏。盡管2012年5月證監會推出了中小企業私募債,它被外界稱為中國的“高收益債”,但出于風險考慮,在發行管理上,證監會為這一產品設置了較高門檻,距離真正意義上的“高收益債”仍有很大距離。
二是長期債券不足。從信用債市場產品期限結構看,主要集中在3、5、7年,長期信用債發行較少。2012年,10年期以上的信用債僅發行73只,占總發行只數的4.71%,其中,15年期信用債5只,并且未有期限超過15年的長期債券發行。綜觀發達國家債券市場,長期債券都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更有甚者,會出現30年以上期限的公司信用債券。
信用債市場未來展望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債券市場的發展也有其規律性,把握這種規律性,能更好地推動債券市場發展,增強其為經濟發展服務的作用。將近年債券市場發展經驗與未來經濟狀況結合,筆者認為未來信用債市場有三個方面的發展趨勢:
(一)發行管理機制市場化逐步提高
上世紀80年代起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信用債市場都處于低位發展,規模很小,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面作用有限。從2005年開始,隨著實行備案制的短期融資券推出,以及2007年后注冊制在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管理中的引入,我國信用債市場的潛力才被真正激發出來。一方面,債券發行管理方式引入注冊制,堅持市場化思路,尊重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把債券發行的決定權交由市場、交由各類主體自行判斷,使得債券市場靈活性提高,極大地釋放了市場的潛力;另一方面,現有的監管競爭格局,推動企業債、公司債等債券品種由審批制向備案制轉變,促進債券發行管理機構創新,發行效率由此也得到快速提升。可以說,債券市場的近年來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堅持市場化這一大方向。因此,我們認為,未來采用去行政化、放松管制、市場運作的方式,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這種趨勢將在兩方面得到體現,一是發行管理方式將更加市場化。屆時,注冊制將得到進一步完善,而采用審批制的債券管理機構也將進一步放松監管,提高發行效率。二是風險應對方式更加市場化,市場各方對債券違約的容忍度將有所提高。
(二)私募化程度越來越高
目前,信用債市場上每一只產品的最終持有人都未超過50家,具有很強的私募化特點。而且,從非公開定向發行制度推出后的發展趨勢看,私募產品發展迅速,增長速度超過了公募產品。未來,隨著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的建立,面向合格機構投資者發行的產品將不斷增加,信用債市場的私募化程度也將越來越高。
(三)信用風險將會增加
隨著信用債市場不斷發展,發債主體更加多樣化,主體信用等級下移趨勢明顯,加之目前我國經濟正處轉型關鍵期,經濟高速增長的環境不復存在,債券違約風險難免上升。
面對信用風險可能不斷增加的問題,需要多種手段加以管理。一是健全自律管理體系,制定詳細的信息披露、后續管理相關規則,提前發現和識別重大金融風險;二是建立風險應急處理機制,完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自律處分規則》,降低風險損失;三是積極推廣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分散風險類衍生工具,形成債券市場風險對沖機制。債券違約并不可怕,只要能形成市場化的違約風險處理機制,違約損失將得到有效控制,并能給企業信用級別的評估、債券價格的確定、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的測算等帶來益處。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信息研究部
責任編輯:羅邦敏 夏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