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作《海洋天堂》一樣,由薛曉路編劇并導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以下簡稱《西雅圖》)是一部劇作扎實、表演加分的電影。但不同于《海洋天堂》的催淚,《北京遇上西雅圖》流暢而溫暖。它用好萊塢藥方勾兌中國湯料,嘗試為陷于時尚泥淖之中的國產都市愛情片破局。
“藥方”其實并不新鮮,就是遵從類型電影規律。在好萊塢,像《西雅圖》這樣的影片通常被歸入浪漫愛情喜劇的范疇,但其源頭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的神經喜劇。這種類型以乖僻的人物性格和犀利對白見長,同時包含一定的世態嘲諷意味,八九十年代后又再次復蘇,《風月俏佳人》《當哈利遇見薩莉》《西雅圖夜未眠》等影片因為趕上當時的學英語熱潮而在中國頗有人緣,馮小剛的《不見不散》便是典型案例。
毋庸諱言,《西雅圖》有著對《西雅圖夜未眠》鮮明的致敬用意,甚至是本片的靈感源頭。當湯唯剛剛踏上西雅圖的土地,那部電影幾乎就是她關于這座城市的唯一認知,更不消說那個穿針引線的鬼馬小孩兒、結尾的帝國大廈樓頂場景等,看過的人無不會心。但《西雅圖》并沒有因此而被絆住手腳,赴美產子的拜金女湯唯遇見落魄大叔吳秀波,故事就在兩個毫不搭界的人中間慢慢生長。從最初的互不待見,到特殊情境下的心靈靠攏,臨別時的猝然發覺,以及最終符合所有人期待的巧合重逢,乍看去絲毫沒有新奇之處,但勝在細節的埋伏到位和情感的鋪陳得當,那些從人物性格和處境中申發出來的情緒和笑料都十分自然,使得影片產生了一種在幽默與感動之間轉換自如的迷人氣質。
在異域空間里,《西雅圖》恰到好處地傳達出當下國人金錢、權力與階層關系的真實圖景——這正是神經喜劇的拿手好戲。前半段中,湯唯的蠻橫驕縱和頤指氣使,以及與作為智識階層但遭遇人生低谷的吳秀波的各種矛盾,正是當下中國每天都在發生的現實人際關系的一種微妙指涉。但同時,它又是一部寬容的電影。影片沒有因為女主角又是小三兒又是拜金女而預設道德批判立場,也沒有因為故事發生在異域,或赴美產子這一稍嫌爭議性的話題而戴上有色眼鏡,而是通過劇情的反轉,展示出湯唯這一人物背后無處訴說的辛酸與無奈,并觸底反彈,徹底激發出人物身上的正能量。通片看下來,《西雅圖》對類型的理解,明顯區別于那些還停留在表面元素和橋段拼貼的國產片,而更加內在、更加融匯在人物性格與故事肌理之中。影片不僅精準地把控著影片的敘事節奏,且蘊含著其關切社會、撫慰人心的現實溫度。
必須要提及的是兩位演員。如果沒有湯唯和吳秀波恰如其分地表演,影片故事的感染力一定大打折扣。湯唯的顛覆性表現,證明了她不僅擅長扮演深沉內斂的女性,面對如此不乏喜劇色彩的小女人角色同樣游刃有余。而作為轉戰大銀幕后第一部獨挑大梁的電影,吳秀波同樣將其好男人與萌大叔的魅力展露無遺。兩人一熱一冷相得益彰,整個銀幕都充滿他們的光芒。